2024年9月30日 星期一

食品微生物

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嗜熱鏈球桿菌 優酪乳起種 同型

Pediococcus halophilus 醬油乳酸菌 嗜鹽小球菌 醬油深桶

Propionibacterium shermanii 謝氏丙酸桿菌 瑞士乾酪孔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嗜酸乳酸桿菌 A菌

Lactobacillus bulgaricus 保加利亞乳酸桿菌

Lactobacillus caset 酪蛋白乳酸桿菌 C菌LAC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植物乳酸桿菌 泡菜 天貝一

Lactobacillus brevis 短桿乳酸桿菌 德式 異型

Lactococcus lactis 乳酸乳酸球菌  生產 nisin 乳酸鏈球菌素

Lactococcus cremoris 雷特氏乳酸球菌亞種  生產 diplococcin 雙球菌素

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腸膜白色念珠菌 Kefir乳酸菌

Enterococcus faecium 屎腸球

Enterococcus faecalis 糞腸球

Bifidobacterium lactis 比菲德 雷特B 雙叉桿菌

Bifidobacterium longum 龍根菌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麩胺酸棒狀桿菌 味精

Bacillus coagulans 凝結芽孢桿菌 酸性罐頭指標 平酸 非乳酸菌產乳酸 凝乳酶

Bacillus subtilis 枯草桿菌

Acetobacter aceti 醋酸醋桿菌 產醋酸

Acetobacter xylinum 木質醋桿菌 產椰果

Mucor rouxii 魯氏毛黴 舊阿米洛

Mucor pusillus 凝乳酶毛黴 凝乳酶

Penicillium roqueforti 藍酪青黴菌

Penicillium camemberti 卡門伯特青黴菌

Rhizopus javanicus 爪哇根黴 舊阿米洛

Rhizopus oligosporus 少孢根黴菌 天貝二

Streptomyces natalensis 納塔鍊黴菌

Aspergillus oryzae 米麴菌

Aspergillus sojae 醬油麴菌

Aspergillus niger 黑黴 檸檬酸 麵包 肉腐敗

Monascus purpureus 赤紅麴菌 紅殼anka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啤酒麵包酵母

Saccharomyces carlsbergensis 卡爾酵母 德國啤酒底部發酵

Saccharomyces sake 清酒酵母

Saccharomyces ellipsoideus 葡萄酒酵母

Saccharomyces peka I 米酒酵母

Saccharomyces shaoshing 紹興酒酵母

Zygosaccharomyces rouxii 醬油酵母 深桶產酒


腸炎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沙門氏桿菌 (Salmonella)

金黃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仙人掌桿菌 (Bacillus cereus)

病原性大腸桿菌 (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肉毒桿菌 (Clostridium botulinum)

李斯特菌 (Listeria monocytogenes)

曲狀桿菌 (Campylobacter jejuni)

霍亂弧菌 (Vibrio cholerae)

產氣莢膜桿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阪崎腸桿菌(Cronobacter sakazakii)

布魯氏桿菌屬 Brucella spp. 生乳巴殺 布魯氏桿菌病
沙門氏桿菌屬 Salmonella spp. 生乳巴殺 高蛋白食物汙染
牛結核菌 Mycobacterium bovis 生乳巴殺 簡稱M. bovis
貝氏考克斯菌 Coxiella burnetii 生乳巴殺 Q熱 立克次體

Bacillus cereus 仙人掌桿菌 澱粉分解力強 孢子耐熱 中間型

Bacillus coagulans 凝結芽孢桿菌 酸性罐頭指標菌 平酸腐敗 凝乳酶
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低酸罐頭指標菌 平酸腐敗
Campylobacter jejuni 曲狀桿菌 牛禽肉
Clostridium botulinum 肉毒桿菌
Clostridium sporogenes PA3679 低酸罐頭指標菌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產氣莢膜桿菌 真正中間型
Desulfotomaculum nigrificans 致黑脫硫腸狀菌 罐頭硫化黑變惡臭
Escherichia coli 大腸桿菌 
EPEC EIEC 感染型
ETEC EHEC 毒素型
Enterococcus faecalis 糞腸球菌 冷藏冷凍指標菌
Enterococcus faecium 屎腸球菌 冷藏冷凍指標菌
Cronobacter sakazakii 阪崎腸桿菌
Erwinia carotovora 胡蘿蔔伊文氏桿菌 軟腐
Rhizopus spp 根黴屬 軟腐
Listeria monocytogenes 李斯特菌 冷藏病原菌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小腸結腸耶氏菌 冷藏病原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綠膿桿菌 冷藏腐敗菌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螢光假單胞菌 冷藏腐敗菌
Salmonella enteritidis 腸炎沙門菌
Salmonella paratyphi 副傷寒沙門菌 
Salmonella typhimurium 鼠傷寒沙門氏菌
Shigella dysenteriae 痢疾志賀氏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金黃色葡萄球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腸炎弧菌
Vibrio cholerae 霍亂弧菌 
Zygosaccharomyces japonicus 日本結合酵母(醬油深桶發酵產膜酵母)
Aspergillus flavus 黃麴菌
Aspergillus niger 黑麴菌

113-1食品技師專技高考詳解

 食品微生物學

一、在食品微生物衛生標準規定中,若需檢驗疑似沙門氏桿菌污染,請說明其檢驗方法與限量標準,及其常見之發生原因

(一)檢驗方法:

樣品

↓ 

增菌培養: 1.SCB 2.TTB

1.BGA

2.SS agar:具典型菌落者

3.BSA

1.TSI agar:具典型菌落者

2.LIA

1.MacConkey agar:具典型菌落者

2.BGA

TSI agar:

1.斜面:紅

2.底部:黃

生化及血清試驗:具典型特徵者,判定為沙門氏桿菌

(二)限量標準:參考「食品中微生物衛生標準」(109.10.6)

1. 乳及乳製品類(採樣計畫):陰性。

2. 嬰兒食品類(採樣計畫):陰性。

3. 生鮮即食食品及生熟食混和即食食品類:陰性。

4. 包裝/盛裝飲用水及飲料類:陰性。

5. 冷凍食品及冰類:陰性。

6. 其他即食食品類:陰性。

7. 液蛋類:陰性。

(三)常見之發生原因:

1. 直接汙染:由雞腸等動物腸道直接汙染至雞蛋、雞肉或天然存在於生乳中。

2. 間接汙染:由動物糞便經由昆蟲等動物接觸而汙染至其他食品。

二、魚類醱酵製品中所產生的香味與風味成分來源為何?為何去鰓與內臟後較不容易產生微生物性腐敗?

(一)魚類醱酵製品中所產生的香味與風味成分來源:

1. 香味:

(1)含氨物質:主要是氨(ammonia)和三甲胺(trimethylamine)。許多研究資料顯示, 許多發酵醃魚調料中,這些化合物對產物香味有增強作用。

(2)奶油香味物質:是一些小分子量之揮發性短鏈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 VFA),主要的成分為乙酸和正丁酸。所有的調料中都有揮發性短鏈脂肪酸的存在。

三、何謂食物媒介性中毒(foodborne intoxications)?請列舉一種引起媒介性中毒之細菌(學名),並說明其菌種特性、致病因子以及發病症狀。

(一)食物媒介性中毒(foodborne intoxications):(細菌性毒素型食物中毒)

1. 定義:病原菌在食品中繁殖時產生的外毒素,經攝取該食品而外毒素作用於腸道或神經引起的中毒。

2. 食物中毒:

(1)二人或二人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發生相同的症狀,並且自可疑的食物檢體及患者糞便、嘔吐物、血液等人體檢體,或者其他有關環境檢體(如空氣、水、土壤)中分離出相同類型(如血清型、噬菌體型)的致病原因,則稱為一件(outbreak)「食品中毒」。△若只有一人,則稱為一個個案(case)。

(2)但如因攝食肉毒桿菌或急性中毒(如化學物質或天然物中毒)時,雖只有一人,也可視為一件「食品中毒」。

(3)經流行病學調查推論為攝食食品所造成,也視為一件「食品中毒」案件。

(二)請列舉一種引起媒介性中毒之細菌(學名),並說明其菌種特性、致病因子以及發病症狀:

1. 細菌(學名):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2. 菌種特性:

(1)G(+)菌。

(2)球狀菌。

(3)無鞭毛

(4)無芽孢。

(5)兼性厭氧性。

(6)耐糖及鹽,可生長於Aw0.86(0.85)以上。

3. 致病因子:外毒素(exotoxin)之腸毒素(enterotoxin)

4. 發病症狀:嘔吐、腹痛、腹瀉。

5. 預防方法:

(1)清潔:手部清潔,餐具、砧板、抹布等廚房用品應以水或漂白水洗淨。

(2)迅速:買新鮮的食物,買回來的食物盡速處理,不要放置室溫太久。

(3)加熱或冷藏:東西煮熟才能食用,若買回來的食物無法迅速煮熟,則需以冷藏或冷凍來保存食物。

(4)避免疏忽:

a. 身體有傷口、膿瘡、咽喉炎、濕疹者不得從事食品之製造調理工作。

b. 調理食品時應戴衛生之手套、帽子及口罩,並注重手部之清潔及消毒,以免污染食品。

(3)肉香的物質:還不能確定為一種或一組特殊的化合物,許多的揮發性物質都會有助於肉香的形成。當醃魚調料用乙醚萃取時,有氣泡形成時才有肉香味,這意味著揮發物質形成了肉香。但是當無菌空氣通過醃魚調料時,沒有肉香產生,這可能是因為沒有所需的前驅物存在。

2. 風味:

(1)揮發性化合物:可產生的鹹味為最重要的風味,但其他成分對風味也有一定的貢獻。

(2)胺基酸、二胜肽和多胜肽:由於胺基酸的結合使風味受到影響,及胺基酸和許多二胜肽、多胜肽本身都有特殊的風味。蛋白酶作用的特異性隨著作用位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這將會對風味產生影響。因此也就決定了相關胺基酸和胜肽的濃度。所有能影響這些酵素活性的因素均會影響風味,例如所用原料中存在的酵素,pH、溫度和鹽濃度均會影響風味。

(3)核酸演變來的特殊化合物:醃魚調料中核酸和核酸酶的作用產生之核酸演變來的特殊化合物對風味有貢獻。

(二)去鰓與內臟後較不容易產生微生物性腐敗的原因:

1. 去鰓:鰓是魚類與環境的水能夠互相接觸的地方,加上鰓上分泌的黏液,是微生物的營養物質,故水中的微生物會於魚鰓的表面大量生長,而使魚鰓上有許多微生物。然而當魚類死亡後,魚鰓之微生物障壁作用將會失去,導致魚鰓上的微生物能夠入侵魚肉並大量生長而造成腐敗。故去鰓較不容易產生微生物性腐敗。

2. 去內臟:魚類內臟如腸道,是魚類攝食食物消化吸收的地方,當魚類攝取食物時,環境的水中微生物也因此進入魚類的腸道中,魚類腸道的微生物能夠利用腸道內消化後的食物當作營養物質而大量生長,而使腸道有許多微生物。然而當魚類死亡後,腸道之微生物與消化酵素之障壁作用將會失去,導致腸道上的微生物能夠入侵魚肉及本身的消化酵素會自我分解,並使微生物大量生長而造成腐敗。故去內臟較不容易產生微生物性腐敗。

四、請試述下列名詞之意涵:

(一)活性包裝(active packaging)

(二)次級代謝物(secondary metabolites)

(三)藻類毒素(algal toxin)

(四)益菌生(prebiotics)

(一)活性包裝(active packaging) 

1. 定義:屬於積極性包裝概念,利用特殊材質與裝置,可感應食品包裝內外部的變化,並與之反應,具有控制環境並大幅提高食品安全性與品質保持。

2. 舉例:如溼度控制、調控氧氣組成、增加二氧化碳比例、排除乙烯、產生抗菌功能等。

(二)次級代謝物(secondary metabolites) 

1. 定義:又稱為二級代謝物,為細胞生長至末期才合成,非生長所必需(有目的)的代謝產物,於靜止期(stationary phase)取。

2. 舉例:如抗生素、色素、毒素及紅麴之Monacolin K、GABA及Dimerumic acid等。

(三)藻類毒素(algal toxin) 

1. 定義:某些種類的藻類過度繁殖時所產生的有害化合物。這些毒素通常具有生物活性,它們會與其他生物體相互作用並可能對其造成傷害。

2. 舉例:渦鞭毛藻產生的蛤蚌毒素(Saxitoxin, STX)(PSP)、岡田酸(Okadaic acid)(DSP)、裸甲藻毒素(Brevetoxin)(NSP)及矽藻產生的多摩酸(Domoic acid)(ASP)。

(四)益菌生(prebiotics) 

1. 定義:又稱益生質、益生素和益菌物質,為某些人體不能消化吸收的食物成分,但這些成分卻能選擇性地活化腸道內某些益生菌,相對的抑制有害菌的增殖,進而對人體產生有利於健康之功效。

2. 舉例:果寡糖(fructooligosaccharide)、菊芋澱粉或稱菊醣(inulin)、棉子糖(Raffinose)、水蘇糖(Stachyose)。

五、請說明苯甲酸主要用於抑制何種類型微生物及其抑制微生物之機制,以及質子移動力(proton motive force)與該機制之關聯為何?

(一)抑制的微生物:

1. 細菌。

2. 酵母菌。

3. 黴菌。

(二)抑制微生物之機制:

1. 未解離分子進入細胞內解離,造成蛋白質(酵素)與DNA等變性。

2. 未解離分子進入細胞內解離,抑制ATP形成而影響養分之主動運輸。

3. 降低pH值至微生物無法生長的範圍。

4. 酸會破壞微生物細胞膜(,未解離分子進入,助長胺基酸的去羧化作用。)

5. 抑制細菌孢子萌發。

(三)質子移動力(proton motive force)與該機制之關聯:

原核生物細胞膜進行電子傳遞鏈,將H+和OH-分開於細胞膜內外,而H+於膜外,OH-於膜內,讓pH值維持在中性,這種膜內外質子(H+)梯度差造成電化學的電位差,細胞利用此電位差產生ATP,以進行耗能的養分之主動運輸(如胺基酸的主動運輸)。若未解離的苯甲酸分子進入微生物細胞內解離,會使ATP無法合成,及微生物需消耗能量將質子(H+)運輸出細胞外,因此影響微生物對養分的主動運輸。

◎質子移動力(proton motive force, PMF)理論:

食品化學

一、請依據純水與食品中水的狀態及物化性質,說明IQF冷凍加工技術可解決的問題有那些?

個別快速冷凍(individual quick freezing, IQF):利用小顆粒狀食品在輸送帶(盤)上進行上下運動的同時吹送冷風進行冷凍;此法可將被冷凍的食品,個體分開,不會黏在一起。解決問題如下:[純水(自由水)與食品中的自由水會結冰]

(一)解決冷凍後之大冰晶的形成:

1. 一般冷凍過程較慢,會慢速通過於-1至-5 ℃(最大冰晶生成帶),冰晶形成大,數目較少,濃縮效應影響大,且冰晶較會造成針刺與擠壓傷害。

2. 而IQF冷凍過程會快速通過於-1至-5 ℃(最大冰晶生成帶),冰晶形成小,數目較多,濃縮效應影響小冰晶,且較不會造成針刺與擠壓傷害。

(二)解決冷凍過程的濃縮作用:

1. 一般冷凍過程之冷凍速率慢,溶質會較長時間溶於未結冰的水中,造成溶質濃縮作用,導致食品細胞脫水、糖度與鹽度改變、pH值改變等。

2. 而IQF冷凍過程之冷凍速率快,溶質較不會溶於未結冰的水中而是速迅被快速結冰的冰晶包裹,故造成溶質濃縮作用小,較不會使食品細胞脫水、糖度與鹽度改變、pH值改變等。

(三)解決冷凍過程之針刺及擠壓的傷害:

1. 一般冷凍過程形成的冰晶較大,冰晶的不規則形狀與體積增大8~9%,會使食品細胞破裂、食品組織崩壞、蛋白質變性等而影響食品口感。

2. 而IQF冷凍過程形成的冰晶較小且均勻,較不會使食品細胞破裂、食品組織崩壞、蛋白質變性等而影響食品口感。

(四)解決凍結解凍之滴水現象(dripping or drip loss):

1. 一般冷凍過程,冰晶形成大,數目較少,濃縮效應影響大,且冰晶較會造成針刺與擠壓傷害,所以食品細胞脫水多與破裂多,當解凍時,細胞内液體(包含酵素)會相繼流出,水解凍後不能如原狀被吸著或被吸引而流出細胞體外,而酵素也釋出進行自我水解,使品質變差。

2. 而IQF冷凍過程,冰晶形成小,數目較多且均勻,故濃縮效應影響小,且冰晶較不會造成針刺與擠壓傷害,所以食品細胞脫水少與破裂少,當解凍時,細胞内液體(包含酵素)較不會相繼流出,水解凍後能如原狀被吸著或被吸引而不流出細胞體外,故品質較好。

(五)解決食品冷凍後相黏聚集現象:

1. 一般冷凍過程較慢且靜置,會使食品與食品之間形成的冰晶會慢慢變大而相黏聚集,最後食品會聚集成團。

2. 而IQF冷凍過程較快且會使食品上下飄動而分開,不會使食品與食品之間形成的冰晶慢慢變大而相黏聚集,最後食品可以個別分開成細小狀態。

二、請分別說明葉黃素(xanthophylls)、葉綠素(chlorophylls)的結構分類(提示:異戊二烯、多酚、卟啉等)、溶解性質、提供的顏色、來源及主要退色原因。

(一)葉黃素(xanthophylls):

1. 結構分類:異戊二烯。

2. 溶解性質:脂溶性。

3. 提供的顏色:

(1)蝦紅素(astacin):紅色。

(2)黃體素或稱葉黃素(lutein):黃色。

4. 來源:

(1)蝦紅素(astacin):廣泛存在於生物界中,特別是水產動物的蝦、蟹、魚和鳥類的羽毛中,也存在某些微生物中,如酵母菌。廣泛存在於生物界中,特別是水產動物的蝦、蟹、魚和鳥類的羽毛中,也存在某些微生物中,如酵母菌。

(2)黃體素或稱葉黃素(lutein):廣存於綠色植物的葉子中,如柑橘、金黃奇異果、南瓜及蛋黃。

5. 主要退色原因:

(1)高熱:會氧化及異構化使褪色。

(2)光照:會氧化及異構化使褪色。

(3)氧氣:會氧化及異構化使褪色。

(4)酵素:脂氧合酶(lipoxygenase, Lox)會氧化及異構化使褪色。

(二)葉綠素(chlorophylls):

1. 結構分類:卟啉。

2. 溶解性質:脂溶性。

3. 提供的顏色:綠色。

4. 來源:存於綠色蔬菜、水果、綠色奇異果、藻類及光合細菌中。

5. 主要退色原因:

(1)酵素作用:葉綠素酶(Chlorophyllase)會催化葉綠醇(phytol)的酯鍵由綠色的葉綠素中水解,而產生綠色的葉綠酸(Chlorophyllide),而葉綠酸更易發生脫鎂作用,產生棕橄欖色的脫鎂葉綠酸(Pheophorbide)。

(2)酸:綠色的葉綠素(Chlorophyll)及綠色的葉綠酸(Chlorophyllide)脫鎂產生棕橄欖色的脫鎂葉綠素(Pheophytin)及棕橄欖色的脫鎂葉綠酸(Pheophorbide)。

(3)熱:綠色的葉綠素(Chlorophyll)及綠色的葉綠酸(Chlorophyllide)脫鎂產生棕橄欖色的脫鎂葉綠素(Pheophytin)及棕橄欖色的脫鎂葉綠酸(Pheophorbide)。

(4)光氧化作用(photo-oxidation):發生於經加工及儲存的綠色植物組織,此作用受光的催化,顏色因此由綠色轉棕色。

三、請分別說明洋菜凍與豬腳凍的凝膠原因物質,及其結構特性與膠體性質之關係。

(一)洋菜凍:

1. 凝膠原因物質: 洋菜(agar)。

2. 結構特性:

石花菜及龍鬚菜等紅藻抽出之多醣,主要區分為:

(1)β-D-半乳糖及3,6-脫水-α-L-半乳糖共聚合成的中性洋菜多醣(agarose)。

(2)六碳糖醛酸及瓊脂糖硫酸酯所聚合而成的酸性洋菜多醣(agropectin)。

3. 膠體性質:

洋菜在低濃度(1.5 %)可凝膠,加熱破壞氫鍵,冷卻重新形成氫鍵,為熱可逆的凝膠。

(二)豬腳凍:

1. 凝膠原因物質:

膠原蛋白(collagen)加熱破壞氫鍵,冷卻促使氫鍵形成的明膠(gelatin)。

2. 結構特性:

(1)為醣蛋白的一種,含少量的半乳糖與葡萄糖及大量的胺基酸,具膨潤性,為強韌的水不溶性纖維。

(2)為動物體內最豐富的蛋白質之一(佔動物體蛋白質20~ 25 %)。

(3)甘胺酸(glycine, Gly)為膠原蛋白中最豐富的胺基酸,約佔全部胺基酸總量的三分之一,因在形成三股螺旋(three-chained coiled helix)結構中,甘胺酸為所有胺基酸中,具最小支鏈者(僅為一氫原子),適合填入螺旋結構之內側,且較不佔空間。

(4)脯胺酸(proline, Pro)(適合填入螺旋內側)與羥脯胺酸(hydroxyproline, Hyp)佔另外的三分之一(羥輔胺酸佔全部胺基酸約13~ 14 %),兩者為了形成足夠的氫鍵。

(5)羥脯胺酸(多)(Hydroxyproline, Hyp)和羥離胺酸(少)(Hydroxylysine, Hyl)是構成膠原蛋白的重要成分,此二種胺基酸以脯胺酸和離胺酸的型式合成多胜肽後再經羥化(Hydroxylation)修飾而來,需要維生素C作為輔酶。

(6)這些胺基酸一般以甘胺酸-脯胺酸-羥脯胺酸(Gly-Pro-Hyp)三聯交替出現的順序排列。

3. 膠體性質:

加熱破壞氫鍵,冷卻重新形成氫鍵,多為透明熱可逆的凝膠。

四、請分別說明果膠解離酶(pectin lyase)、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柚苷酶(naringinase)、橙皮苷酶(hesperidinase)、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在蔬果加工上之應用。

(一)果膠解離酶(pectin lyase):

1. 作用:作用於高甲氧基果膠分子上鄰近甲酯基旁的α-1,4醣苷鍵,C4與C5間經β-脫去(β-elimination)反應,在斷裂的醣苷鍵旁產生一雙鍵。

2. 應用:果汁和酒製造可以降低混濁、軟化水果增加榨汁率、防止果膠凝結作用、咖啡和茶發酵時能去除粘性物質,加速茶發酵時間,使沖泡性受到改善。

(二)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

1. 作用:可水解非還原端以葡萄糖β-1,4糖苷鍵鍵結的物質,而釋放出β-葡萄糖,可作用於纖維二糖自非還原端起水解β-1,4醣苷鍵,形成兩分子的β-葡萄糖。

2. 應用:可添加於果汁中,用以形成或加強其原有的風味,因其中所含之風味前驅物質常以β-1,4葡萄醣苷鍵結形式存在,水解後,可釋出風味物質,如添加於鳳梨汁或草莓汁中。

(三)柚苷酶(naringinase):

1. 作用:將柑橘類水果的苦味成分柚苷(naringin)水解為柚苷酸醣體(naringenin)、鼠李糖(rhamnose)及葡萄糖。

2. 應用:藉此除去引起柑橘類果汁混濁及苦味的原因物質。

(四)橙皮苷酶(hesperidinase):

1. 作用:將橙皮苷(hesperidin)水解為橙皮素(hesperitin)、鼠李糖(rhamnose)及葡萄糖。

2. 應用:藉此防止果汁及罐頭的白濁產生。

(五)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

1. 作用:將葡萄糖氧化生成過氧化氫及葡萄糖酸-δ-內酯(glucono-δ-lactone),再進一步轉變為葡萄糖酸(gluconic acid),用以去除葡萄糖及氧氣,以防止梅納反應發生與食品氧化。

2. 應用:常用於液蛋、蛋粉等蛋製品中,以去除葡萄糖,避免梅納褐變發生、可添加於啤酒、牛乳、果汁中去除氧氣,延緩成分物質氧化。

五、請分別說明環狀糊精(cyclodextrin)、低聚果寡醣(fructooligosaccharide)、大豆寡醣(soy-oligosaccharide)、乳果寡醣(lactosucrose)之單醣組成與性質。

(一)環狀糊精(cyclodextrin):

1. 單醣組成:α-D-葡萄糖(α-D-glucose)。

(1)α-環狀糊精(α-CD):由6葡萄糖分子以α-1,4醣苷鍵結合成環狀。

(2)β-環狀糊精(β-CD):由7葡萄糖分子以α-1,4醣苷鍵結合成環狀。

(3)γ-環狀糊精(γ-CD):由8葡萄糖分子以α-1,4醣苷鍵結合成環狀。

2. 性質:可溶於水、內部為疏水性,外圍為親水性、在人體分解速度較慢、白色粉末。

(二)低聚果寡醣(fructooligosaccharide):

1. 單醣組成:α-D-葡萄糖(α-D-glucose)、β-D-果糖(β-D-fructose)。

由蔗糖(G-F)分子的果糖(F)殘基上經由β-1,2醣苷鍵結合連接1~3個果糖基(Fn)而成的蔗果三糖、四糖及五糖組成的混合物,其結構式可表示為G-F-Fn, n=1,2,3。

2. 性質:可溶於水、甜度約為蔗糖之30-60%、難消化性,為非營養性低熱量的甜味劑、可作為益菌生(prebiotics)、不會造成蛀牙。

(三)大豆寡醣(soy-oligosaccharide):

1. 單醣組成:α-D-半乳糖(α-D-galactose)、α-D-葡萄糖(α-D-glucose)、β-D-果糖(β-D-fructose)。

(1)棉子糖(Raffinose):由半乳糖、葡萄糖、果糖所組成。

(2)水蘇糖(Stachyose):由兩分子半乳糖、一分子葡萄糖、一分子果糖所組成。

2. 性質:可溶於水、無法被人體小腸所消化、可作為益菌生(prebiotics)、但在人體腸內發酵產生之二氧化碳是造成人體攝取此類食品會產生脹氣或排氣現象的主要原因。

(四)乳果寡醣(lactosucrose):

1. 單醣組成:β-D-半乳糖(β-D-galactose)、α-D-葡萄糖(α-D-glucose)、β-D-果糖(β-D-fructose)。

組成為β-D-半乳糖(β-1,4)α-D-葡萄糖(α-1,2)β-D-果糖。

2. 性質:可溶於水、無法被人體小腸所消化、可作為益菌生(prebiotics)。

食品加工學

一、請說明液蛋(liquidegg)之加工目的、製程、衛生品質管理,以及液蛋食品加工廠可採取那些措施或策略因應淨零排放目標(請至少列出3項詳細說明之)。

1. 加工目的:可提供更方便、衛生的食品原料,如製作麵包、水產煉製品之製造原料。

2. 製程:選蛋→打蛋→照蛋→過濾→降溫→均質→殺菌→充填→儲存

(1) 選蛋:留下品質良好的蛋。

(2) 打蛋:將蛋投入打蛋機,利用機械力將蛋殼破開,並將蛋殼和蛋液分離。

(3) 照蛋:通過照蛋機,利用視覺辨識技術,檢查蛋白的顏色和品質,剔除血絲、蛋白變色等。

(4) 過濾:將照蛋後的蛋液進行過濾,利用加壓過濾器,將蛋液中可能殘留的蛋殼、繫帶等雜質去除。

(5) 降溫:利用板式熱交換器,使用1℃的冷水,使蛋液的溫度降低,以減少微生物的滋長。

(6) 均質:將降溫後的蛋液進行均質,利用均質機,對蛋液施加高壓,使蛋白和蛋黃充分混合,避免分層或沉澱,並改善蛋液的質地和穩定性。

(7) 殺菌:進行低溫殺菌法,全程於密閉管道內進行,隔絕外部污染風險,並能有效殺死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病原菌。

(8) 充填:將殺菌後的蛋液進行充填,利用正壓充填機,將蛋液裝入容器中,並封膜、鎖蓋,完成包裝。

(9) 儲存:1~7℃儲藏,以延長保存期限。

3. 衛生品質管理:衛生福利部公告之相關法規

(1)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

(2) 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

(3) 食品安全管制系統

4. 淨零排放:

(1) 能源管理:透過智慧數位系統優化製造設備的生產效率,更換老舊設備為節能型產品。

(2) 廢棄物管理:利用厭氧醱酵技術將有機廢棄物資源化,並將產生的沼氣進行熱電應用。

(3) 水資源管理:實施節水措施和水資源回收,以應對水量匱乏和法規政策變動的風險。

二、何謂組織化植物蛋白(Textured vegetable protein, TVP)?請舉出2種生產組織化植物蛋白之加工技術,並說明其產品特性、設備需求,以及加工控制系統有何異同。

1. 組織化植物蛋白:以植物性蛋白質(通常為大豆分離蛋白)為原料,經組織化的特別加工過程,製成質地、咀嚼性、外表與天然肉品相似的製品,又稱人造肉。

(1) 由於大豆油生產量大,大部分都是由大豆製成

(2) 提取大豆分離蛋白製程:

A. 萃取:將油脂分離。

B. 鹼萃取:溶解蛋白質。

C. 酸沉澱:使蛋白質凝聚。

D. 乾燥:可利用噴霧乾燥,獲得大豆分離蛋白粉末。

2. 兩種生產組織化植物蛋白之加工技術:

(1) 纖維紡絲法:將黃豆分離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 SPI)進行紡絲加工[溶於pH 9以上的鹼液,自細孔紡嘴擠出於含食鹽的醋酸液之凝固槽中形成組織狀(組織化) (鹽析)的食品]。

A. 產品特性:成品含水量高,儲存不易。

B. 設備需求:需要機器設備進行纖維紡絲。

C. 加工控制系統異同:產生廢水處理問題,且成本較高,但目前較少使用。

(2) 擠壓組織法:將植物原料、水、調味料、色素等送入擠壓機器,製成素肉胚或可直接調理食用的素肉。

A. 產品特性:成品含水量低,儲存較易。

B. 設備需求:需要擠壓機器。

C. 加工控制系統異同:不產生污染,生產成本較低。可調整參數以獲得不同類型的成品,成為目前主流。

三、請說明低酸性罐頭食品之定義與其殺菌製程管理原則,包括殺菌方式、殺菌指標菌,以及殺菌值的計算(包括溫度與時間所累積之熱致死總效應)。

1. 低酸性罐頭食品定義:低酸性罐頭食品是指pH值大於4.6且水分活性(aw)大於0.85的食品。這些食品包括大部分的肉類、海鮮、奶製品和蔬菜。

2. 低酸性罐頭食品殺菌製程管理原則:

(1) 殺菌方式:低酸性罐頭食品通常需要進行高溫殺菌(100°以上或等同殺菌條件),以確保食品的安全。防止低酸性環境之潛在微生物危害。

(2) 殺菌指標菌: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在無氧環境下能產生毒素,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需要12D的處理進行危害控制。

(3) 殺菌值的計算:

D值(D value)

特定溫度下殺滅90%微生物所需之時間,以分鐘表示。

Z值(Z value)

為D值改變10倍所需的攝氏溫度變化。D1/D2=10^ (T2-T1)/Z

F值(F value)

一定溫度下(通常為250℉),將一定數目之營養細胞或孢子殺滅所需時間。

1. F0 = D (log N0-log N)

2. log(F/F0) = (T0-T)/Z

Fh值(Fh value)

殺菌熱力強度,為指定溫度下殺菌的時間值。

四、液體食品的濃縮可利用蒸發器進行之。請說明蒸發器的基本構成部件,並比較單效蒸發器(single effect evaporator)與多效蒸發器(multi-effect evaporator)的操作特點及優缺點。

1. 蒸發器的基本構成部件

(1) 加熱室:液體食品進入加熱室後,利用蒸氣熱量提供蒸發所需要的熱量,促使液體沸騰,水分進行汽化。

(2) 蒸氣流動室:附著在蒸發器盤管上的金屬片,用於增加換熱面積,提高蒸發器的換熱效率。

(3) 分離室:使氣液兩相完全分離

2. 比較:

單效蒸發器(single effect evaporator)在蒸發過程中,單效蒸發將二次蒸氣直接冷凝,而不利於其冷凝熱。因此,相同的生蒸氣量可以蒸發較少的水量。

多效蒸發器(multiple effect evaporator)二次蒸汽仍是蒸汽,可以用於下一效蒸發的加熱。效數增加越多,由於降低了生產一分產品的操作運轉費用,因而利用蒸汽的經濟性就越好。雖然設備投資成本會增加,但總體而言是較省錢的。

食品衛生安全與法規

一、專業名詞解釋:請進行各專業名詞解釋,並比較兩名詞之相關性。

(每小題5分,共20分)

(一)Sodium Nitrite & Clostridium botulinum 

(二)Trans fatty acid & Nutrition facts 

(三)Bioterrorism & Food security 

(四)The regulations on good hygiene practice for food(GHP)& Risk assessment

(一)Sodium Nitrite & Clostridium botulinum:

1. 亞硝酸鈉(Sodium Nitrite):為食品添加物的保色劑,可使用於肉製品及魚肉製品;本品可使用於鮭魚卵製品及鱈魚卵製品。

2. 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可於低酸性(pH>4.6、Aw>0.85)、厭氧(真空)環境生長,會產生致命的肉毒桿菌神經毒素,導致呼吸麻痺而死亡。

3. 相關性:亞硝酸鹽可抑制肉毒桿菌生長,以防止低酸性、厭氧(真空)的食品之肉毒桿菌食品中毒,如香腸與火腿。

(二)Trans fatty acid & Nutrition facts:

1. 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指食品中非共軛反式脂肪(酸)之總和。

2. 營養標示(Nutrition facts):須於包裝容器外表之明顯處以表格方式提供熱量、蛋白質含量、脂肪、飽和脂肪(或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或反式脂肪酸)含量、碳水化合物、糖含量、鈉含量等。

3. 相關性:營養標示需標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三)Bioterrorism & Food security:

1. 生物恐怖主義(Bioterrorism):有意釋放或傳播的生物製劑(病毒、細菌、真菌或毒素等)作為攻擊武器,造成人類恐懼、焦慮、罹病甚或死亡等。

2. 食品保全或稱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所有的人在任何時間均可在生理上、經濟上有能力獲取足夠而營養的食物,以滿足其日常需求,並在食物選擇上得以維持活力而健康的生活方式。

3. 相關性:應以食品防禦(food defence),而不是食品保全或稱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來防範生物恐怖主義。

(四)The regulations on good hygiene practice for food(GHP)& Risk assessment:

1. 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GHP):屬食品衛生管理之最基本要求,屬強制法規,適用所有食品業者,主要管衛生與品質,其內涵首重污染之防治。

2. 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是評估人體暴露在危險因子下,可能引起健康危害的機率,包括危害辨識、劑量反應評估、暴露評估、風險特徵描述。

3. 相關性:GHP可提供了一個框架,確保食品在所有階段都能維持良好的衛生狀態,而風險評估則提供了一種方法,用於識別和管理可能影響食品安全的風險。兩者共同確保食品的衛生和安全,保護消費者的健康。

二、國內泡麵(油炸速食麵)生產工廠有下列客訴反應,請依「食品安全專業」協助處理下列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一)一般泡麵之生產流程?

(二)消費者反應產品有油耗味,為何發生?如何評估品質指標?

(三)一般泡麵製造常使用那些添加物(麵體、油炸油)?添加方式?添加量?

(四)使用之添加物,如何有效管理(來源、品質、存量)?

(一)一般泡麵之生產流程:泡麵或稱速食麵(instant noodle):為將麵條經過蒸熟的α化後,再以油炸或熱風乾燥的麵條(水分含量4~5%)。

(二)消費者反應產品有油耗味,為何發生?如何評估品質指標?

1. 油耗味發生原因:泡麵因包裝不良或放太久至過期,泡麵上的油脂,因氧化產生氫過氧化物(ROOH),再裂解產生產生小分子醛、酮、醇、酸,這些產物因分子量小而沸點低易揮發,最後揮發被聞到異味,稱為油耗味。

2. 評估品質指標:

(1)硫巴比妥酸價(thiobarbituric acid value, TBA value):測氧化裂解產生的小分子醛之丙二醛可與硫巴比妥酸(TBA)產生紅色產物,再測535 nm吸光值。

(2)酸價(acid value, AV):測氧化裂解產生的小分子酸之游離脂肪酸,可與氫氧化鉀(KOH)反應,計算每克油脂所需氫氧化鉀的毫克數。

(三)一般泡麵製造常使用那些添加物(麵體、油炸油)?添加方式?添加量?

1. 麵體:

(1)添加物:品質改良用、釀造用及食品製造用劑(如三偏磷酸鈉、聚麩胺酸鈉)。

(2)添加方式:直接加入麵粉中再製造成麵條販售。

(3)添加量:三偏磷酸鈉用量以Phosphate計為3g/kg以下;聚麩胺酸鈉用量為2%以下。

2. 油炸油:

(1)添加物:抗氧化劑(如BHT、BHA)。

(2)添加方式:直接加入油炸油中販售。

(3)添加量:BHT用量為0.20g/kg以下;BHA用量為0.20g/kg以下。

(四)使用之添加物,如何有效管理(來源、品質、存量)?

1. 來源:

(1)依照「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之「正面表列」使用。

(2)購買依照「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有「查驗登記」的合法食品添加物。

(3)購買有執行強制登錄(非登不可)、追溯追蹤(非追不可)之業者的食品添加物。

2. 品質:適當倉儲管理、溫溼度控制、防止吸濕潮解、防止昆蟲破壞等。

3. 存量:專人、專櫃、專冊管理;先進先出。

三、「燒烤香腸」是國人常見食品之一,請回答下列問題:

(一)「燒烤香腸」如何判定「熟」了?團膳食品如何確保加工處理「全熟」?其對飲食安全有何影響?

(二)燒烤過程常發生「焦化」,其可能產生何種物質?其理化、安全性如何?食用安全限量?

(三)如何有效降低燒烤過程可能有毒物質生成量、攝取量?

(一)「燒烤香腸」如何判定「熟」了?團膳食品如何確保加工處理「全熟」?其對飲食安全有何影響?

1. 燒烤香腸之熟了判定方法:

(1)眼看判定:香腸內的豬肉不帶有粉紅色澤而是金黃微焦就是全熟。

(2)戳洞判定:用竹籤戳香腸前、中、後段,流出湯汁若是清澈,表示烤熟。

2. 團膳食品如何確保加工處理「全熟」:香腸事先蒸熟、水煮或剖半等及表面戳洞,再進行燒烤至表面金黃微焦。

3. 對飲食安全的影響:

(1)若香腸添加的保色劑之硝酸鹽或亞硝酸鹽不足,且未全熟,則可能肉毒桿菌生長產生的神經毒素無法破壞,食用後可能造成食品中毒。

(2)香腸中的保色劑會與蛋白質於胃中分解的二級胺及三級胺,進行亞硝化反應(胃酸接近最適pH值)產生,亞硝胺為一級致癌物,會致癌。

(二)燒烤過程常發生「焦化」,其可能產生何種物質?其理化、安全性如何?食用安全限量?

1. 多環芳香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1)理化:脂溶性。

(2)安全性:如苯駢芘(benzo[a]pyrene)為一級致癌物(IARC 1)。

(3)食用安全限量:依照「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113.3.28),直接供食或作為食品加工使用之油脂,不包括可可脂,苯(a)駢芘限量2 ppb以下。

2. 蛋白質熱裂解物(如色胺酸裂解物):

(1)理化:微溶於水。

(2)安全性:具致突變與致癌性。

(3)食用安全限量:依照「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113.3.28),無安全限量標準。

3. IQ化合物或稱異環胺(heterocyclic amine, HCAs):

(1)理化:脂溶性。

(2)安全性:具致突變與致癌性。

(3)食用安全限量:依照「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113.3.28),無安全限量標準。

(三)如何有效降低燒烤過程可能有毒物質生成量、攝取量?(5分)

1. 燒烤香腸時,隨時注意香腸不要烤焦。

2. 可先將香腸剖半或切片再進行燒烤,較不容易為了烤熟而表面烤焦。

3. 香腸減少以燒烤的方式烹調,可改用水煮或清蒸的方式。

4. 燒烤香腸的木炭使用備長炭,其火焰較均勻且較不容易烤焦。

5. 將烤焦的香腸部分去除,而不食用。

四、某一電商宣稱公司「產品」具有恢復視力、有效減肥瘦身等具有醫療功效之廣告詞,請回答下列問題:

(一)「健康食品」定義?

(二)如何評估「健康食品之安全性」?四大類評估項目?

(三)我國衛生福利部有何規範及罰則?

(一)「健康食品」定義:依照「健康食品管理法」(109.1.15)第2條:

1. 本法所稱健康食品,指具有保健功效,並標示或廣告其具該功效之食品。

2. 本法所稱之保健功效,係指增進民眾健康、減少疾病危害風險,且具有實質科學證據之功效,非屬治療、矯正人類疾病之醫療效能,並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者。

(二)評估「健康食品之安全性」方法及四大類評估項目:

1. 方法:依「健康食品管理法」第三條第二項規定訂定本方法。

2. 四大類評估項目:

第一類指下列二種情形之一者,得免執行安全評估試驗:

1. 產品之原料為傳統食用且以通常加工食品形式供食者

2. 產品或其原料具有完整之毒理學安全評估學術文獻報告及長期供食用之紀錄,且其原料組成成分及製造過程與所提具之學術文獻報告相符

無須進行安全評估(毒性)試驗

雞精、蜆精、蜆錠、藻錠、乳酸菌膠囊、優酪乳(LGG、LS99)、養樂多、豆漿、牛奶、綠茶

第二類指產品之原料為傳統食用,但產品或原料非以通常加工製備者

基因毒性試驗 28天餵食毒性試驗

自行篩選菌種(LP33)、膠囊錠狀食品(蜂膠、靈芝、洛神花)、加特福奶粉(含鉻)、中草藥

第三類指產品之原料非屬傳統食用者

基因毒性試驗 90天餵食毒性試驗 致畸胎試驗

北蟲草膠囊、蟲草膠囊

第四類指產品之原料非屬傳統食用且含有致癌物之類似物者

基因毒性試驗 90天餵食毒性試驗 致畸胎試驗 致癌性試驗 繁殖試驗

(三)我國衛生福利部有何規範及罰則:

1. 規範:參照「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108.6.12):「產品具有醫療功效之廣告詞」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8條第2項規定:食品不得為醫療效能之標示、宣傳或廣告。

2. 罰則:

(1)第45條:違反第二十八條第一項或中央主管機關依第二十八條第三項所定辦法者,處新臺幣四萬元以上四百萬元以下罰鍰;違反同條第二項規定者,處新臺幣六十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罰鍰;再次違反者,並得命其歇業、停業一定期間、廢止其公司、商業、工廠之全部或部分登記事項,或食品業者之登錄;經廢止登錄者,一年內不得再申請重新登錄。

違反前項廣告規定之食品業者,應按次處罰至其停止刊播為止。

違反第二十八條有關廣告規定之一,情節重大者,除依前二項規定處分外,主管機關並應命其不得販賣、供應或陳列;且應自裁處書送達之日起三十日內,於原刊播之同一篇幅、時段,刊播一定次數之更正廣告,其內容應載明表達歉意及排除錯誤之訊息。

違反前項規定,繼續販賣、供應、陳列或未刊播更正廣告者,處新臺幣十二萬元以上六十萬元以下罰鍰。

(2)第46條第2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為前條第一項處罰時,應通知傳播業者及其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傳播業者自收到該通知之次日起,應即停止刊播。

(3)第46條第3項:傳播業者未依前項規定停止刊播違反第二十八條第一項或第二項規定,或違反中央主管機關依第二十八條第三項所為廣告之限制或所定辦法中有關停止廣告之規定者,處新臺幣十二萬元以上六十萬元以下罰鍰,並應按次處罰至其停止刊播為止。

(4)第46條第4項:傳播業者經依第二項規定通知後,仍未停止刊播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除依前項規定處罰外,並通知傳播業者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其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相關法規規定處理。

(5)第52條第1項第3款:食品、食品添加物、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及食品用洗潔劑,經依第四十一條規定查核或檢驗者,由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查核或檢驗結果,為下列之處分:

三、標示違反第二十二條第一項或依第二項及第三項公告之事項、第二十四條第一項或依第二項公告之事項、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或第二十八條第一項規定者,應通知限期回收改正,改正前不得繼續販賣;屆期未遵行或違反第二十八條第二項規定者,沒入銷毀之。

(6)第52條第2項:前項第一款至第三款應予沒入之產品,應先命製造、販賣或輸入者立即公告停止使用或食用,並予回收、銷毀。必要時,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代為回收、銷毀,並收取必要之費用。

(7)第44條第1項第3款:有下列行為之一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億元以下罰鍰;情節重大者,並得命其歇業、停業一定期間、廢止其公司、商業、工廠之全部或部分登記事項,或食品業者之登錄;經廢止登錄者,一年內不得再申請重新登錄:

三、經主管機關依第五十二條第二項規定,命其回收、銷毀而不遵行。

五、國內有一飲料工廠,主要生產積層袋產品(Laminated Bag),請針對包材及生產(清潔、消毒)專業,回答下列問題:

(一)何謂無菌包裝?有那些主要控制因子?

(二)請介紹一般積層袋之構造、層次、材質,請畫圖並加以說明。

(三)包材如何殺菌?最常使用之殺菌劑?濃度?殘留量?

(四)無菌充填包裝機械設備應選用何種材質?如何有效清洗、消毒?

(一)無菌包裝及主要控制因子:

1. 無菌包裝(aseptic packaging):食品與包材分開殺菌,如食品先經超高溫(ultra high temperature , UHT)殺菌(150℃,1~2秒)後,馬上使之冷卻,再於無菌的環境中充填入已經殺菌完成的容器內,並於無菌環境下進行密封。

2. 主要控制因子:

(1)設備:使用無菌充填機械。

(2)環境:在無菌室或清潔區域進行包裝。

(3)包材:選用無菌材料,如積層袋。

(二)一般積層袋之構造、層次、材質,請畫圖並加以說明:

1. 聚乙烯:保護含印刷層的紙不被外界水分影響。

2. 紙板:穩定與強化外觀形狀,並含印刷層可展示產品資訊。

3. 聚乙烯:黏合紙板與鋁箔。

4. 鋁箔:阻隔內部,避免光與氧氣影響內容物;並阻絕風味改變。

5. 聚乙烯:黏合鋁箔與聚乙烯。

6. 聚乙烯:密封內部液體。

(三)包材殺菌方法與最常使用之殺菌劑、濃度、殘留量:

1. 包材殺菌方法:

(1)加熱殺菌:適用於耐熱的包材。

(2)放射線殺菌:適用於耐照射的包材。

(3)次氯酸鈉液或二氧化氯液殺菌。

(4)過氧化氫液殺菌。

2. 最常使用之殺菌劑、濃度、殘留量:過氧化氫液、30~35%、不得殘留。

(四)無菌充填包裝機械設備選用材質及如何有效清洗、消毒:

1. 材質:應選用耐腐蝕、易清洗的材質,如304或316不銹鋼。

2. 有效清洗、消毒:使用定位清洗法(Clean-in place, CIP),在設計密閉具循環性的設備上,管路或幫浦不必拆卸,只需由管路的起點依序以清水、清潔劑、熱水通入以清洗管路,必要時,可於熱水清洗前以氯液做消毒與殺菌。

食品分析與檢驗

一、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在實驗室品質管理規範化學領域測試結果品質管制中,指出品管樣品分析包括空白樣品、查核樣品及重複樣品之分析;請說明這三種樣品之分析目的及做法。

參考:食品藥物管理署:檢驗機構實驗室品質系統基本規範(111.11.4)

(一)空白樣品分析:

1. 目的:了解操作過程是否受到污染或背景值之高低。

2. 做法:

(1)取相同或類似樣品基質之空白樣品,依所採用之檢驗方法步驟,與待測樣品同時實施檢驗分析。

(2)以儀器分析方法,空白樣品分析、空白方法分析與空白試劑分析,原則上估算所得結果不宜大於偵測極限或定量極限之50%,非以儀器分析之方法,空白樣品分析結果應為未檢出。實務上實驗室可就檢驗方法特性,就空白樣品或空白方法分析訂定合理的品質管制要求。

(3)無法或難以取得空白樣品之定量檢驗方法及品項,檢驗機構應自行舉證並保留相關評估紀錄。此類檢驗方法及品項之空白樣品,得使用與檢液製作相同來源之空白試劑執行之空白方法分析取代。

(二)查核樣品分析:

1. 目的:檢驗準確度指標。

2. 做法:

(1)應選用與批次樣品相同或類似基質之查核樣品。查核樣品應為可檢出樣品,得使用濃度經確認之參考物質,或以空白樣品/低濃度樣品添加方式自行製作。

(2)以空白樣品添加製作查核樣品時,依本規範樣品添加分析規定,於添加後應靜置至狀態穩定,再依檢驗方法要求方式製作檢液與分析。原則上定性檢驗方法添加1~2倍偵測極限濃度;定量檢驗方法添加2~5倍定量極限濃度、相關法規標準濃度或樣品經常檢出濃度。

(3)無法取得空白樣品之定量檢驗方法,原則上選擇含量介於定量極限1~3倍範圍之低濃度樣品,作為背景樣品;若以低於檢驗方法所訂要求定量極限之低濃度樣品執行時,應先添加定量極限濃度至此低濃度樣品中。添加濃度以樣品估計濃度執行。應將此背景樣品充分均質後分成至少4份,其中2份用於添加樣品及添加重複樣品,於同批次另執行背景樣品2重複分析,背景樣品2重複分析之相對差異百分比,亦應落入重複性警告界限內以證明背景樣品均勻性符合要求。查核樣品之添加前含量,以背景樣品2重複分析之平均值計算。

(4)定量檢驗方法之分析查核樣品,應計算查核樣品分析回收率(RQC %)。

RQC % = (X − Y)/A × 100

X:查核樣品檢驗值

Y:查核樣品之添加前含量(參考物質或空白樣品添加,本項以零計算)

A:參考物質標示值或添加方式製作之查核樣品添加值

(5)包括但不限於重金屬、黴菌毒素等可取得參考物質之檢驗品項,應至少每季(原則上約每間隔90 日)以參考物質執行查核樣品分析1次。

(6)以查核樣品2重複執行重複樣品分析時,查核樣品2次分析結果均應符合查核樣品品管範圍要求。

(三)重複樣品分析:

1. 目的:檢驗精密度指標(重複性)。

2. 做法:

(1)重複樣品分析之樣品應為可定量之樣品。

(2)重複樣品分析係將樣品依相同前處理及分析步驟同時執行檢驗,再計算重複樣品分析相對差異百分比(RPD %)。

RPD % = |X1−X2|/0.5(X1+X2) × 100 %

X1、X2:同一樣品執行2 重複分析時,所得之2次個別檢驗值

二、(一)乾燥金針花為了防止變黑,業者常會浸泡漂白劑亞硫酸鹽,經化學作用後會轉為二氧化硫;目前二氧化硫分析方法常使用蒸餾法測定,請詳述二氧化硫分析原理。(10分)

(二)火腿製造過程常會加入保色劑亞硝酸鹽,一般會利用比色法來定量火腿中亞硝酸鹽含量,請詳述其分析原理。

(一)蒸餾法測定乾燥金針花之二氧化硫分析原理:

本實驗乃利用樣品中的亞硫酸鹽於燒瓶中,在酸性條件下加熱,會蒸出SO2,再經過氮氣推送,到達含有過氧化氫(H2O2)的梨型燒瓶吸收氧化成硫酸(H2SO4)(反應式(1)),再用滴定管以標準鹼液(NaOH)滴定定量,滴定反應如反應式(2),2莫耳NaOH可以作用1莫耳SO2,由0.01 N NaOH消耗體積可以算出SO2含量。

(二)比色法定量火腿中亞硝酸鹽含量之分析原理:

本實驗乃將樣品去除脂質及蛋白質後,在弱酸(HCl)條件下,亞硝酸鹽與對胺基苯磺酸重氮化,再與鹽酸萘乙二胺(N-(1-naphthyl)ethylenediamine dihydrochloride)偶合成紫紅色物質,在540 nm可測其吸光值,比對標準曲線計算之。

三、凱式定氮法(Kjeldahl method)常用來測定食品中之總氮含量,實驗得到的總氮數值,再乘上特定的氮-蛋白質轉換係數(Conversion factor),即可得該食品之蛋白質含量。

(一)請詳述凱式定氮法(Kjeldahl method)主要步驟及原理。

(二)氮-蛋白質轉換係數會隨不同種類食品而不同,通常一般食品之轉換係數為6.25,此數值訂定依據為何?

(一)凱式定氮法(Kjeldahl method)主要步驟及原理:

1. 主要步驟:(A)分解→(B)蒸餾→(C)滴定

2. 原理:

(1)分解

將樣本中的蛋白質等含氮物質,藉由濃硫酸與催化劑,以高溫(約400℃),釋出於溶液而產生(NH4)2SO4

(NH4)2SO4(aq)

(2)蒸餾

將分解瓶內的含氮物質,藉由40 % NaOH及熱蒸氣,以NH3型式轉移至半微量或微量之收集瓶內

a. 半微量:以H2SO4接收消耗H2SO4的酸產生(NH4)2SO4

b. 微量:以H3BO3接收產生(NH4)3BO3 

NH3(g)、(NH4)2SO4(aq)、(NH4)3BO3(aq)

(3)滴定

a. 半微量:

含氮物質(NH3),會與收集瓶內的酸(H2SO4)作用,而消耗酸的總量,以NaOH滴定剩下來的酸,就可了解NH3消耗了多少的酸;空白試驗,因為沒有消耗酸,所以滴定量會比較高,與樣本的滴定量相減(反滴定法),就可以知道含氮物質消耗了多少的酸

b. 微量:

含氮物質(NH3),會與收集瓶內的酸(H3BO3)作用,產生(NH4)3BO3,以H2SO4滴定(NH4)3BO3就可了解產生多少NH3(滴定法);空白試驗,因沒有(NH4)3BO3產生,所以滴定量非常少(可不做空白試驗)

Na2SO4(aq)、(NH4)2SO4(aq)

(二)通常一般食品之轉換係數為6.25,此數值訂定依據:

蛋白質由碳、氫、氧、氮、硫組成,一般蛋白質含氮量為16%,吾人可由氮含量推得蛋白質含量。換句話說,由樣品含氮量乘以6.25即為蛋白質之大約含量,而一般蛋白質的轉換係數或稱含氮係數即為6.25。

因為蛋白質含量×16%=含氮量,所以含氮量÷16%=蛋白質含量,10016=6.25。

四、(一)利用液相層析法分析市售雞精胺基酸含量、飲料單/雙糖組成及拿鐵咖啡因含量,請配對選擇下列合適的偵測器:折射率偵測器(refractive index detector)、螢光偵測器(Fluorescence detector)及紫外/可見光偵測器(Ultraviolet-visible detector),並詳述此三種偵測器之偵測原理及特色。

(二)樣品經高效率液相層析分離後,如何進行定性和定量?

(一)利用液相層析法分析市售食品之合適的偵測器與偵測原理及特色:

1. 雞精胺基酸含量:

(1)合適的偵測器:螢光偵測器(Fluorescence detector)。

(2)偵測原理:待分析成分於管柱分離後,分別先後到達螢光偵測器,再以設定的特定波長紫外光之激發光激發待分析成分,使其發射特定波長螢光之發射光,經光電管偵測設定的特定波長螢光強度。待分析成分濃度大,螢光強度大,波峰訊號強;待分析成分濃度小,螢光強度小,波峰訊號弱,因此獲得層析圖譜,以定性、定量。

(3)特色:具有螢光的物質,如維生素B2、黃麴毒素(aflatoxin)及其他黴菌毒素(需衍生化)檢測。若待測物不具螢光,可利用衍生化,將成分轉化為螢光性的衍生物,如蛋白質與胺基酸。對於微量分析(trace analysis)非常理想(因靈敏度高)。

2. 飲料單/雙糖組成:

(1)合適的偵測器:折射率偵測器(refractive index detector)。

(2)偵測原理:待分析成分於管柱分離後,分別先後到達RI偵測器,再以光照射整個移動相+待分析成分,產生折射光,經光電管偵測折射光強度以計算折射率。待分析成分濃度大,折射率大,波峰訊號強;待分析成分濃度小,折射率小,波峰訊號弱,因此獲得層析圖譜,以定性、定量。

(3)特色:不能使用梯度洗脫方法,因為移動相成分的任何變化都改變了其折光系數(折射率),由此會引起基線訊號的變化,訊號將會一直漂動,而無法穩定。廣泛用於不含吸光基團的分析成分檢測,如碳水化合物和脂類。

3. 拿鐵咖啡因含量:

(1)合適的偵測器:紫外/可見光偵測器(Ultraviolet-visible detector)。

(2)偵測原理:待分析成分於管柱分離後,分別先後到達UV-VIS偵測器,再以設定波長的入射光照射待分析成分,產生穿透光,經光電管偵測穿透光強度以計算吸光值。待分析成分濃度大,吸光值大,波峰訊號強;待分析成分濃度小,吸光值小,波峰訊號弱,因此獲得層析圖譜,以定性、定量。

(3)特色:其定性分析是基於每種待測成分都具有各自特徵吸收/發射光譜,定量分析則取決於在某一波長下待測樣品溶液的紫外線可見光吸光度測定。可檢測含紫外線與可見光吸光基團的化合物(包括不飽和化合物,如酮、共軛芳香族化合物及一些無機的離子與複合物)。

(二)樣品經高效率液相層析分離後,進行定性和定量的方法:

1. 定性:將樣品打入高效率液相層析(HPLC),獲得層析圖之波峰(peak)的滯留時間(retention time, RT)與波峰面積,並於同個分析條件下,注入標準品以獲得層析圖,比較樣品層析圖與標準品層析圖,波峰之相同滯留時間表示相同物質,由此可知樣品層析圖的波峰有那些物質。

2. 定量:以外部標準法之線性回歸法(Linear regression)或稱標準曲線法(standard curve method)、檢量線法為例,將樣品標準品配置不同濃度,於相同分析條件下注入高效率液相層析(HPLC),利用樣品標準品各濃度之波峰面積與濃度作圖,求得樣品標準品波峰面積與濃度之回歸方程式y = ax + b後,代入未知濃度樣品之波峰面積,便可求得未知濃度樣品之濃度。

食品工廠管理

一、請回答下列有關食品工廠設備器具清潔衛生管理之問題:

(一)常見污染物組成及其清潔特性為何?

(二)清洗衛生管理原則為何?

(三)請設計一張設備器具衛生自主管理查檢表。

(一)常見污染物組成及其清潔特性:

1. 常見污染物組成:

(1)油汙。

(2)蛋白質、燒焦物、油垢。

(3)鈣、鎂的沉積物。

2. 清潔特性:

(1)油汙:使用中性洗潔劑來清潔,其對皮膚侵蝕及傷害性很小。

(2)蛋白質、燒焦物、油垢:使用鹼性洗潔劑來清潔,這類洗潔劑洗淨力強但具有強烈腐蝕性,對皮膚傷害性大,故需戴手套。

(3)鈣、鎂的沉積物:使用酸性洗潔劑來清潔,具有強烈腐蝕性會傷害皮膚,故需戴手套。

(二)清洗衛生管理原則:

參照「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103.11.7)附表二食品業者良好衛生管理基準:

二、設備及器具之清洗衛生,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食品接觸面應保持平滑、無凹陷或裂縫,並保持清潔。

(二)製造、加工、調配或包(盛)裝食品之設備、器具,使用前應確認其清潔,使用後應清洗乾淨;已清洗及消毒之設備、器具,應避免再受污染。

(三)設備、器具之清洗消毒作業,應防止清潔劑或消毒劑污染食品、食品接觸面及包(盛)裝材料。

(三)請設計一張設備器具衛生自主管理查檢表:

二、食品安全監測計畫是食品製造業實施自主管理的方式之一,請回答下列問題:

(一)自主管理範圍為何?(10分)

(二)請說明建立檢驗計畫時,風險控管之原則及如何計算危害評等。

參照「食品製造業者訂定食品安全監測計畫指引」(111.3.30):

(一)自主管理範圍:

食品製造業者建立自主管理體系,可參考本指引相關說明,由最高管理階層或其代表,在適當之評估及規劃下,配合合理之科學證據,策劃與企業相符之自主管理模式,由內圈至外環,層層建構品保系統,環環相扣完善管理措施。

(二)請說明建立檢驗計畫時,風險控管之原則及如何計算危害評等:

三、貼近市場消費者的聲音是新產品開發的成功要素,品質屋(House of Quality)是規劃新產品開發的工具之一,請回答下列問題:

(一)新產品發想階段,如何了解及確認消費者的需求? 

(二)請畫圖說明品質屋組成,並說明建立品質屋的步驟。 

(一)新產品發想階段,如何了解及確認消費者的需求?

可用5W1H(who, why, what, where, when 及how)方法之食品消費特性分析,以開發中秋月餅為例:

1. what:消費者至市場購買何物

(進而規劃產品)

購買美味、健康、質優、便宜的月餅

2. why:消費者購買的理由

(進而了解消費動機)

中秋節將至,吃月餅應景,同時購買的月餅需符合美味、健康、質優、便宜

3. who:消費者扮演何種角色

(了解誰是決策者、購買者、使用者)

月餅通常為具經濟收入的父母購買,食用者為一家大小

4. when:消費者何時購買

(了解尖峰、離峰時段、淡季、旺季)

月餅通常為下班時間或假日購買

5. where:消費者到那裏購買

(了解消費地點)

超市、大賣場、便利商店是消費者理想購買月餅的地方

6. how:消費者如何購買

(了解消費者個性、社會階級屬性、產品特色等購買模式)

通常以家庭為單位購買,且以整盒月餅為購買形式,並需以禮盒的方式盛裝

(二)請畫圖說明品質屋組成,並說明建立品質屋的步驟:

1. 畫圖說明品質屋組成:品質屋是將顧客需求轉換為產品設計所需之工程技術及組成,以使得企業所設計製造出來之產品,能符合市場上客戶需求。

2. 建立品質屋的步驟:

(1)客戶需求(Whats):傾聽客戶聲音,建立客戶需求內容。

(2)需求評估(Whys):了解客戶需求的重視程度,並將之依重視程度排序。

(3)技術需求(Hows):討論該如何滿足客戶需求,所提出對應的技術項目。

(4)關係矩陣(Whats vs. Hows):建立客戶需求與技術需求關係。

(5)技術需求關連矩陣(Hows vs. Hows):找出技術需求與技術需求關係,以建立技術取捨關係。

(6)技術目標(How Muches):找出技術需求達到客戶需求之重要性排序。

四、請說明產能(capacity)的定義,並說明食品工廠的短、中、長期生產計畫內容。

(一)產能(capacity)的定義:

生產單位於現狀的最大產出率,或所能承擔負荷的上限,稱為產能(capacity)。一般分為下列三種:(產能:DC>EC>AO)

1. 設計產能(design capacity, DC):理想狀況下,所可能達成的最大產出率,又稱理想產能(ideal capacity)或正常產能。

2. 有效產能(effective capacity, EC):考慮機器維護保養、午休、排程、產品組合改變,及生產線平衡等狀況後,所可能達成的最大產出率,又稱計畫產能或可用產能。

3. 實際產出(actual output, AO):在人員缺席、機器損壞及缺料等真實生產狀況下,實際所達成的產出率。

(二)食品工廠的短、中、長期生產計畫內容:

1. 短期生產計畫:每月一次之生產計畫,為生產作業配合實際訂單而調整產能與人力的計畫,內容為:

(1)月份產能調整計畫,如設備增減、汰換、保養計畫、加班或外包等計畫。

(2)月份工作日數以及加班或外包決策。

(3)各種產品或訂單排定之生產數量及期間。

(4)各單位生產效率及考核辦法的擬定。

2. 中期生產計畫:期間大多為一年,屬於長期生產計畫配合的年度發展計畫,內容為:

(1)各類產品產量以及各月預定生產數量等計畫。

(2)年度物料採購計畫,如各種原料需求計畫、庫存計畫、供應商建立計畫等。

(3)年度人力需求、訓練及設備需求計畫,如部門人力需求狀況及設備產能等。

(4)其他改善計畫,如準時交貨、不良率改進及生產力提升等計畫。

3. 長期生產計畫:目的是在促使企業分階段完成目標,涵蓋期間通常為一年以上,內容則包括有:

(1)產品長期發展計畫。

(2)生產技術研發或導入引進計畫。

(3)未來產能擴充計畫。

(4)長期人才培養與管理改善計畫。

(5)長期自製或外購政策之規劃。

2024年9月29日 星期日

112-2食品技師專技高考詳解

 食品微生物學

一、高靜水壓加工技術已被應用在許多食品的加工。請說明何謂高靜水壓加工,並進一步說明高靜水壓加工技術過程對微生物生理的影響及其造成微生物致死的原理。(20 分)

(一)高靜水壓加工:

超高壓技術(High Pressure Processing, HPP),亦可稱為高靜水壓技術(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 HHP),係指將食品包裝於軟性密封容器中,以液體(通常為水)作為傳遞壓力的介質,使其存在於超高壓(100MPa以上)環境下,同時搭配適當的時間與溫度(50℃以下),進行食品的物理性處理。過程中引起食品成份中非共價鍵(氫鍵、離子鍵和疏水鍵等)的破壞或形成,並使得食品中的酵素失活、澱粉糊化、蛋白質凝膠性質改變、以及降低微生物數量,進而達到食品加工、保存及殺菌之目的。

(二)高靜水壓加工技術過程對微生物生理的影響:

1. 對微生物會造成型態的改變,如在6 atm下,E. coli之細胞內液泡會破裂,在400 atm下會變得細長。

2. 細胞膜及細胞壁會分離。

3. 會影響細胞中生化反應,因為體積小,所以濃度上升,加速反應。

4. 單位面積下所承受壓力變大,所以滲透性改變,而對物質之吸收造成影響。

(三)造成微生物致死的原理:

1. 對真核生物之傷害力較大。

2. 會造成蛋白質變性,酵素失活,在1000至3000 atm下,酵素失活,但為可逆變性,若超過3000 atm,則會造成構型之改變,為不可逆之變性。

3. 會影響DNA分子,破壞氫鍵,但因DNA之氫健較多,所以DNA對高液壓較敏感,會影響細胞之轉錄(Transcription)或轉譯(Translation)作用。

二、請說明在細菌生長時將培養基中巨分子(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質)轉換為ATP作為能量之反應程序。請分別說明這些巨分子的分解對食品腐敗的影響。

(一)請說明在細菌生長時將培養基中巨分子(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質)轉換為ATP作為能量之反應程序:

1. 碳水化合物:以可利用氧氣的微生物於有氧下代謝為例

(1)將碳水化合物分解成單醣類吸收。

(2)單醣類進入醣解作用(glycolysis)產生丙酮酸(pyruvate)。

(3)在有氧下代謝成乙醯輔酶A(acetyl-CoA)。

(4)進入檸檬酸循環(Citric acid cycle)又名克伯氏循環(Krebs cycle)或三羧酸循環(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CA cycle)。

(5)上述過程產生的NADH與FADH2會再進行電子傳遞鏈與氧化磷酸化產生能量ATP。

2. 蛋白質:

(1)將蛋白質分解成小胜肽或胺基酸吸收。

(2)小胜肽在細胞內再分解成胺基酸。

(3)胺基酸再經代謝形成胺基酸的碳骨架。

(4)胺基酸的碳骨架進入檸檬酸循環(Citric acid cycle)又名克伯氏循環(Krebs cycle)或三羧酸循環(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CA cycle)。

(5)上述過程產生的NADH與FADH2會再進行電子傳遞鏈與氧化磷酸化產生能量ATP。

3. 脂質:

(1)將脂質分解成雙酸甘油酯、單酸甘油酯、脂肪酸、甘油後吸收。

(2)雙酸甘油酯、單酸甘油酯在細胞內再分解成脂肪酸與甘油。

a. 脂肪酸再經β-氧化作用(β-oxidation),產生的NADH與FADH2會再進行電子傳遞鏈與氧化磷酸化產生能量ATP。

b. 甘油磷酸化成甘油-3-磷酸後進入醣解作用(glycolysis)產生丙酮酸(pyruvate)。在有氧下代謝成乙醯輔酶A(acetyl-CoA)進入檸檬酸循環(Citric acid cycle)又名克伯氏循環(Krebs cycle)或三羧酸循環(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CA cycle)。上述過程產生的NADH與FADH2會再進行電子傳遞鏈與氧化磷酸化產生能量ATP。

(二)請分別說明這些巨分子的分解對食品腐敗的影響。

1. 碳水化合物:細菌代謝成小分子有機酸揮發與氣體,產生酸味、膨罐等。

2. 蛋白質:細菌代謝成氨氣(NH3)等,產生腐臭氣味而變臭等。

3. 脂質:細菌代謝成脂肪酸,加速脂質氧化酸敗,產生油耗味或水解型酸敗。

三、請說明乾酪(cheese)的製造流程與製程中所使用主要之微生物與其在製程中之主要角色;並請說明微生物衛生標準中所規定乾酪之微生物及其毒素或代謝物之限量標準。

(一)乾酪(cheese)的製造流程:

牛乳原料→均質→殺菌→冷卻→接種乳酸菌→添加凝乳酶→切割→加熱→

聯結凝乳塊→鹽漬→加壓成型→熟成→乾酪

(二)製程中所使用主要之微生物與其在製程中之主要角色:

1. 接種的乳酸菌:

(1)主要微生物:Lactococcus cremoris或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及Lactobacillus bulgaricus。

(2)主要角色:

a. 凝乳:產生的酸使pH至4.6之酪蛋白等電點(pI)而凝乳。

b. 幫助熟成:製作過程產生的有機酸(如乳酸、醋酸等),與製作過程產生的醇類(如異型乳酸菌發酵產生乙醇等),經由後續的酯化反應產生小分子酯類,而具有特殊香氣風味。

2. 熟成的黴菌:

(1)主要微生物:

a. 藍乾酪以Penicillium roqueforti進行熟成。

b. 卡門伯特乾酪以Penicillium camemberti熟成。

(2)主要角色:

靠熟成的黴菌產生很強之脂解酶(lipase),而分解牛奶脂肪,以產生脂肪酸,代謝醣類產生有機酸,與製作過程產生的醇類(黴菌分解脂肪產生丙三醇等),經由後續的酯化反應產生小分子酯類,而具有特殊香氣風味。

(三)微生物衛生標準中所規定乾酪之微生物及其毒素或代謝物之限量標準:

參照「食品中微生物衛生標準」(109.10.6):金沙李 陰性

大腸桿菌 採樣計畫 取樣數5e2 大M100MPN/g(ml) 小m10MPN/g(ml)

小n 同一產品採樣數

小c允許檢測結果大於等於小m 並小於等於大M之樣品件數

小m可以接受為生物限量

大M最大安全限量

檢驗結果判定在n樣品中 允許有小於等於c個樣品 微生物檢驗值介於小m大M間,但不得有任何一個樣品檢驗值大於大M。如果小m=大M,任何一個樣品檢驗值均不得大於小m大M

四、請說明革蘭氏染色(Gram stain)之原理與步驟,並說明其與細菌細胞壁結構及致病性之關聯。

(一)革蘭氏染色(Gramstain)之原理與步驟:

1. 原理:在進行革蘭氏染色時,結晶紫(Crystal violet)與碘液(iodine)形成的複合物(CV-I complex)會染上肽聚醣(peptidoglycan),由於G(+)菌細胞壁肽聚醣厚,所以G(+)菌染上多,而G(-)菌細胞壁肽聚醣薄,所以G(-)菌染上少,然後再進行95 %酒精脫色,會使得G(-)菌外膜的脂多醣體溶解,而使CV-I complex釋出,最後以番紅(Safranin)進行複染色時,只染上G(-)菌,而G(+)菌未染上。

2. 步驟:結晶紫→碘液→95%酒精→番紅→顯微鏡觀察

(1)結晶紫和碘液:染上細菌細胞壁肽聚醣,並形成結晶紫-碘液複合物。

(2)95%酒精:將G(-)菌外膜的脂多醣體溶解,而使結晶紫-碘液複合物釋出。

(3)番紅:染上細胞壁肽聚醣脫色的G(-)菌細胞壁肽聚醣。

(二)說明其與細菌細胞壁結構及致病性之關聯:

1. 細菌細胞壁結構:

(1)G(+)細菌之細胞壁含有較厚的肽聚醣(peptidoglycan)。

(2)G(-)細菌之細胞壁含有外膜(outer membrane),而外膜上含有脂多醣(Lipopolysaccharide, LPS),及較薄的肽聚醣(peptidoglycan)。

2. 致病性:脂多醣體(Lipopolysaccharide, LPS)為革蘭氏陰性菌[G(-)]細胞壁外膜的結構成分,可細分兩種成分:

(1)O型多醣(O polysaccharide):為O抗原(O antigen)所在。

(2)A型脂質(Lipid A):為內毒素(Endotoxin)所在,當它存在於宿主的血流或胃腸道時,具有毒性,他會引起發燒和休克,如Vibrio parahaemolyticus食品中毒,因其具有內毒素,故會引起發燒。

五、請說明何謂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 LAB),並請於我國健康食品目前已公告之保健功效中,列舉三種乳酸菌具有的保健功效並加以敘述說明。

(一)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1. 革蘭氏陽性菌(Gram positive bacteria)。

2. 外型上為桿菌或球菌。

3. 觸酶試驗(catalase test) 為陰性。

4. 微好氧性(microaerophilic)至厭氧性(anaerobic)或耐氧厭氧(aerotolerant anaerobic)。

5. 除了Bifidobacterium外,代謝葡萄糖後可以產生50 %以上之乳酸。

6. 除了Sporolactobacillus外,不形成內生孢子(non-endosporing)。

7. 無運動性(non-motile)。[除了鞭毛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capillatus)]

(二)我國健康食品目前已公告之保健功效中,列舉三種乳酸菌具有的保健功效並加以敘述說明:

1. 胃腸功能改善:

(1)促進消化吸收、(2)改善腸內細菌菌相、(3)幫助(改善)胃腸運動,促進腸道正常機能之維持、(4)有助於胃黏膜之保護作用,維持腸道正常機能、(5)有助於增加腸內益生菌、(6)有助於減少腸內有害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7)有助於降低胃幽門螺旋桿菌之數量。

2. 免疫調節:

提升免疫力、抗過敏等。(1)有助於促進第一型T 輔助細胞活性、(2)有助於促進自然殺手細胞活性、(3)有助於促進吞噬細胞活性、(4)有助於促進血清中IgA、IgM抗體之生成。

3. 調節血脂功能(降低血膽固醇效果):

可能原因為酸凝乳中含有3-hydroxy-3-methylglutaric acid及乳清酸(orotic acid)等因素,抑制膽酸合成膽固醇之反應。另有研究結果表示,是因乳酸菌將體內合成之膽固醇分解所致。亦有學者認為乳酸菌只是吸收膽固醇而並未將其分解。

4. 改善乳糖不耐症:

發酵乳中的乳酸菌分泌乳糖酶(lactase)或稱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將其中乳糖含量降低所致。或於大腸中取代大腸桿菌群分解乳糖所致。

5. 抗癌效果:

糞便細菌在腸道中生長,會伴隨產生葡萄糖醛酸酵素(β-glucuronidase)、亞硝酸還原酵素(nitroredactase)及重氮還原酵素(azoreductase)等,這些酵素具有間接促進癌化作用。經食用含乳酸菌(如L. acidophilus)之製品後,以上酵素活性會皆會降低,故推論乳酸菌發酵製品對腸道癌之控制有明顯效果。

食品化學

一、說明牛奶中酪蛋白(casein)的組成與結構,並由酪蛋白的結構與化學變化,說明優格(yogurt)與乾酪(cheese)有何差異。

(一)牛奶中酪蛋白(casein)的組成與結構:

1. 組成:酪蛋白(casein)約佔牛乳蛋白80 %,主要包含αs、β、κ、γ四型(γ型被認為是實驗室分離純化酪蛋白而由β型產生),以酪蛋白膠粒(casein micelle)存在。

(1)αs酪蛋白次單元:佔酪蛋白48%,內部具有疏水端,可包覆乳脂,且具有磷酸絲胺酸殘基,是結合鈣離子靠膠體磷酸鈣聯結酪蛋白次微粒形成酪蛋白膠粒構造的重要位置。

(2)β酪蛋白次單元:佔酪蛋白30~ 35%,內部具有疏水端,可包覆乳脂,且具有磷酸絲胺酸殘基,是結合鈣離子靠膠體磷酸鈣聯結酪蛋白次微粒形成酪蛋白膠粒構造的重要位置。

(3)κ酪蛋白次單元:佔酪蛋白15%,表面具有二醣或三醣基結構,提供親水端,可溶於水,但不具有磷酸絲胺酸殘基,所以與酪蛋白次微粒連結無關。

2. 結構:如下圖,酪蛋白膠粒的構形組成是由不同酪蛋白分子彼此連結成次微粒(submicelle)構造,其內端為疏水性,外端為親水性並含有磷酸絲胺酸殘基接著鈣離子。然後許多酪蛋白次微粒構造再以膠體磷酸鈣(colloidal calcium phosphate)交叉連結而成。

(二)優格(yogurt)與乾酪(cheese)之酪蛋白的結構與化學變化差異:

1. 優格(yogurt):牛乳經巴氏殺菌後,接種乳酸菌(如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與Lactobacillus bulgaricus)培養產酸,使酪蛋白膠粒的穩定性被破壞(達酪蛋白pI)而凝固再經均質,產生帶有酸味與呈現濃稠的牛奶稱之。

2. 乾酪(cheese):牛乳經巴氏殺菌後,接種乳酸菌(如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與Lactobacillus bulgaricus)培養產酸與添加凝乳酶(rennin),使酪蛋白膠粒的穩定性被破壞(達酪蛋白pI、親水性之κ-酪蛋白水解為疏水性之副-κ-酪蛋白與親水性之醣巨胜肽)而凝固,再經切割、加壓、加熱、聯結、鹽漬、成形與熟成。

二、說明食品香味的形成方式,以蔥屬植物洋蔥、大蒜等為例,舉例其特徵香味。

(一)食品香味的形成方式:

1. 新鮮食材之香味成分是如何形成的:

(1)香蕉、蘋果和梨等水果香氣形成是屬於較典型的生合成途徑(酸+醇→酯)。

(2)蔥、蒜和包心菜等香氣生成屬於酵素直接作用,為單一酵素與前驅物直接反應產生香氣物質。

(3)紅茶濃郁香氣的形成屬於酵素間接作用(酵素性褐變間接形成),為兒茶酚酶氧化兒茶酚生成二苯醌化合物,二苯醌進一步氧化紅茶中胺基酸、β-胡蘿蔔素(產生β-紫羅蘭酮、β-大馬烯酮)及不飽和脂肪酸等,從而產生特有的香氣。

2. 烹調後之食品之香味成分是如何形成的:多數食品在加熱過程中都會產生誘人的香氣,例如花生、芝麻、咖啡、麵包等植物性食品或紅燒肉、紅燒魚等。加熱產生的香氣,主要是糖和胺基酸反應,然後再經史特烈卡降解反應(Strecker degradation),生成各種有氣味的揮發性物質;糖類高溫加熱進行焦糖化反應形成。此外油脂、含硫化合物、(維生素B1、含硫胺基酸)等的熱分解也能生成各種特有的香氣。

3. 微生物發酵形成:如醬油深桶陳釀中乳酸菌產生乳酸與酵母菌產生乙醇,進行酯化反應,產生小分子酯類香氣成分。

4. 食品添加物之香料添加:賦予食品不同的香氣成分。

(二)以蔥屬植物洋蔥、大蒜等為例,舉例其特徵香味:

1. 洋蔥:洋蔥催淚物:在洋蔥的植物組織受到破壞時,存在於洋蔥中的風味和香味化合物前體之S-(1-丙烯基)-L-半胱胺酸亞碸[S-(1-propenyl)-L-cysteine sulfoxide)]被蒜苷酶(alliinase)迅速水解,產生丙烯基次磺酸中間體以及氨(ammonia)和丙酮酸(pyruvate)。丙烯基次磺酸中間體再重排為催淚物:硫代丙醛-S-氧化物(thiopropenyl-S-oxide)或稱為順式-丙硫醛-S-氧化物(syn-propanethial-S-oxide, SPSO),而呈現出洋蔥風味。

◎硫代丙醛-S-氧化物特性:(半)揮發性、一點點辣味、具洋蔥味、SPSO揮發至淚腺刺激眼睛流眼淚。

2. 大蒜:在蒜頭的植物組織受到破壞時,存在於蒜頭中的風味和香味化合物前體之S-(2-丙烯基)-L-半胱胺酸亞碸[S-(2-propenyl)-L-cysteine sulfoxide)][亦稱為蒜苷(alliin)]被蒜苷酶(alliinase)迅速水解,所產生的產物為二烯丙基硫代亞磺酸鹽(diallyl thiosulfinate)[亦稱為蒜素(allicin)],使新鮮的的蒜頭呈現特有的蒜味,而不具有催淚作用。

◎蒜素特性:半揮發性、一點辣味、具蒜頭味。

三、以蛋黃醬(或稱美乃滋,Mayonnaise)為例,說明乳化作用的機制,並指出卵黃中做為乳化的主要成分為何。

(一)以蛋黃醬(或稱美乃滋,Mayonnaise)為例,說明乳化作用的機制

將沙拉油與檸檬汁(或是醋)添加蛋黃攪拌均勻,藉由蛋黃所含磷脂質之卵磷脂(lecithin)的天然界面活性劑(乳化劑)作用,其中磷脂質之卵磷脂具有親水基與疏水基,而親水基可作用於水,疏水基可作用於油,使水與油混合一致而互相融合,就可以打成細緻、均勻的蛋黃醬了。

蛋黃醬為由液體(檸檬汁或醋)和油脂(沙拉油)所組成的二相膠體系統,可以依液體與油脂的比例分成:

1. 水包油型(Oil in water, O/W):

液體(水)多為連續相,而油脂(油)少為分散相的二相膠體系統。

2. 油包水型(Water in oil, W/O):

油脂(油)多為連續相,而液體(水)少為分散相的二相膠體系統。

(二)卵黃中做為乳化的主要成分為何:

磷脂質(Phospholipids)之卵磷酯(lecithin),如下圖,此類脂質,除了含有脂肪酸、甘油之外,尚含有磷、氮等成分者。

四、敘述酵素的特性,並舉出水果或果汁中,抑制酵素性褐變的方法。

(一)酵素的特性

1. 酵素是蛋白質,所以也會受熱、酸、鹼、尿素、輻射線等因素之變性作用,而失去酵素活性。

2. 只需少量就有催化效果。

3. 於反應中,只是催化反應,本身並不消耗。

4. 只能改變反應速率,降低反應之活化能,而無法改變反應的平衡常數。

5. 大部分具有特異性(Specificity)。

6. 影響酵素作用因子:

(1)基質特異性(substrate specificity):特定酵素只能對特定基質產生作用,否則不是作用無法進行,就是效率很低。

(2)酵素濃度:反應初期速率與酵素濃度成正比;當酵素達某一濃度時,反應速率並不會等比增加。

(3)基質濃度:在定量酵素濃度下,初期反應速率與基質濃度成正比;當基質濃度達某一程度時,反應速率並不會呈相對應增加。

(4)溫度:酵素有最適溫度(optimum temperature),太高或太低會影響反應速率。

(5)酸鹼度:酵素有最適pH值(optimum pH),太高或太低都會影響反應速率。

(6)水活性:一般酵素要在水活性0.3以上具有活性,通常與水活性成正比。

(7)活化劑(activator):具有活化酵素作用的物質。

(8)抑制劑(inhibitor):具有抑制酵素活性作用的物質。

(二)舉出水果或果汁中,抑制酵素性褐變的方法:

酵素性褐變反應需基質(酚類)、酵素及氧氣再經羥化、氧化、氧化與聚合作用,最後形成黑色素(melanin)。

1. 去除氧氣:抽真空、隔絕氧氣、調氣(MA)或控氣(CA)包裝。

2. 控制酵素活性:

(1)溫度:利用殺菁使酵素失活。溫度愈低,化學反應速率愈慢。

(2) pH值:調pH值至3以下或10以上使酵素失活。

(3)鹽類:浸泡氯化鈉可抑制酚酶活性。

(4)亞硫酸鹽或二氧化硫:為酚酶強力的抑制劑。

(5)螯合劑(chelating):可用EDTA、檸檬酸、蘋果酸、硼酸(非法)將酚酶分子內之銅離子輔基螯合,使失活。

3. 改變或去除基質:

(1)維生素C(抗壞血酸):將二苯醌化合物還原成二元酚。

(2)甲基化處理:以酵素將羥基(-OH)甲基化成甲氧基(-OCH3),使不被酚酶作用。

五、說明「發酵」在烏龍茶與紅茶中扮演的作用,及殺菁在綠茶中的目的。

(一)「發酵」在烏龍茶與紅茶中扮演的作用:

1. 作用:進行酵素性褐變反應(enzymatic browning reaction)使烏龍茶與紅茶中之兒茶素氧化,產生黑色素(melanin)產物之茶黃素(theaflavin)和茶紅素(thearubigin) (兩者為酵素性褐變產物),茶黃素色亮,茶紅素色深,兩者以適當的比例即構成烏龍茶與紅茶的顏色。依茶湯的顏色可分成:

(1)不發酵茶:茶黃素(theaflavin)和茶紅素(thearubigin)少,主要為淺黃綠色,如綠茶。

(2)半發酵茶:茶黃素(theaflavin)和茶紅素(thearubigin)中,主要為黃褐色,如烏龍茶。

(3)全發酵茶:茶黃素(theaflavin)和茶紅素(thearubigin)多,主要為紅褐色,如紅茶。

2. 機制:

(1)羥化作用(hydroxylation):單元酚(monophenol)(如酪胺酸)經酚羥化酶(phenol hydroxylase)或稱甲酚酶(cresolase)作用成二元酚(diphenol)。

△單元酚(monophenol)包括酪胺酸(tyrosine)。

(2)氧化作用(oxidation):二元酚經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或稱兒茶酚酶(catecholase)形成二苯醌類化合物(diquinone)。

(3)氧化(oxidation)與聚合(polymerization)作用:二苯醌類經氧化與聚合形成黑色素(melanin)。

還原

(二)殺菁在綠茶中的目的:

使酚酶(phenolase)包括或稱酚羥化酶(phenol hydroxylase)、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酪胺酸酶(tyrosinase)變性失活,而抑制茶葉中的兒茶素酵素性褐變,使綠茶的兒茶素不經酵素性褐變反應產生茶黃素(theaflavin)和茶紅素(thearubigin),故可維持綠茶茶湯的淺綠色。

食品加工學

一、請分別說明:

(一) 洗選蛋、液蛋、蛋白粉與鹹蛋黃如何製作?(12分)

(二) 這些製品主要保藏的加工步驟與原理為何?(12分)

(一)

1. 洗選蛋製作方法:

選蛋 洗蛋 風乾 油蠟處理 照蛋 分級 包裝 儲藏

(1) 選蛋:留下完整乾淨的蛋。

(2) 洗蛋:過程使用水溫30~45℃,包含噴水→刷洗→沖洗。先以清水濕潤蛋殼並去除部分髒污,再以200 ppm氯液刷洗,最後以清水沖洗髒污及清潔劑。

(3) 風乾及油臘處理:去除多餘水分,使食用臘容易附著,防止外界因子污染。

(4) 照蛋級分級:檢查除去內容物異常蛋,並依重量分類。

(5) 包裝:將分級後的蛋進行包裝,並貼上標籤,標明產地、日期、等級、重量、保存方法等資訊。

(6) 儲存:將包裝好的蛋放入冷藏庫,並維持在4℃以下的溫度,以延長保存期限。

2. 液蛋製作方法:

選蛋→打蛋→照蛋→過濾→降溫→均質→殺菌→充填→儲存

(1) 選蛋:留下品質良好的蛋。

(2) 打蛋:將蛋投入打蛋機,利用機械力將蛋殼破開,並將蛋殼和蛋液分離。

(3) 照蛋:通過照蛋機,利用視覺辨識技術,檢查蛋白的顏色和品質,剔除血絲、蛋白變色等。

(4) 過濾:將照蛋後的蛋液進行過濾,利用加壓過濾器,將蛋液中可能殘留的蛋殼、繫帶等雜質去除。

(5) 降溫:利用板式熱交換器,使用1℃的冷水,使蛋液的溫度降低,以減少微生物的滋長。

(6) 均質:將降溫後的蛋液進行均質,利用均質機,對蛋液施加高壓,使蛋白和蛋黃充分混合,避免分層或沉澱,並改善蛋液的質地和穩定性。

(7) 殺菌:進行低溫殺菌法,全程於密閉管道內進行,隔絕外部污染風險,並能有效殺死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病原菌。

(8) 充填:將殺菌後的蛋液進行充填,利用正壓充填機,將蛋液裝入容器中,並封膜、鎖蓋,完成包裝。

(9) 儲存:1~7℃儲藏,以延長保存期限。

3. 蛋白粉製作方法:

選蛋 打蛋 照蛋 過濾 殺菌 乾燥 包裝 儲存

(1) 選蛋:留下品質良好的蛋。

(2) 打蛋:將蛋投入打蛋機,分離蛋殼和蛋液。蛋液會掉入蛋杯,利用蛋杯的雙層結構,將蛋白和蛋黃分離。

(3) 照蛋:蛋白通過照蛋機,利用視覺辨識技術,檢查蛋白的顏色和品質,剔除血絲、蛋白變色等。

(4) 過濾:利用加壓過濾器,去除蛋白中雜質。

(5) 殺菌:進行低溫殺菌法,全程於密閉管道內進行,隔絕外部污染風險,並能有效殺死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病原菌。

(6) 乾燥:利用噴霧乾燥機,將蛋白噴入高溫的空氣中,使水分迅速蒸發,形成細小的蛋白粉顆粒,並用旋風分離器收集。

(7) 包裝:將乾燥後的蛋白粉進行包裝,利用真空包裝機,將蛋白粉裝入袋子或罐子中,並抽取空氣,防止氧化和吸濕,延長保存期限。

(8) 儲存:將包裝好的蛋白粉放入乾燥、陰涼的地方,並避免陽光直射,以保持蛋白粉的品質和活性。

4. 鹹蛋黃製作方法:

選蛋→打蛋→醃漬→曬乾→烘烤→包裝→儲存

(1) 選蛋:留下品質良好的蛋。

(2) 打蛋:將蛋投入打蛋機,分離蛋殼和蛋液。蛋液會掉入蛋杯,利用蛋杯的雙層結構,將蛋白和蛋黃分離。

(3) 醃漬:蛋黃浸泡在鹽水中,使蛋黃吸收鹽分,並產生一層白色的鹽霜。鹽水或鹽漿的濃度和醃漬的時間會影響鹹蛋黃的鹹度和口感。

(4) 曬乾:將醃漬好的蛋黃取出,用清水沖洗,去除表面的鹽霜,然後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曬乾水分,使蛋黃表面形成一層乾燥的膜。

(5) 烘烤:將曬乾的蛋黃放入烘箱,使蛋黃內部的水分進一步蒸發,並使蛋黃的顏色變深,呈現金黃色。

(6) 包裝:將烘烤好的鹹蛋黃進行包裝,利用真空包裝機,將鹹蛋黃裝入袋子或罐子中,並抽取空氣,防止氧化和吸濕,延長保存期限。

(7) 儲存:將包裝好的鹹蛋黃放入冷藏庫,並維持在4-7℃以下的溫度,以保持鹹蛋黃的品質和風味。

(二)

1. 洗選蛋主要保藏的加工步驟與原理:

(1) 洗蛋:減少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病原菌

(2) 油臘處理:隔絕內外,防止外界因子污染。

(3) 儲藏:1~7℃儲藏,防止蛋品劣化及微生物生長。

2. 液蛋主要保藏的加工步驟與原理:

(1) 殺菌:隔絕外部污染風險,並能有效殺死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病原菌。

(2) 充填:利用正壓充填機,並封膜、鎖蓋,完成包裝。

(3) 儲存:4-7℃以下冷藏,降低化學反應與微生物生長。

3. 蛋白粉主要保藏的加工步驟與原理:

(1) 殺菌:隔絕外部污染風險,並能有效殺死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病原菌。

(2) 乾燥:減少蛋白中的水分量。

(3) 包裝:利用真空包裝機,防止氧化和吸濕。

(4) 儲存:一般儲存,須避免陽光直射,以保持蛋白的穩定性和功能性。

4. 鹹蛋黃主要保藏的加工步驟與原理:

(1) 曬乾:使蛋黃表面形成一層乾燥的膜,隔離內外。

(2) 烘烤:減少蛋黃中的水分量。

(3) 包裝:利用真空包裝機,防止氧化和吸濕。

(4) 儲存:4-7℃以下冷藏,降低化學反應與微生物生長。

二、真空冷凍乾燥、油炸乾燥、膨發槍、擠壓機等加工方法,會造成食品組織多孔化,請分別說明:

(一) 上述4種方法之加工原理和造成組織多孔化的原因。(20分)

(二) 以此4種方法製作的食品,分別各舉一例,並說明多孔化對此食品的優缺點。(12分)

參考解答:

(一)

1. 真空冷凍乾燥: 

(1) 加工原理:食品材料急速冷凍,然後置於高真空下,利用冰結晶昇華的乾燥方法。

(2) 多孔化的原因:因冰晶是以昇華方式將水分移除,故食品組織不變下,原本存在水分跑掉的地方就形成了空洞,成組織多孔化。

2. 油炸乾燥: 

(1) 加工原理:利用油脂作為傳熱媒體,加熱後始食品內部形成加壓狀態,待水分達沸點後蒸發,油脂取代水分位置。

(2) 多孔化的原因:透過加熱,食品內部成分變性而使組織性提高,水分跑掉的地方就形成了空洞,成組織多孔化。

3. 膨發槍: 

(1) 加工原理:將食品置於加壓狀態進行加熱,由於加壓會使水的沸點上升,因此可使食品中的水分保持於高溫而不蒸發,然後在將食品急速開放於常壓狀態,此時食品內水分會瞬間蒸發

(2) 多孔化的原因:加壓過熱狀態至常壓時,食品膨脹使食品中的水分和澱粉會形成氣泡,使食品呈現多孔的結構。

4. 擠壓機: 

(1) 加工原理:利用螺桿和模具的旋轉,將食品從機器的入口推向出口,同時對食品施加剪切力和摩擦力,使食品中的水分和澱粉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產生膨化反應,當食品從機器的出口釋放時,會因為壓力的突然降低,而迅速膨脹,形成多種形狀的結構。

(2) 多孔化的原因:加壓過熱狀態至常壓時,食品膨脹使食品中的水分和澱粉會形成氣泡,使食品呈現多孔的結構。

(二)

1. 真空冷凍乾燥: 

(1) 食品舉例:冷凍乾燥咖啡:咖啡液 -80℃冷凍 抽真空 包裝

(2) 多孔化對此食品的優缺點:

A. 優點:保持食品的色、香、味、質地與原營養;易保存;易復水。

B. 缺點:加工成本高;食品易吸濕。

2. 油炸乾燥: 

(1) 食品舉例:油炸水果:水果→油炸→包裝

(2) 多孔化對此食品的優缺點:

A. 優點:增加食品的香氣、風味和口感,並且具有酥脆、易咀嚼特性。

B. 缺點:增加食品的油脂和熱量,且食品容易氧化。

3. 膨發槍: 

(1) 食品舉例:爆米花:玉米 加熱 加壓 噴出 包裝

(2) 多孔化對此食品的優缺點:

A. 優點:增加食品的體積和輕度,並且具有鬆脆、易消化的特性。

B. 缺點:加熱會降低食品的營養成分;易吸濕,食品容易變軟。

4. 擠壓機: 

(1) 食品舉例:人造肉:大豆分離蛋白 蒸煮擠壓機 纖維狀大豆蛋白 食鹽與醋酸溶液 加入黏性物質 人造肉

(2) 多孔化對此食品的優缺點:

A. 優點:增加食品的多樣性和口感,並且具有彈性、韌性的特性。

B. 缺點:破壞食品的天然結構和營養成分。

三、今有一褐藻醣膠(Fucoidan)水解液,須濃縮以提高其濃度,請分別說明:

(一) 蒸發濃縮、冷凍濃縮和薄膜濃縮的加工原理。(9分)

(二) 褐藻醣膠水解液濃縮後,發現其鹽度太高,須以電透析法(Electrodialysis)進行脫鹽,請說明此法脫鹽的原理。(5分)

參考解答:

(一)  

1. 蒸發濃縮加工原理:利用蒸發濃縮器將溶液加熱,使水分達到沸點而蒸發,缺點會導致香氣流失,所以加工常用真空來降低壓力,降低水分的沸點來加速蒸發濃縮的效率,並且可以降低蒸發溫度使食品營養素流失較少。

2. 冷凍濃縮加工原理:將水溶液進行部分冷凍,使部分水分子形成結晶,再以離心法分離冰晶與濃縮水溶液。因不發生熱變性,故製品營養素保留較多;但製品部分溶質會包含於冰晶中,故回收率較低,可利用洗滌塔來解決此問題。

3. 薄膜濃縮加工原理:利用薄膜的選擇性,使水分通過薄膜流失,而溶質則積留在薄膜另一側。但由於薄膜孔徑太小,水分子通過不易,通常必須另外以加壓處理;且薄膜孔洞容易阻塞,因此黏度太高的食品較不適合以此方法濃縮,薄膜也必須經常更換。

(二)  

電透析法脫鹽的原理:利用陽離子交換膜和陰離子交換膜,將海水分隔成三個部分。通電後,Na+穿過陽離子交換膜向負電極移動;Cl-則穿過陰離子交換膜向正電極移動。當兩膜之間海水中的陰、陽離子都跑掉時,留下來的就只有淡水。

四、利用乾燥機將某一食品從初始含水率80%(濕量基準)乾燥至20%(濕量基準)。在此過程中,進入乾燥機空氣的絕對濕度為0.01 kg water/kg dry air,而出口空氣的絕對濕度為0.02 kg water/kg dry air。

(一) 請依據以上敘述寫出水分進出系統之質量平衡。 

(二) 試計算此食品的初始及最終乾基含水率為何。 

(三) 試計算要乾燥此食品1 kg(乾重)所需要之空氣用量。 

(四) 請提出2個具體方案,修改本題的條件,使乾燥所需之空氣用量減少,並說明其預期減少之程度。

(一)

1. 濕基80% = 乾基4 kg water/kg dry material

2. 濕基20% = 乾基0.25 kg water/kg dry material

3. 假設空氣用量相對於乾重為X kg dry air /kg dry material

(1) air in = 0.01X kg water/kg dry material

(2) air out = 0.02 X kg water/kg dry material

4. 故,質量平衡為:水進= 水出=> 4 + 0.01X = 0.25 + 0.02X

=> X = 375 (kg dry air /kg dry material)

(二)

1. 初始乾基含水率:4 kg water/kg dry material

2. 最終乾基含水率:0.25 kg water/kg dry material

(三) 乾燥此食品1 kg(乾重)所需要之空氣用量:375 kg dry air

(四)

1. 方案一:利用提高空氣溫度來降低入口空氣的絕對濕度,例如從0.01降低到0.005。這樣可以增加每單位空氣的水分載量,減少所需的空氣量。根據水分進出系統之質量平衡,此時的空氣用量為:4 + 0.005X = 0.25 + 0.02X => X = 250 (kg dry air /kg dry material),可減少33%的空氣用量。

2. 方案二:利用乾燥機制先行降低乾燥物的水分含量,例如將初始含水率80%(濕量基準)先進行乾燥至50%(濕量基準),此時乾基為1 kg water/kg dry material,帶入水分進出系統之質量平衡,此時的空氣用量為:1 + 0.01X = 0.25 + 0.02X => X = 75 (kg dry air /kg dry material),可減少80%的空氣用量。

食品衛生安全與法規

一、在我國「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之規範內,請指出下列物質所歸屬之食品添加物的類別、主要使用之食品範圍及使用限制。

(每小題4 分,共20 分)

(一)Xylitol

(二)Hydrogen peroxide

(三)Propionic acid

(四)Sodium nitrite

(五)Lactic acid

(一)Xylitol:木糖醇 

1. 食品添加物的類別:(七)品質改良用、釀造用及食品製造用劑;(十一之一)甜味劑。

2. 主要使用之食品範圍:本品可於各類食品中視實際需要適量使用。

3. 使用限制:限於食品製造或加工必須時使用、嬰兒食品不得使用。

(二)Hydrogen peroxide:過氧化氫(雙氧水)  

1. 食品添加物的類別:(二)殺菌劑。

2. 主要使用之食品範圍:本品可使用於魚肉煉製品、除麵粉及其製品以外之其他食品。

3. 使用限制:無。

(三)Propionic acid:丙酸 

1. 食品添加物的類別:(一)防腐劑。

2. 主要使用之食品範圍:本品可使用於麵包及糕餅。

3. 使用限制:無。

(四)Sodium nitrite:亞硝酸鈉 

2. 主要使用之食品範圍:本品可使用於肉製品及魚肉製品;本品可使用於鮭魚卵製品及鱈魚卵製品。

3. 使用限制:生鮮肉類、生鮮魚肉類及生鮮魚卵不得使用。

(五)Lactic acid:乳酸 

1. 食品添加物的類別:(十一)調味劑。

2. 主要使用之食品範圍:本品可於各類食品中視實際需要適量使用。

3. 使用限制:限於食品製造或加工必須時使用。

二、TCDD 及PCB 為廣泛存於環境或一些食物中的POPs。

(一)請說明並定義POPs。(4 分)

(二)說明TCDD 與PCB 的特性、差異、生成方式或主要用途、主要暴露來源、曾爆發之污染事件以及對人體可能之毒性影響。

(一)請說明並定義POPs:

依美國環保署定義,指有機的汙染物,其對人類和動物造成毒性,在環境中不易分解,有生物累積性的傾向,並且是半揮發性的,常常由與土壤的鍵結漸漸揮發至大氣中。如DDT(滴滴涕)、PCBs(多氯聯苯)、dioxins(戴奧辛)等。

(二)說明TCDD 與PCB 的特性、差異、生成方式或主要用途、主要暴露來源、曾爆發之污染事件以及對人體可能之毒性影響:

1. TCDD:戴奧辛(Dioxin)之一種

(1)特性:耐熱、脂溶性、不易分解、易生物濃縮、微揮發。

(2)差異:如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 2,3,7,8-TCDD,由兩個氧原子聯結一對苯環類化合物,於2、3、7、8含有氯原子。

(3)生成方式或主要用途:含氯的化合物加熱或燃燒產生,沒有用途。

(4)主要暴露來源:超過90%戴奧辛由日常飲食中攝取而來,其他為呼吸進入。

(5)曾爆發之污染事件: 2017年戴奧辛雞蛋事件、2018年戴奧辛大閘蟹事件等。

(6)對人體可能之毒性影響:致突變、致畸胎、致癌、環境賀爾蒙等。

2. PCB: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1)特性:耐熱、脂溶性、不易分解、易生物濃縮、微揮發、絕緣性、熱容量大。

(2)差異:兩個苯環相連成聯苯,並接上很多氯原子,如10個氯原子。

(3)生成方式或主要用途:工業合成,可當熱媒體、絕緣體、高溫潤滑油等。

(4)主要暴露來源:食入含油脂多的食物進入人體最多,其次為呼吸進入。

(5)曾爆發之污染事件:1979年米糠油多氯聯苯汙染事件。

(6)對人體可能之毒性影響:致突變、致畸胎、致癌、環境賀爾蒙、色素沉積、長滿面皰、痤瘡樣皮疹、痤瘡樣皮疹佈滿全身等。

三、於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雞蛋,若未能妥善的處理,可能會有細菌性食品中毒的風險?請回答以下項目:

(一)主要致病菌為何?此細菌的特性及來源?主要中毒症狀?

(二)選購洗選蛋為預防此類型細菌性食品中毒的方法之一,請說明雞蛋的洗選過程。

(三)依據我國於110 年公告的食品中微生物衛生標準內之液蛋類,請說明針對液蛋之原料蛋來源以及微生物衛生標準之規範。

(一)主要致病菌、特性及來源、主要中毒症狀:

1. 主要致病菌:沙門氏桿菌屬(Salmonella spp.),如腸炎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

2. 特性:G(-)、桿菌、有鞭毛、無芽孢、兼性厭氧。

3. 來源:家禽和家畜腸內共同菌,尤其是雞腸內特別多,由於雞生蛋與大便同開口,都經過泄殖腔,故雞蛋的蛋殼會污染糞便而污染沙門氏桿菌。

4. 主要中毒症狀:嘔吐、腹痛、腹瀉、發燒。

(二)雞蛋的洗選過程:

選別:以外觀檢查方式,將髒汙、破損、畸形的蛋挑出,留下完好清潔的蛋送至洗選

洗淨:洗淨包含了3個步驟,分別是噴水、刷洗、沖洗。水溫必須高於蛋的溫度5~10度C,但不得超過50度C,溫水能夠將髒污清洗得更乾淨;噴水與刷洗所使用的水可以加入洗潔劑(次氯酸鈉200ppm或四級銨化合物200ppm)來減少蛋殼表面微生物量。在這個過程中蛋要連續的清洗,不能停在槽體內泡澡,廢水也得直接排出,不能重複利用。

噴水:用水噴灑在蛋殼上,將蛋殼濕潤,同時能將部分髒污沖去

刷洗:步驟則把蛋殼上面的髒污刷掉。

沖洗:將殘餘的髒污沖洗乾淨,這個步驟不能添加洗潔劑。

風乾:把洗好的蛋吹乾,準備包裝。

油蠟處理:蛋在清洗的過程也會讓表面的天然保護膜受損,如果要讓蛋的密閉性與保存性提升,可以對表面噴可食用石蠟處理。

照蛋:用強光照蛋,以看到蛋的裡面是否有血絲或者細微破裂等異常,蛋內如果有血絲,可能是母雞在生產的過程中遭受到驚嚇等,這個步驟可以把內部有問題的蛋捨棄。

包裝:

儲藏:應注意溫度管控,且避免蛋殼表面結露。依據目前存放溫度多為「冷藏 7℃以下」或「涼藏 25℃以下」。

三)針對液蛋之原料蛋來源以及微生物衛生標準之規範:

依據「食品中微生物衛生標準」(109.10.6)之7. 液蛋類11:

1. 液蛋之原料蛋來源:11供為液蛋之原料蛋來源,應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之規定,且符合以下條件之一:

(1)其蛋殼應完整無裂痕。

(2)蛋殼受損但蛋殼膜仍完整,無外在污垢黏附,且內容物無洩漏。

2. 微生物衛生標準之規範:

7. 液蛋類食品品項微生物及其毒素、代謝產物限量

7.1殺菌液蛋(冷藏或冷凍)

沙門氏菌陰性

7.2未殺菌液蛋(冷藏或冷凍)

總生菌數106 CFU/g

四、於毒性及安全性評估中,我們可由實驗獲得LD50及ADI 二種數據。

(一)請分別定義LD50及ADI,並說明此二數據在食品安全的意義。

(二)一般可以由何種毒性試驗得到此二數據,請分別詳細說明之。

(一)請分別定義LD50及ADI,並說明此二數據在食品安全的意義:

1. 定義:

(1)LD50:半數致死劑量(50 % Lethal Dose)

以某物質餵食一群試驗動物(如24小時),則造成該群試驗動物死亡率達50 %的劑量,稱為該物質對該群試驗動物的LD50。

(2)ADI:每日容許攝取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

存在飲食中的某種物質,供人體長期攝食,不致引起任何急性或慢性有害作用的濃度或使用量,稱為人體對該物質的每日容許攝取量。

2. 意義:

(1)LD50:越小越毒,越大毒性越弱,可由急毒性分級表得知相對毒性:

毒性級數毒性敘述用詞

大白鼠每次口服的LD50 (mg/kg)

1猛毒< 1(mg/kg)

2劇毒1~50(mg/kg)

3毒50~500(mg/kg)

4弱毒500~5000(mg/kg)

5實際上無毒5000~15000(mg/kg)

6無毒> 15000(mg/kg)

(2)ADI:越小則能食用的量越小,越大則能食用的量越大。

(二)一般可以由何種毒性試驗得到此二數據,請分別詳細說明之:

1. LD50:由急毒性試驗(Acute Toxicity)得到

此試驗是取一群兩種實驗動物,以一次大量之某化學物質以口服、吸入或皮下注射方式投與受試驗動物,所得結果以統計學加以分析,能使受試驗動物於24小時內死亡數量達一半之劑量即所謂半數致死劑量(LD50)。

2. ADI:由慢性毒性試驗(Chronic Toxicity)得到

以口服或皮下注射方式投與一群試驗動物,試驗期間是直到試驗動物死亡為止(通常試驗時間為半年或一年或以上),將試驗動物予以解剖,觀察在各不同劑量下是否對動物臟器產生毒害,有些劑量可能並無任何反應(影響),藉此,便可得到無作用量(No Observed Effect Level, NOEL)、最大無作用量(Maximum no effect level, MNEL),由NOEL(常用MNEL)除以安全係數(如100)便可得到每日容許攝取量(ADI)。安全係數假設因素如下:

(1)試驗動物與人類物種之差異(通常設定為10)。

(2)同物種(人類)個體之間的差異(通常也設定為10)。

故安全係數通常設為10 × 10 = 100

五、何謂EDCs(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請詳細說明其定義、特性、來源及對人體可能之影響?並解釋其與食品包裝暨其安全性之間的關係。

(一)EDCs(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環境荷爾蒙

是泛指被稱為「環境來的內分泌干擾物質」的一些人工合成化學物質。如戴奧辛使男性荷爾蒙減少、生殖力降低;雙酚A(Bisphenol A)具雌性激素效力;聚氯乙烯(PVC)高熱使塑化劑(DEHA、DEHP)釋出,使男性精蟲數目跟品質會受影響。非法起雲劑之塑化劑(DEHP)使男性陰莖短小而不孕。

(二)其定義、特性、來源及對人體可能之影響:

1. 定義:係指由外因性的生物體內分泌干擾化學物質(Endocrine disrupter substance, EDS),即由外在環境進入體內之物質,具有模仿、加強、干擾和抗拒生物體內荷爾蒙的正常活動,或可能影響生物體內荷爾蒙的運送、調節、結合、訊號產生、細胞的代謝反應。

2. 特性:

(1)模仿天然激素之功用,矇騙身體,而使其產生反應過度或不足,或使其在不恰當的時間產生反應等。

(2)搶奪天然激素之受器,防止「激素-受器複合體」之生成,以抑制天然激素之功能。

(3)直接刺激或減低內分泌系統之功能,造成激素之分泌過度或不足。

3. 來源:

(1)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工業合成,可當熱媒體、絕緣體、高溫潤滑油等。

(2)戴奧辛(Dioxin):含氯的化合物加熱或燃燒產生,沒有用途。

(3)雙酚A(Bisphenol A):工業合成,用來生產聚碳酸酯塑膠產品(簡稱PC)。

(4)鄰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DEHP)塑化劑:工業合成,用來於塑膠在加工成形時添加,來調整其柔軟性,以製造出具光澤之不同形狀的塑膠製品。

4. 對人體可能之影響:

(1)男性:精子數目減少、活性減弱、不正常、男性不孕症、陰莖短小而不孕。

(2)女性:性早熟、致癌。

(三)並解釋其與食品包裝暨其安全性之間的關係:

1. 雙酚A(Bisphenol A):用來生產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塑膠產品,使用PC塑膠包裝材質的容器(如運動水壺、以前的奶瓶)會溶出雙酚A,為一種環境荷爾蒙。

2. 塑化劑如DEHP:用來生產塑膠包裝材質[如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ed, PVC)],使用塑膠包裝材質會溶出DEHP等,為一種環境荷爾蒙。

食品分析與檢驗

一、請試述下列名詞之意涵:(每小題5 分,共20 分)

(一)容量分析(Volumetric analysis)

(二)基質效應(Matrix effect)

(三)濕式灰化法(Wet ashing)

(四)逆相層析法(Reversed-phase chromatography)

(一)容量分析(Volumetric analysis): 

利用已知濃度的試劑(稱為標準溶液,standard solution,需準確標定其當量濃度),配合滴定操作(如:酸鹼中和滴定、氧化還原滴定、錯合滴定、沉澱滴定),一般待測物置於三角錐瓶中,添加適當指示劑(indicator),標準溶液裝於滴定管內,緩慢滴入待測物溶液中,直至二者反應完全[達滴定終點(end point of titration)],由滴定消耗之標準溶液體積計算求出待測物之含量。如卡爾費雪法水分、甲醛態氮、油脂酸價之分析。

(二)基質效應(Matrix effect): 

1. 意涵:化學分析中,基質(Matrix)指的是樣品中分析物以外的成分。基質常常對分析物的分析過程有顯著的干擾,並影響分析結果的準確性,這些影響和干擾被稱為基質效應(matrix effect)。

2. 舉例:例如分析甘蔗汁的蔗糖量,甘蔗汁的其他雜質(基質)(干擾物)會對蔗糖含量分析有影響。

(三)濕式灰化法(Wet ashing): 

通常配合強酸、強鹼或強氧化劑,利用較低溫度(350 ℃以下) (如下表)進行灰化,水分和其他有機物質會蒸發或氧化成二氧化碳、氮氣等氣體逸失,而殘存的無機鹽類及燃燒不完全的碳,總稱之為粗灰分。對於某些元素(熔點、揮發點低者)較完整保留。主要用於礦物質分析和有毒元素分析的樣品預處理。

(四)逆相層析法(Reversed-phase chromatography): 

為分配層析HPLC之一種,其固定相為非極性吸附劑,如ODS(C18),其移動相為極性,待分析各成分之極性不同,極性較小的成分與固定相的親和力較高,故滯留時間長,較慢被沖提下來;極性較大的成分與固定相的親和力較低,故滯留時間短,較快被沖提下來,以彼此分離。因其移動相為極性,亦可藉著增加移動相的極性(降低非極性),可使要分析的成分,滯留時間增加,以增加解析度,但可能造成縱向擴散而降低解析度。

二、某品管員採用凱氏定氮法(Kjeldahl method)測定粗蛋白質含量,樣品重量為1.0035 g,經分解和蒸餾後,產生氨氣(NH3)以硫酸收集,收集液再以0.1 N NaOH(力價=1.025)進行反滴定,得滴定值為19.50 mL,另空白試驗滴定值為27.50 mL。(已知N 之原子量為14.0067 g/mole,且樣品之粗蛋白質含氮量為17.5%)

(一)試計算樣品之粗蛋白質含量(%)。(有效數字至小數點以下2 位)(10 分)

(二)凱式定氮實驗得到的總氮數值,會依樣品不同乘上特定的蛋白質換算係數,例如米及製品乘以5.95,請說明此數值訂定的依據。

(一)試計算樣品之粗蛋白質含量(%)。(有效數字至小數點以下2 位):

粗蛋白(%) = (b – a) × 10負3次方 × N ×14.0067 × F/Ws × 100%

b:空白滴定耗去0.1 N NaOH溶液mL數(27.50 mL)

a:樣品吸收酸耗去0.1 N NaOH溶液mL數(19.50 mL)

N:NaOH溶液真正當量濃度[0.1 N×力價F(1.025)]

F:含氮係數(10017.5=5.71)

Ws:樣品重(g)(1.0035 g)

粗蛋白(%) = (27.50 – 19.50)(mL) × 10負3次方 × 0.1 (N) × 1.025 × 14.0067 × 5.71/1.0035 (g) ×100 % = 6.54 %

答:樣品之粗蛋白質含量(%)為6.54 %。

(二)凱式定氮實驗得到的總氮數值,會依樣品不同乘上特定的蛋白質換算係數,例如米及製品乘以5.95,請說明此數值訂定的依據:

1. 米及製品的含氮量為16.81%。

2. 蛋白質含量(g) × 16.81% = 含氮量(g):

含氮量(g) ÷ 16.81% = 蛋白質含量(g)

含氮量(g) × 10016.81 = 蛋白質含量(g),10016.81 = 5.95

含氮量(g) × 5.95 = 蛋白質含量(g)

3. 換句話說,由樣品含氮量乘以5.95即為蛋白質之大約含量。

三、取5.0 g食用級之油樣品,分別依下面流程操作,測其酸價和過氧化價(有效數字至小數點以下2位)(已知KOH = 56.1 g/mol)。

(一)加50 mL乙醚-酒精混合溶劑溶解,以0.05 N KOH(力價= 0.9915)溶液滴定,滴定終點值為12.05 mL,空白滴定值為0.05 mL,請計算油的酸價。 

(二)與過量的碘化鉀反應,游離的碘用0.01 N 標準硫代硫酸鈉來滴定,經空白校正後滴定值為3.60 mL,請計算油的過氧化價。

(一)加50 mL乙醚-酒精混合溶劑溶解,以0.05 N KOH(力價= 0.9915)溶液滴定,滴定終點值為12.05 mL,空白滴定值為0.05 mL,請計算油的酸價:

AV:acid value 酸價(mg KOH/ g fat)

A:樣品之KOH溶液消耗量(mL)

B:空白試驗之KOH溶液消耗量(mL)

N:KOH溶液之當量濃度

F:KOH溶液的力價

56.1:KOH的分子量(g/ eq)

Ws:油脂樣品重(g)

AV = (12.05−0.05) (mL)×0.05 (N)× 0.9915 × 56.1 (g/mol)/5.0 (g) = 6.67 (mg KOH/ g fat)

答:6.67 (mg KOH/ g fat)。

(二)與過量的碘化鉀反應,游離的碘用0.01 N 標準硫代硫酸鈉來滴定,經空白校正後滴定值為3.60 mL,請計算油的過氧化價:

a:樣品滴定消耗硫代硫酸鈉溶液的體積(mL)

b:空白試驗滴定消耗硫代硫酸鈉溶液的體積(mL)

N:硫代硫酸鈉溶液的當量濃度

F:硫代硫酸鈉溶液的濃度力價

Ws:樣品重(g)

POV (meq/1000g) = (3.60) (mL) × 0.01 (N) × 1 × 1000/5.0 (g) = 7.20 (meq/1000g)

答:7.20 (meq/1000g)

四、A和B化合物在25公分層析管柱上之滯留時間(Retention time)分別為18.9和22.4分鐘,而溶劑(移動相)則以1.4分鐘通過管柱,A和B底部波峰寬度分別為0.9和1.1分鐘,試計算:

(一)化合物A理論板數(Theoretical plate number, N)。

(二)化合物B的滯留因子(Retention factor, k)。

(三)化合物A和B的選擇因子(Selectivity factor, α)。

(四)化合物A和B的解析度(Resolution, Rs)。

(一)化合物A理論板數(Theoretical plate number, N):

NA = 16(18.9/0.9)平方 = 7056 (個)

答:化合物A理論板數為7056 (個)。

(二)化合物B的滯留因子(Retention factor, k):

k = tR(B)′/t0 = tR(B) − t0/t0

k = 22.4 – 1.41.4 = 15

答:化合物B的滯留因子為15。

(三)化合物A和B的選擇因子(Selectivity factor, α):

α =tR(B)’/tR(A)’ = tR(B) - to/tR(A) - to

α = 22.4 – 1.4 /18.9 – 1.4 = 1.2

答:化合物A和B的選擇因子為1.2。

(四)化合物A和B的解析度(Resolution, Rs):

Rs = 2(22.4 −18.9)/(0.9 +1.1) = 3.5

答:化合物A和B的解析度為3.5。

Rs= 2Δt/(Wb+Wa)

Δt = tR(B) – tR(A)

Wb波峰B的底部波峰寬度

Wa 波峰A的底部波峰寬度

五、食品樣品常利用萃取、衍生化及減壓濃縮等方式來進行前處理,請詳述下面各小題:

(一)相同萃取體積的溶劑,為何多次萃取較單次萃取為佳?

(二)層析法中樣品衍生化(derivatization)之目的。

(三)減壓濃縮之原理。

(一)相同萃取體積的溶劑,為何多次萃取較單次萃取為佳: W殘留=W(V水D×V溶劑+V水)n

n為萃取的次數;W殘留為在水層中,經過多次萃取後溶質的殘留重量;

W為開始萃取時水層中溶質的最初重量;D為分配係數。

假設30 ml水溶液中含有0.1 g之溶質,其萃取之分配係數為2,現以:

1. 90 ml有機溶劑進行1次萃取,W殘留= 0.1(30/2(90)+30)1 = 0.014 (g)。

2. 每次以30 ml有機溶劑萃取3次,W殘留= 0.1(30/2(30)+30)3 = 0.0037 (g)。

3. 故3次萃取W殘留較少,%萃取率較高。

(二)層析法中樣品衍生化(derivatization)之目的:以HPLC為例

1. 樣品成分極性太強、分離較差(如酚和酸以逆相層析),衍生化後,可使樣品成分極性下降、分離較好。

2. 樣品成分極性太弱、分離較差(如苯和甲苯以正相層析),衍生化後,可使樣品成分極性上升、分離較好。

3. 樣品成分不具偵測器能檢測的特性,衍生化後,可使樣品成分具偵測器能檢測的特性,以可選擇特異性的偵測器來偵測。如樣品成分不具螢光特性(如蛋白質與胺基酸),衍生化後,可使樣品成分具螢光特性,使可適用螢光偵測器並提高靈敏度。

(三)減壓濃縮之原理:

利用真空幫浦減低系統壓力(即真空環境),降低欲蒸餾的溶劑沸點,同時旋轉瓶身來增加蒸發反應面積,再搭配水浴槽加溫以加快蒸發速率,而溶劑氣化後經由冷凝器收集於收集瓶,可將原來溶液中的溶劑量降低,以達到濃縮的目的,如將酒精萃取液的成分濃縮。亦可收集濃縮原來溶液中的溶劑成分,如酒類的濃縮。

六、食品中礦物質,例如鈉及鈣的測定,可使用火焰式原子吸收光譜法(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而重金屬,例如鉛及鎘的測定,可使用石墨爐式原子吸收光譜法(Graphite furnac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請分別詳述這兩種測定方法之原理及優缺點

(一)火焰式原子吸收光譜法(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火焰原子化器)

1. 原理

將灰化後之待測定樣品溶於去離子水或硝酸等中,吸入火焰式原子吸收光譜儀,經霧化器霧化後,由攜帶氣體送入火焰中,於適當之火焰條件下進行原子化,並以來自中空陰極燈管或無電極放電燈管等光源之特定波長(如鉛:283.3 nm)之光穿過火焰,進入單色光器(Monochromator)再由偵測器(Detector)測量特定光之強度變化量,進而比較吸收前後之強度,求出吸光度(Absorbance

2. 優點

(1)所需維持的費用比石墨爐式原子吸收光譜法低

(2)樣品容許量高且操作較簡單

(3)使用樣品量較大,故較不會受到容器的汙染而造成誤差

(4)準確度、精密度較高

3. 缺點

(1)樣品使用量比石墨爐式原子吸收光譜法多

(2)靈敏度較低

(二)石墨爐式原子吸收光譜法(Graphite furnac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電熱原子化器)

1. 原理

將灰化後之待測定樣品溶於去離子水或硝酸等中,置入石墨爐式原子吸收光譜儀,經大電流使石墨管加熱至2000~3000oC之溫度以乾燥、灰化和原子化,並以來自中空陰極燈管或無電極放電燈管等光源之特定波長(如鉛:283.3 nm)之光穿過石墨管,進入單色光器(Monochromator)再由偵測器(Detector)測量特定光之強度變化量,進而比較吸收前後之強度,求出吸光度(Absorbance)

2. 優點

(1)樣品使用量比火焰式原子吸收光譜法少

(2)具有極高的靈敏度

3. 缺點

(1)增加電熱石墨爐的費用

(2)樣品容許量低且操作複雜

(3)因樣品使用量少,故容易受到容器的汙染而造成誤差

(4)準確度、精密度較低

食品工廠管理

一、若一項技術或產品研發需要尋求專家評估其可行性時,常使用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進行。請詳述該方法的執行程序。 

又稱專家預測法,亦是群體決策法的一種,是由專家提供其專業知能、意見及經驗,凝聚議題的共識之方法。其做法是讓專家們以多次的書面或電子郵件等填寫問卷方式來表達其看法,每一次問卷的結果都傳給其他的專家,不具名,但是有數據,專家之間不見面,這個過程可以讓每個專家看一下其他專家的意見,然後調整自己的想法,最後達成共識。

(二)執行程序:

1. 組成專家小組:

根據議題所需的知識範圍,確定專家人數,通常不超過20人。

2. 提出問題和要求:

向所有專家提出預測議題,附上相關背景材料,並詢問是否需要其他材料。

3. 專家意見收集:

專家根據收到的材料提出預測意見,並解釋他們如何利用這些材料進行預測。

4. 意見彙總和對比:

將各專家的意見整理彙總成圖表,分發給每位專家,讓他們比較自己和其他人的意見,修改自己的判斷。

5. 進行多輪反饋以達到共識:

收集各專家的修改意見,再次分發給每位專家,直到每位專家不再改變意見為止,以達到共識。

6. 綜合處理:

對專家意見進行綜合處理,以提供專業有價值的預測。

二、製程品管管制圖的數據出現那些情況,得以判斷製程發生異常?

(一)依分區判定:

管制圖上所使用之管制界限(UCL與LCL),為3個標準差管制界限,故將管制圖以中心線(CL)為界之區域,各分為甲、乙、丙三等分時。甲區亦可稱為第三標準差區(μ±3σ),乙區可稱第二標準差區(μ±2σ),丙區可稱為第一標準差區(μ±1σ)。

1. X1連續25點內有單獨1點出現在甲區以外者,判定製程發生異常。

2. X2連續3點之中有2點落在甲區或甲區以外者,判定製程發生異常。

3. X3連續5點之中有4點落在乙區或乙區以外者,判定製程發生異常。

4. X4連續有8點落在丙區或丙區以外同一側者,判定製程發生異常。

(二)依升降連串判定:

所謂「連串」即為連續的各點,向同一方向移動之意。

1. X1連續5點上升(或下降):注意以後動態。

2. X2連續6點上升(或下降):應開始調查原因。

3. X3連續七點上升(或下降):判定製程發生異常,必有不正常原因,應即採取措意,使其能在管制狀態之下。

三、工廠產品的抽樣檢驗可能造成「生產者的風險」及「消費者的風險」,請分別詳述此二風險。(25 分)

(一)生產者的風險或稱生產者冒險率(producer's risk, PR):

是指生產者的品質極大部分是良品,已達到允收水準(acceptable, AQL),原應判為合格之產品,但因抽樣剛好抽到不良品,而誤判該批產品是不良品的機率。此種錯誤使生產者蒙受損失,故稱為生產者的風險。以α來表示,一般抽樣表的抽樣計劃α = 5%,在管制圖稱此種冒險率為第一種錯誤。

(二)消費者的風險或稱消費者冒險率(consumer's risk, CR):

是指生產者的品質極大部分是不良品,已達拒收水準(lot tolerance percent defective, LTPD),原應判為不合格之產品,但因抽樣剛好抽到良品,而誤判該批產品是良品之機率。此種錯誤使消費者蒙受損失,故稱為消費者的風險,以β來表示,一般抽樣表的抽樣計劃β = 10%。在管制圖稱此種冒險率為第二種錯誤。

四、請說明食品工廠製造與銷售產品成本結構的相關名詞:

(一)固定成本(二)變動成本(三)製造成本(四)營業成本

(一)固定成本:

1. 定義:在特定的範圍內,成本之發生不因產銷量的增減而變動者。

2. 舉例:如機械、廠房折舊、房屋稅、土地稅、員工勞健保費、廠長等管理人員(責任制)的薪水。

(二)變動成本:

1. 定義:在特定範圍內,成本的發生隨著產銷量的增減而成正比例之變動者。

2. 舉例:如原料與物料等。

(三)製造成本:

1. 定義:生產單位因製造產品所發生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

2. 舉例:

(1)直接材料:製程產品所需之原物料成本,如包裝材料內容物等所購入之費用,此種成本是隨生產量增加而增加,故屬於變動成本。

(2)直接人工:在生產過程中,從事生產所耗用之人工成本,在成本性質上亦屬於變動成本(半變動成本)。

(3)製造費用:除以上兩項外,在生產過程中所發生之費用、保險費、設備折舊費用等,此類成本在生產多樣產品的工廠中,常依產品生產量的比重來分攤,屬於固定成本。

(四)營業成本:

1. 定義:或稱非製造成本,係基於業務營運需要所產生,即銷售產品或管理過程中所發生之成本,習慣上合稱會銷、管費。

2. 舉例:

(1)(間接)銷、管費:銷售產品有關的行銷費用,如運費、銷售員薪資或佣金、廣告費、交際費、差旅費等。

(2)(直接)銷售費:與管理有關的銷售費,如上架費、管理人員薪資、文具、用品、水電費等。

112-1食品技師專技高考詳解

 食品微生物學

一、我國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所公告與建議之各種食品微生物檢驗方法中, 部分的檢驗方法可使用即時聚合酶鏈鎖反應(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進行,請說明RT-PCR 之原理,並舉出三項應用RT-PCR 進行之公告或建議檢驗方法

(一)RT-PCR 之原理:以DNA結合染劑法(SYBR Green I method)為例,SYBR Green I會很特異性地和DNA雙股螺旋的小溝(minor groove)結合,因此在PCR過程中,可在每一循環的延展步驟結束時(只有此時DNA才是雙股的),以特定波長紫外光之激發光激發結合於雙股DNA小溝的SYBR Green I,使其發射特定波長螢光之發射光,偵測螢光強度,即可知每次PCR循環產生了多少PCR產物(雙股DNA越多,螢光強度越大)。

1. 主要的原理需經過三步驟:

(1)變性(denaturation):一雙股DNA變性成兩單股DNA。

(2)黏合(annealing):DNA引子找互補之DNA序列黏合,SYBR Green I會和雙股DNA結合。

(3)延展(extention)與螢光強度偵測:以引子為首以聚合酶(Taq)進行複製,SYBR Green I會和更多雙股DNA結合,再以特定波長紫外光之激發光激發SYBR Green I使之發射特定波長螢光之發射光,並偵測螢光強度。

2. 方法如下:

(1)利用各個不同已知的基改DNA片段濃度進行PCR並連續測得螢光值,以螢光值對PCR循環次數作圖。

(2)再以此圖中固定螢光值畫出交叉直線,然後再以此交叉直線固定的螢光值之循環次數對各個不同已知基改標準品DNA log濃度作圖,以獲得標準曲線。

(3)最後以未知濃度的基改DNA片段進行上述的PCR反應,於上述固定的螢光值之循環次數,比對上述的標準曲線,以得知基改DNA片段log濃度。

(二)三項應用RT-PCR 進行之公告或建議檢驗方法:

1. 食品中動物性成分檢驗方法-牛肉製品中含豬肉成分之定量檢驗(2013-09-06)。

2. 基因改造食品檢驗方法—黃豆轉殖品項40-3-2 (RRS) (UI: MON-Ø4Ø32-6)之轉殖品項特異性定性及定量檢驗(2022-12-30)。

3. 食品微生物之檢驗方法-乳酸菌-乳酸乳球菌之檢驗

二、微生物透過食品或農產品為媒介傳播疾病,請說明其藉由食品或農產品傳播疾病之途徑為何?並說明控制這類微生物感染,減少食因性疾病的防範措施

(一)微生物藉由食品或農產品傳播疾病之途徑:

1. 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腸炎弧菌天然存在海水中,可透過海水直接汙染水產品,或透過菜刀、砧板、抹布、器具、容器及手指等媒介物接觸生的水產品後間接污染其他食品,未馬上進行煮熟且無防腐措施,放置於危險溫度帶(7~ 60 ℃)一段時間,未冷藏、冷凍或熱藏,腸炎弧菌會於食品中大量生長,再生食或未煮熟食用,大量的生菌隨食品被攝取後,在腸道再增殖到某一程度,作用於腸道而發病,導致嘔吐、腹痛、腹瀉、發燒之症狀。

2.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黃色葡萄球菌為動物表皮自然菌相,極易經由操作人員之皮膚、毛髮、鼻腔及咽喉等黏膜,尤其是化膿的傷口汙染至食品,若該食品於危險溫度帶貯放一段時間,該病原菌會於食品中繁殖時產生耐熱的外毒素之腸毒素,經攝取該食品而外毒素之腸毒素作用於腸道,導致嘔吐、腹痛、腹瀉症狀。

3. 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仙人掌桿菌可由空氣中的孢子污染白米等澱粉類食品,而孢子耐熱,故白米煮成米飯的過程,仙人掌桿菌的孢子不會死滅,若米飯放置室溫或以較低溫的保溫一段時間,使得仙人掌桿菌的孢子萌發生長,且其澱粉分解能力強,故能於冷掉的米飯快速生長:

(1)感染型仙人掌桿菌:當仙人掌桿菌於食品中繁殖,大量的生菌隨食品被攝取後在腸道再增殖到某一程度,作用於腸道而發病,導致腹痛、腹瀉。

(2)毒素型仙人掌桿菌:當仙人掌桿菌於食品中繁殖時產生的外毒素之腸毒素,經攝取該食品而外毒素之腸毒素作用於腸道,引起嘔心、嘔吐。

(二)控制這類微生物感染,減少食因性疾病的防範措施:

1. 四大原則:

(1)清潔:手部清潔,餐具、砧板、抹布等廚房用品應徹底洗淨。

(2)迅速:食品買回後,不要放得太久,應該盡快烹調供食、並選擇新鮮食品。

(3)加熱與冷藏:食品需煮熟食用,或冷藏、冷凍貯藏,以抑制微生物生長。

(4)避免疏忽:遵守衛生原則(GHP),注意食安維護,不可忙亂行之;生食與熟食同放冰箱時,應將熟食放上層,生食放下層;避免交叉污染。

2. 五要原則:

(1)要洗手:調理時手部要清潔,傷口要包紮。

(2)要新鮮: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

(3)要生熟食分開:生熟食器具應分開,避免交互污染。

(4)要徹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應超過70度C。

(5)要低溫保存(要注意保存溫度):保存低於7度C,室溫下不宜久置。

三、溫度為影響微生物生長的主要因子,且部分的微生物在冷藏及加熱過程中尚可存活;請分別說明何謂嗜冷菌(psychrophiles)與嗜熱菌(thermophiles)?其分別可在低溫與高溫環境下生長的生理特性為何?

(一)嗜冷菌(psychrophiles)與嗜熱菌(thermophiles):

1. 嗜冷菌(psychrophiles):

(1)生長溫度:可於0℃以下生長,最適生長溫度為15℃,20℃無法生長。

(2)典型菌:深海和北極地區的細菌。

(3)對食品影響:冷藏與冷凍的腐敗菌,造成低溫腐敗。

2. 嗜熱菌(thermophiles):

(1)生長溫度:能於高溫50~60℃下生長,最適生長溫度在55~65℃。

(2)典型菌:堆肥之分解菌、罐頭商業滅菌殘存的菌(孢子)造成罐頭腐敗:

平酸腐敗

(flat-sour spoilage)

Bacillus coagulans (pH≤ 4.6)

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pH> 4.6)

1. 罐頭無膨罐。

2. 食品變酸。

腐臭厭氧腐敗(putrefactive anaerobe spoilage)

Clostridium sporogenes (PA3679) (pH>4.6)

1. 罐頭會膨罐。

2. 食品pH增高。

3. 有腐臭味。

嗜高溫厭氧腐敗 (thermophilic anaerobe spoilage) (TA腐敗)

Clostridium thermosaccharolyticum

(新名:Thermoanaerobacterium saccharolyticum)

1. 罐頭會膨罐。

2. 食品變酸。

3. 不會產生硫化物。

硫化黑變腐敗(sulfide stinker)

Desulfotomaculum nigrificans

1. 罐頭無膨罐。

2. 食品黑變(硫化物)。

3. 有蛋腐味。

(3)對食品影響:主要為貯存較高溫的腐敗菌,如保溫保久乳的腐敗。

(二)其分別可在低溫與高溫環境下生長的生理特性:

1. 嗜冷菌(psychrophiles):

(1)細胞膜組成:細胞膜含有大量不飽和脂肪酸,於低溫下,不會凝固,而使細胞膜不失去流動性,可維持細胞膜於低溫下的作用。

(2)蛋白質酵素:對冷穩定。

(3)胞器:耐冷。

2. 嗜熱菌(thermophiles):

(1)細胞膜組成:細胞膜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酸,於高溫下,可維持熔化狀態,而不揮發,故細胞膜對熱穩定。

(2)蛋白質酵素:對熱穩定。

(3)胞器:耐熱。

四、請說明何謂生物危險群第二等級(Risk Group 2, RG2)微生物與生物安全第二等級實驗室;並請說明該實驗室中使用之生物安全操作櫃之運作原理及操作注意事項。

(一)生物危險群第二等級(Risk Group 2, RG2)微生物:

1. 定義:輕微影響人體健康,且有預防及治療方法之微生物。

2. 微生物:如金黃色葡萄球菌、B型肝炎病毒、惡性瘧原蟲等。

3. 如大量增殖實驗以「生物安全等級二(BSL-2)實驗室」操作。

(二)生物安全第二等級實驗室:[(BSL-2)實驗室]

1. 定義:操作造成人類疾病之微生物;適用處理對個人具有中度危害性,而對社區之危害有限之微生物的實驗室。

2. 實驗:如大量增殖「生物危險群第二等級(Risk Group 2, RG2)微生物」、食品中毒菌、基因重組之操作。

(三)生物安全操作櫃之運作原理:

係指應用層流(laminar flow)原理,將經由HEPA濾網過濾過之氣流由上而下吹過操作台面,並可避免外界空氣污染操作區域之生物安全操作櫃(Biological Safety Cabinet)。

HEPA(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rrestance) filter:高效率過濾網:於微生物實驗操作用之無菌操作台中,為外界空氣進入無菌操作台之過濾用,可過濾掉空氣中的微生物,以使無菌操作台成為無菌的空間,當操作病原菌時可間接保護操作者,使其免於吸入性的危害。

(四)生物安全操作櫃之操作注意事項:

1. 實驗進行前,生物安全操作櫃以紫外燈照射30~ 60分鐘滅菌,以75 % ethanol擦拭生物安全操作櫃抬面,並開啟生物安全操作櫃之風扇運轉10分鐘後,才開始實驗操作。

2. 每次工作開始及終止時,必須清理並用殺菌液擦拭實驗檯面。

3. 在任何操作過程的開始前及終止後,雙手都必須以清潔劑清洗(例如:70~75 % 的酒精水溶液)。

五、微生物發酵(microbial fermentation)應用的範圍很廣,請舉二例以微生物發酵生產之產品並敘述其特性,另說明以微生物發酵生產食品及醫藥產品的優點為何?

(一)二例以微生物發酵生產之產品並敘述其特性:

1. 納豆(Natto):

大豆 浸漬 烹煮 冷卻 接種 發酵 納豆

浸漬

大豆於冷藏浸泡過夜,避免雜菌生長及產酸

烹煮

1.殺菌、2.增加水分、3.蛋白質變性及澱粉糊化

冷卻

可不用進行冷卻,於熱接種時因納豆菌會產生孢子,於冷卻時萌發生長

接種

接種Bacillus natto (Bacillus subtilis)進行培養

發酵

於37 ℃發酵18~ 24小時,使大豆表面佈滿黏絲

好處

1.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具有抗氧化,及類雌激素功效

2.納豆菌分泌的納豆激酶(Nattokinase),具有溶解血栓之功效

3.納豆中含有活性高的SOD及過氧化酶,可抗氧化

2. 優酪乳(Yogurt):

牛乳原料 均質 殺菌 冷卻 接種 發酵 均質 調味 優酪乳

牛乳原料

可用全脂乳、脫脂乳、奶粉等混勻

均質

使牛乳混勻並使質地均勻

殺菌

巴斯德低溫殺菌法。目的:1.殺菌、2.降低氧化還原電位、3.可將部分蛋白質分解、4.提高黏稠性

接種

接種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及Lactobacillus bulgaricus

發酵

以30~ 45 ℃,4~ 16小時發酵。發生的變化:

1.乳糖→半乳糖+葡萄糖

2.葡萄糖→乳酸or 乳酸+醋酸+酒精+二氧化碳

[產生的酸使pH至4.6之酪蛋白等電點(pI)而凝乳]

3.蛋白質→胺基酸

4. [(胺基酸→乙醛(風味)]

調味

可添加其他乳酸菌菌粉,或添加香料

好處

1. 胃腸功能改善

2. 免疫調節

3. 改善乳糖不耐症

4. 抗癌效果

5. 降低血膽固醇效果

(二)以微生物發酵生產食品及醫藥產品的優點:

1. 增加多樣性:不同的微生物生產不同的發酵食品為我們的日常飲食增添了一群獨特且十分營養的食品;不同微生物可生產不同的醫藥產品。

2. 做為配料:發酵食品是許多菜餚的重要成分,通常用來提供特殊風味,例如炒菜用的醬油、味精、紅麴等。

3. 增進營養品質:例如發酵食品中酵母會增加維生素B群的含量、天貝(tempeh)發酵會增加維生素B12之含量、發酵可能增進礦物質的可利用性。

4. 保存:發酵常常可以用來保存原料,增進食源性病原菌方面的安全性,並延長儲存期限,例如優酪乳比生乳可儲存期限較長。

5. 改善消化:部分發酵食品較原料更易於消化。無法適當消化乳糖的乳糖不耐症者,往往可以攝食某種類型的發酵乳品(特別是優酪乳)。

6. 原料的解毒:發酵過程中可以去除原料中的有毒化學物質。例如樹薯發酵可去除會產生氰化物的配醣(glycoside),但生食樹薯會中毒。

7. 健康益處:根據報導,優酪乳之類的發酵乳品可以降低血膽固醇的含量,並且有助於防癌,特別是結腸有關的癌症。

8. 製程:微生物培養簡單、發酵時間短、生產穩定、不受氣候影響、便宜。

食品化學

一、請說明咖啡豆烘焙過程中玻璃轉化溫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g)及型態之變化、風味形成之化學反應及影響因子。

(一)玻璃轉化溫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g)及型態之變化:

1. 玻璃轉化溫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g):當溫度低於Tg時,聚合物非結晶部分屬於玻璃態,溫度高於Tg而於Tm(熔點)以下,高分子聚合物吸收能量轉變成柔軟具彈性的固體,稱為橡膠態。此一使高分子由固態(玻璃態)轉變為橡膠態的轉變稱之為玻璃態轉移(glass transition),此時的溫度稱為玻璃轉換溫度(Tg)。

2. 型態之變化:

(1)生咖啡豆含水率約10~12%,在室溫時為堅硬的玻璃態,當開始把它加熱進行烘焙後,隨著豆體溫度昇高、水分慢蒸散,它會由玻璃態慢慢進入橡膠態,豆體變得比較軟並且帶有彈性;再持續對它加熱,當水分散失到一定程度時,它又會回到硬脆的玻璃態。烘焙過程中,豆子倒底處在玻璃態或橡膠態,不能單看溫度,還必須配合當時豆子的含水率。

(2)生咖啡豆加熱烘焙之後,豆體會逐漸膨脹,原因是當豆子進入橡膠態變得柔軟有彈性時,內部水份受熱變成蒸氣,加上豆子的有機質部分轉化成揮發性氣體,蒸氣及氣體被豆子的細胞組織侷限住無法立即脫離,對細胞壁産生極大的壓力(可達8~25大氣壓),豆體就這樣被撐大,直到爆裂。

(二)風味形成之化學反應及影響因子:

1. 風味形成之化學反應:

(1)梅納褐變反應:含有胺基的化合物(胺基酸、胜肽、蛋白質)與含有羰基的化合物(醣類、醛、酮等)經由縮合、重排、氧化、斷裂、聚合等一連串反應生成之褐色的梅納汀(melanoidins)及經史特烈卡降解(Strecker degradation)產生小分子醛類香氣成分。

(2)焦糖化反應:醣類在沒有胺基化合物存在下,以高溫加熱或以酸鹼處理,使醣類最終形成褐色的梅納汀(melanoidins)和小分子醛、酮類香氣成分。

2. 影響因子:

(1)烘焙溫度:越高,越容易進行梅納褐變反應與焦糖化反應產生香氣。

(2)烘焙時間:越長,越容易進行梅納褐變反應與焦糖化反應產生香氣。

(3)豆子水活性:越大,越容易進行梅納褐變反應與焦糖化反應產生香氣。

(4)豆子成分:胺基的化合物與羰基的化合物越多,越容易進行梅納褐變反應;若醣類越多而胺基化合物越少,則越易進行焦糖化反應。

(5)豆子pH值:豆子越偏鹼性,則越容易進行梅納褐變反應;若越不偏鹼性,則越容易進行焦糖化反應。

二、乙醯化己二酸二澱粉(Acetylated Distarch Adipate)為一種化學雙修飾澱粉,請回答以下問題:

(一)請繪出以天然玉米澱粉製備此雙修飾澱粉之化學結構式。

(二)請以連續糊液黏度圖說明此雙修飾澱粉與天然糯性玉米澱粉之差異。

(三)請舉例說明此雙修飾澱粉於食品加工之應用及理由。

(一)請繪出以天然玉米澱粉製備此雙修飾澱粉之化學結構式:

玉米澱粉以醋酸酐加水形成醋酸與澱粉顆粒之羥基(OH基)進行酯化作用,脫去一分子水形成酯鍵,醋酸之乙醯基取代澱粉之-OH基;及己二酸酐加水形成己二酸之兩側的羧基(-COOH)與澱粉分子之羥基(-OH)行酯化反應,各脫去一分子水形成酯鍵,最後形成分子內或分子間的架橋結構稱之。為合法修飾澱粉的黏稠劑(糊料)。

(二)請以連續糊液黏度圖說明此雙修飾澱粉與天然糯性玉米澱粉之差異:

以連續(快速)糊液(化)黏度分析儀(Rapid viscosity analyzer, RVA)分析:

1. 雙修飾澱粉:成糊溫度低、尖峰黏度高、最終黏度高、黏度回升值低。

2. 天然糯性玉米澱粉:成糊溫度高、尖峰黏度低、最終黏度低、黏度回升值高。

(三)請舉例說明此雙修飾澱粉於食品加工之應用及理由:

1. 油炸食品用裹粉:因可耐長時間高溫而不會降低彈性與口感。

2. 熱、冷或冷凍的粉圓:高黏度、高彈性與口感、並能抗老化、耐冷凍與解凍。3. 醬汁類產品:高黏度、耐長時間高溫、耐酸鹼,可用於蕃茄醬、中西式醬汁。

4. 罐頭食品:高黏度、可耐長時間高溫而不會降低彈性與口感。

6. 微波食品:高黏度、可耐長時間高溫而不會降低彈性與口感。

三、請舉例說明下列食品中蛋白質之溶解度分類、蛋白質或胺基酸組成特性及功能性,並說明其在各類食品中之作用機制與影響功能特性之可能因子。

(一)豆干中之大豆蛋白質

(二)小麥麵糰中之麵筋

(三)戚風蛋糕麵糊中之雞蛋蛋白

(四)芒果奶酪中之明膠

(一) 豆干中之大豆蛋白質:

1. 溶解度分類:鹽溶性大豆球蛋白(glycinin)與水溶性的白蛋白(albumin)。

2. 組成特性:偏中性pH值,促使大豆球蛋白表面極具負電性。

3. 功能性:凝膠性。

4. 作用機制:添加正電荷的鈣、鎂離子產生離子鍵,將水保留於結構之中。

5. 影響功能特性之可能因子:鈣、鎂離子添加越多,凝膠性越好,但越硬。

(二)小麥麵糰中之麵筋:

1. 溶解度分類:鹼溶性小麥穀蛋白(glutenin)與醇溶性穀膠蛋白(gliadin)。

2. 組成特性:蛋白質富含半胱胺酸,可以形成許多雙硫鍵。

3. 功能性:麵糰成形性。

4. 作用機制:麵粉熟成與麵糰醒麵或添加氧化劑,促使硫氫基氧化成雙硫鍵。

5. 影響功能特性之可能因子:氧化促使雙硫鍵形成,還原會破壞雙硫鍵。

(三)戚風蛋糕麵糊中之雞蛋蛋白:

1. 溶解度分類:水溶性卵白蛋白(ovalbumin)。

2. 組成特性:極具有親水基與疏水基。

3. 功能性:起泡性、乳化性。

4. 作用機制:親水基作用於水與疏水基作用於氣體或油脂。

5. 影響功能特性之可能因子:不含油脂則出現起泡性、含油脂則出現乳化性。

(四)芒果奶酪中之明膠:

1. 溶解度分類:溫水可溶,冷水不溶之明膠凝膠狀態。

2. 組成特性:富含羥基(OH基)的纖維狀蛋白質。

3. 功能性:凝膠性。

4. 作用機制:溫度降低時,明膠彼此羥基形成氫鍵,將水保留於結構之中。

5. 影響功能特性之可能因子:低溫以氫鍵形成凝膠、高溫破壞氫鍵失去凝膠。

四、脂質氧化對食品貯存品質影響重大,請說明何謂油脂自氧化作用(autoxidation)及光氧化作用(photooxidation),其影響因子為何?請以油酸為例說明其氧化反應產物。

(一)自氧化作用(autoxidation):油脂氧化生成自由基(free radical),再與空氣中的氧結合後生成順式氫過氧化物(peroxide),而反應反覆進行。主要發生於不飽合脂肪酸或含不飽合脂肪酸的油脂,可分為:

1. 起始期(initiation stage) :為反應決定步驟,從不飽合脂肪酸中移去一個氫原子,產生自由基(free radical)。(抗氧化劑於此期前加入效果最好)

2. 連鎖反應期(propagation stage):生成的自由基與氧氣反應,並從其他不飽合脂肪酸中奪取氫原子,產生大量的過氧化物及自由基。

3. 終止期(termination stage):各種自由基互相作用,形成各種聚合物。

(二)光氧化作用(photooxidation):利用光敏劑(photosensitizer),如葉綠素(cholorophyll)、核黃素(flavin)、肌紅素(myoglobin)等物質,將氧分子由穩定的三旋態激發至高能階的單旋狀態,即可與任何帶有雙鍵的不飽合脂肪酸分子作用,產生反式氫過氧化物。反應機制:

(三)影響因子:

1. 外在因子:

(1)氧氣:濃度低時,氧化速率與含氧量呈正比。可脫氧劑或包裝提升保存。

(2)光線:會促進活性氧(1O2)的形成並促進氧化。可避光儲藏。

(3)溫度:隨溫度升高而氧化反應加快。可利用低溫儲藏預防。

2. 內在因子:

(1)脂肪酸不飽合程度:氧化速率與雙鍵呈正比。可氫化減少不飽合度。

(2)水分:氧化速率與水分呈正比;Aw 約0.3時,可延緩。

(3)催化劑:二價金屬離子(如鐵、銅)為助氧劑。可加螯合劑(如檸檬酸)抑制。

(4)酵素:如脂氧合酶催化脂質氧化。可利用殺菁(blanching)使酵素失活。

(5)抗氧化劑:延緩並抑制油脂氧化作用。可加如維生素E、BHA、BHT等。

(四)請以油酸為例說明其氧化反應產物:

1. 自氧化作用(autoxidation):產生四種順式氫過氧化物

2. 光氧化作用(photooxidation):產生兩種反式氫過氧化物

五、請說明並繪出葉綠素及肌紅素在化學結構上的異同及加工過程中導致蔬菜及肉品色變之原因,並提出保色之作法。

(一)說明並繪出葉綠素及肌紅素在化學結構上的異同

1. 葉綠素:

(1)相異點:1個四吡咯環中央為二價鎂(Mg2+)配位共價、結合1個葉綠醇。

(2)相同點:以吡咯為單元構成的四吡咯環或稱紫質環,中央有配位共價金屬。

(3)化學結構:

2. 肌紅素:

(1)相異點:1個四吡咯環中央為二價鐵(Fe2+)配位共價、結合1條多胜肽(蛋白)。

(2)相同點:以吡咯為單元構成的四吡咯環或稱紫質環,中央有配位共價金屬。

(3)化學結構:

(二)加工過程中導致蔬菜及肉品色變之原因,並提出保色之作法:

1. 蔬菜:

(1)色變之原因:

a. 葉綠素在高熱與高酸下,即會脫鎂產生棕橄欖色的脫鎂葉綠素(Pheophytin)。

b. 含葉綠素的植物,於室溫貯藏一段時間後,即會被本身的葉綠素酶(Chlorophyllase)作用為綠色的葉綠酸(Chlorophyllide),其更容易被熱與酸作用,導致脫鎂,而產生棕橄欖色的脫鎂葉綠酸(Pheophorbide)。

(2)保色之作法:

a. 提高pH值:利用酸鹼中和的方式,將加熱中的食品系統提高為鹼性,然而由於維生素會因此遭受破壞,並不鼓勵。

b. 避免長時間加熱:加熱時間縮短,避免葉綠素或葉綠酸脫鎂成棕橄欖色。

c. 銅的添加:在加熱過程中,鎂的位置會由銅所取代,葉綠素的顏色因此更綠。

d. 抑制酵素:如利用高溫短時(HTST)的加工處理、調氣包裝、低溫貯藏、低水活性。

e. 抑制光氧化褪色:避光(包裝)及除氧、加抗氧化劑。

2. 肉品:

(1)色變之原因:

a. 肌紅素於氧氣(O2)存在之變化:

紫紅色的肌紅素接觸氧氣,即會氧化成鮮紅色的氧合肌紅素,若接觸氧氣太久,而過度氧化,則會產生棕色的變性肌紅素。

b. 肌紅素於過氧化氫(H2O2)存在之變化:如乳酸菌可產生。

與肌紅素、氧合肌紅素作用,生成綠色的膽綠肌紅素(cholemyoglobin)。

c. 肌紅素於硫化氫(H2S)存在之變化:如假單胞球菌(Pseudomonas)可產生。

與肌紅素作用,生成綠色的硫化肌紅素(sulfmyoglobin)。

d. 肌紅素於一氧化碳(CO)存在下之變化:

紫紅色之肌紅素(Mb)→粉紅色之一氧化碳肌紅素(MbCO)。

e. 肌紅素於硝酸鹽或亞硝酸鹽類存在下之變化:

硝酸鹽或亞硝酸鹽(鈉或鉀鹽)要先還原成一氧化氮(NO)再與肌紅素作用成亮紅色的氧化氮肌紅素,可再加熱固定成亮紅色的氧化氮肌色元。

(2)保色之作法:

a. 採用適當的透氣膜包裝肉類,以保持高氧分壓的狀態,而不過度氧化。

b. 先以硝酸鹽類或亞硝酸鹽類醃製後,再包裝貯存。

c. 採用調氣(MA)或控氣(CA)包裝,以100 %之CO氣體條件包裝(違法)。

d. 避免金屬離子,如銅、鐵、鋅、鋁,會加速MbO2氧化成MMb。

e. 避免造成綠變(green meat)的微生物污染。

食品加工學

一、請回答下列題目:

(一)

1. 何謂high pressure processing(高壓加工)?

2. 比較利用高壓加工與傳統熱加工處理的產品,其品質上的差異。

(二)

1. 何謂Intermediate moisture foods(中濕性食品)?特性為何?

2. 為何有些中濕性食品還需要加熱殺菌處理或添加防腐劑?

(三) 關於烘焙食品的議題

1. 何謂leavening agents(膨鬆劑)?請寫出兩種常見的膨鬆劑,並說明其機制及功能。

2. 何謂shortening(酥油)?其在烘焙食品的功能為何?

(四) 根據食品的乾燥曲線,就水分含量變化的角度,解釋下列問題

1. 請畫出食品乾燥曲線圖,並標示不同乾燥期。

2. 就食品乾燥曲線圖,比較恆率乾燥期(constant-rate drying period)與減率乾燥期(falling-rate drying period)的差異。

(一)  

1. 高壓加工(high pressure processing)

利用Pascal’s principle,於高強度鋼製厚壁圓筒容器中注滿液體,在不使液體洩漏的情況下以強壓力封入活塞,則內部的液體受到壓縮,體積減少而發生高壓(範圍:1000~10000大氣壓;1大氣壓= 0.1 MPa)。此密閉液體之壓力可在任何點都不衰減下傳至各方向,即可均勻受壓。

此法已被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列為一種可代替巴斯德殺菌之非加熱的殺菌技術。其作用機制包括破壞微生物細胞膜、使微生物生長所需蛋白質變性、破壞DNA 轉錄及細胞膜上磷脂質固化等,使得生長中的微生物細胞產生重大變化而達到殺菌的效果。

2. 品質上的差異:

(1) 高壓技術較能保留食品的色香味;而傳統較能生成加熱香氣及色澤形成(梅納反應)。

(2) 蛋白質受熱變性可說是因分子激烈活動使化學鍵破壞而起,而壓力變性則只有非共價鍵如氫鍵、離子鍵、疏水鍵等受影響。

(3) 高壓技術產品需靠柵欄技術搭配(如低溫)才可長期保鮮。

(二) 

1. 中濕性食品(Intermediate moisture food, IMF):Aw在0.60~0.85,含水量在15~50%,長期在室溫儲藏也不會腐敗的食品,如果醬、果凍、蜂蜜、糖漿、蜜餞等。此產品由於水活性及含水率低,故微生物較難生長:

2. 為何有些中濕性食品還需要加熱殺菌處理或添加防腐劑:

(1) 柵欄技術((hurdle technology)之利用:增加一組或多組柵欄,防止低水活性下還能夠生長的黴菌與酵母菌。

(2) 開封後無法迅速食畢:需要防腐劑功能(如改變微生物細胞膜通透性)以防止儲存過程微生物之生長。

(三) 

1. 膨鬆劑(leavening agents):產生大量氣體,使食品體積變大並且使食品膨鬆柔軟。常見膨鬆劑可分為:

(1) 天然膨鬆劑:如酵母之運用,利用糖加以發酵產生二氧化碳,以使麵團膨脹。

(2) 化學膨鬆劑:屬於衛生福利部公告之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內管理內容,須符合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膨鬆劑屬於第六類食品添加物,如碳酸氫鈉。在製作產品時,因遇到水或受熱即產生二氧化碳,使產品組織膨鬆,適用於高油、高糖的產品。

2.

(1) 酥油(shortening):100%油脂、不加乳化劑、熔點高(40℃以上才會溶化)。

(2) 烘焙食品的功能:用於麵包、點心,可增加酥脆性。

(四)  

1. 食品乾燥曲線圖:在一定乾燥條件下進行乾燥,測定各時間的游離含水率的變化,以乾燥速度與游離含水率兩者之關係所畫成的曲線。

(1) 恆率乾燥期(A→B;D→E;G→H)

(2) 減率乾燥期(B→C;E→F;H→J)

(3) 乾燥終止期(K)

2. 差異:

(1) 恆率乾燥期(constant-rate drying period)

A. 熱能主要用來食品表面蒸發,大約移走90%的水分,移走的是自由水,且表面水分的蒸發量與內部水分的擴散量達成平衡,食品本身的溫度維持一定,故對食品品質的影響較少。

B. 食品表面的溫度等於空氣的濕球溫度,其表面蒸氣壓為飽和蒸氣壓。

C. B點的含水率稱為臨界含水量(critical moisture content)。

(2) 減率乾燥期(falling-rate drying period)

A. 大約移走10%的水分。

B. 經過恆率乾燥期後,表面蒸散速度減緩,此時去除輕度束縛的水分。即食品再經進一步乾燥,表面蒸發速率大於內部擴散速率,同時品溫上升,食品產生表面硬化(case hardening)現象,乾燥速度逐漸降低。(第一段)

C. 再度乾燥時,會受到食品內水分移動速度的影響。到乾燥最困難時期,水分在食品內部蒸發,而以蒸氣狀態擴散到表面。(第二段)

D. 食品表面溫度等於空氣的乾球溫度。

二、影響豬肉冷凍速率的兩大因素,包括食品組成因子和非食品組成因子。請說明:(每小題15分,共30分)

(一) 豬肉冷凍速率的食品組成因子和非食品組成因子為何?

(二) 通常加工業者如何加速產品的冷凍速率?

(一) 豬肉冷凍速率的食品組成因子和非食品組成因子為何?

1. 食品組成因子:

(1) 水分多寡與均勻度:

A. 水分越多時,水的潛熱總熱焓越大,需要帶走的熱能較多而降低冷凍速率。

B. 均勻度越差時,大冰晶的介質厚度越高,進而減少冷凍速率。

(2) 油脂含量與乳化狀態:

A. 油脂含量多時,冷凍較常出現多孔性,空氣(為熱的不良導體)越多而使得熱能傳送受阻,使冷凍速率降低。

B. 乳化狀態差時,較容易油水分離,油脂聚集處空氣較多。

(3) 低分子物質含量:低分子物質越多時,會降低結冰點,使得共晶點溫度降低,進而延長冷凍時間,使速率降低。

2. 非食品組成因子:

(1) 冷凍溫差:事先設定之溫度與食品品溫差越大,冷凍速率越快。

(2) 冷凍時豬肉厚度:介質厚度越大會降低冷凍速率(熱傳速率)。

(3) 冷凍之接觸表面積:肉品堆疊程度會影響與冷空氣接觸表面積,當接觸表面積變小時,冷凍速率會降低。

(4) 溫度變動:當冷凍時,多次開關或是機械設備損壞而導致溫度變動會降低冷凍速率。

(二) 通常加工業者如何加速產品的冷凍速率?

1. 改變食品組成:

(1) 減少水分:生豬肉不適合。其他豬肉製品可先部分乾燥再冷凍。

(2) 改變油水均勻狀態:利用拍打方式打散豬肉內部油水,進而改變均勻狀態。

(3) 真空包裝後冷凍:透過內部壓力減少而達到加壓操作,可使得空氣減少並且使食品內組成分互相接觸,達到均勻化且可增加冷凍速率。

2. 控制非食品組成,可利用傅立葉定律:

(1) 增加冷凍時溫差:

A. 急速冷凍(quick/rapid freezing):使食品能夠在短時間內(30分鐘內降至-20℃)通過最大冰晶生成帶(-1~-5℃)的凍結法。使食品內生成的冰晶為小且分布均勻,因此食品凍結後可保持優良品質。

B. 低凝固點冷媒或寒劑低溫冷凍法:利用液態氮(沸點-196℃)或是液態二氧化碳(沸點-79℃)的冷凍法。

(2) 減少介質厚度:因熱能傳送速率與介質厚度呈反比。故透過切片等減積操作,減少熱傳過程的介質厚度。

(3)增加接觸表面積:

A. 切片減積操作,以增加接觸表面積。

B. 真空包裝後冷凍,並使用分隔方式冷凍,勿堆疊。

C. 利用強制對流冷風方式,使接觸之比表面積增加。

三、在蔬果加工過程中,影響蔬果的質地變化有內在組成因素及外在加工因素。請問:(每小題15分,共30分)

(一) 蔬果內在組成因素有那些?並說明可能機制。

(二) 外部加工因素有那些?並說明其作用機制

1. 水分:水分充足時,由細胞內部組成分提供滲透壓而具有向外的膨脹壓力,經細胞壁結構物質阻擋,組織能保持腫脹狀態。當水分不足而導致萎凋狀態時,質地變差。

2. 細胞壁組成:透過下列相互鍵結作用而穩定細胞壁結構:

(1) 纖維素:形成結晶區、微纖維、纖維束等結構,非常安定。

(2) 半纖維素:可能與果膠質有交互鍵結。

(3) 果膠質:存在於細胞壁間之中膠層,作為細胞間脂黏性物質,與組織質地有密切關係。可分為高甲氧基果膠與低甲氧基果膠。

(4) 木質素:非多醣類,具有書水性立體構造,常與細胞壁多醣類結合,穩定細胞壁構造。

(5) 蛋白質:如伸展蛋白,為一種羥脯胺酸,可與醣類及酸類結合。

3. 果膠酵素:會破壞果膠,使蔬果軟化。

果膠酯酶(pectin esterase, PE)

將果膠質上的甲氧基水解除去,使變成低甲氧基果膠或果膠酸。

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 PG)

將果膠質、果膠酸加水分解低分子量的聚半乳糖醛酸之α-1,4糖苷鍵結,最終產物為半乳糖醛酸。

果膠解離酶(pectin lyase)

主要作用於高甲氧基果膠,其作用於鄰近甲酯基旁的醣苷鍵經β脫去反應。

4. 乙烯作用(ethylene action):就植物學的觀點,乙烯是植物本身生成的氣體分子,為一種植物荷爾蒙,能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及老化。

(1) 非更性水果其產生乙烯量較更性水果來的低。

(2) 乙烯之生合成屬於自催化反應,會使更性水果之後熟做用提早發生而軟化。

(二) 外部加工因素有那些?並說明其作用機制

1. 溫度:高溫會破壞組織性,使質地變差。

2. 二段殺菁:先以中溫(50~70℃)預煮,再以高溫(90℃以上)烹煮,其組織硬化比直接烹煮來的高。經第一段殺菁(中溫預煮)後,可活化組織中的果膠酯解酶,使果膠分子經去酯化作用形成自由羧基,再由內在的鈣離子形成架橋結構,穩定細胞壁結構,硬度增強。在預煮液中若添加適當濃度的鈣、鎂鹽等金屬離子,其可進入組織中,與游離羧基結合而形成鈣架橋,加強內部膠質強度,延緩細胞壁剝離,強化組織。

2. 鹽類溶液(CaCl2):利用食品添加物使鈣離子濃度增加,搭配二段式殺菁可提高架橋而強化質地。

3. pH值:酸與鹼皆會減少咀嚼感

4. 原料儲存環境:減少質地在儲存過程改變

低溫

抑制蔬菜、水果的呼吸作用。

換氣

簡單地將蔬菜、水果維持於最適當的氣體濃度。

減壓

(1) 抑制蔬菜、水果的呼吸作用

(2) 將蔬菜、水果的乙烯(ethylene)排出,以抑制催熟

(3) 抑制黴菌、細菌的繁殖。

高濕

防止蔬菜、水果的重量減輕。

食品衛生安全與法規

一、最近某美式大賣場已上架販售之冷凍莓果產品,被檢出含有何種可能引發食品中毒之病因物質(含形態特徵與傳播方式)?民眾食用後可能之感染症狀?如何預防此種危害?衛生單位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之何種條文可處分多少範圍之罰鍰?

(一)被檢出含有何種可能引發食品中毒之病因物質(含形態特徵與傳播方式)?

1. 病因物質:A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

2. 形態特徵:單股RNA病毒、絕對寄生、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us),肝病毒屬(Hepatovirus)。

3. 傳播方式:

(1)糞便經口:如吃到受A型肝炎患者糞便汙染的食品而感染。

(2)飛沫(口水):如接觸到A型肝炎患者的飛沫(口水)或吃到受A型肝炎患者飛沫(口水)汙染的食品而感染。

(二)民眾食用後可能之感染症狀?

1. 機制:A型肝炎病毒由腸胃道進入人體後,先於腸道上皮細胞繁殖,再經血流至肝臟繼續生長而破壞肝細胞,而病毒也會擴散至腎與脾臟。

2. 症狀:嘔吐、腹痛、腹瀉、食欲不振至較嚴重的肝腫大與全身性黃疸。

(三)如何預防此種危害?

1. 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環境衛生及空氣流通、避免到人群聚集或空氣不流通的地方、避免不必要的探病、均衡飲食、適量休息及運動、增強免疫力。

2. 飲食衛生、進行公筷母匙、食品防範汙染,且適當消毒或煮熟。

3. 注射A型肝炎疫苗(永久)。

(四)衛生單位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之何種條文可處分多少範圍之罰鍰?

1. 依據條文: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108.6.12)第十五條第一項第四款:食品或食品添加物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製造、加工、調配、包裝、運送、貯存、販賣、輸入、輸出、作為贈品或公開陳列:

四、染有病原性生物,或經流行病學調查認定屬造成食品中毒之病因。

2. 處分多少範圍之罰鍰: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108.6.12)第四十四條第一項第二款:有下列行為之一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二億元以下罰鍰;情節重大者,並得命其歇業、停業一定期間、廢止其公司、商業、工廠之全部或部分登記事項,或食品業者之登錄;經廢止登錄者,一年內不得再申請重新登錄:

二、違反第十五條第一項、第四項或第十六條規定。

二、民國110 年食品中毒發生與防治年報刊載,新北市某學校有232位學生因食用營養午餐後,引發食物中毒情況,經衛生單位從食餘檢體與患者糞便檢體均檢出產氣莢膜桿菌,請詳述此病原菌之形態特徵與特性(含致病性、中毒症狀)?屬於細菌性食品中毒分類的那一型以及此類型的定義為何?預防此類中毒的方法?

(一)病原菌之形態特徵與特性(含致病性、中毒症狀):

1. 形態特徵:G(+)、桿狀菌、無鞭毛、有芽孢、厭氧性。

2. 特性(含致病性、中毒症狀):

(1)致病性:會於人類腸道生長產生毒素,引起疾病,俗稱腸道中的壞菌。

(2)中毒症狀:嘔吐、腹痛、腹瀉。

(二)屬於細菌性食品中毒分類的那一型以及此類型的定義:

1. 細菌性食品中毒分類:中間型(toxico-infection)。

2. 此類型的定義:

病原菌在食品中繁殖,以及其在腸道內有某種程度的增殖的情形與感染型相同,但在腸道內產生外毒素(此菌有)或細胞裂解產生內毒素(此菌無)引起的食物中毒。

(三)預防此類中毒的方法:

1. 預防食品中毒四大原則:

(1)清潔:手部清潔,餐具、砧板、抹布等廚房用品應該以水或漂白水洗淨,砧板在洗乾淨後晒太陽也很有效。

(2)迅速:細菌之繁殖或毒素之產生,與其污染於食品中之時間相關,所以時間愈短,愈可以避免食品中毒。

(3)加熱與冷藏:細菌通常不耐熱,加熱70℃以上,大部分的細菌都會死亡,雖然冷藏細菌較不容易繁殖,若保存的溫度非常低,譬如冷凍食品(貯存於-18 ℃下)中的細菌就根本不會繁殖了。

(4)避免疏忽:遵守衛生原則(GHP),注意食安維護,不可忙亂行之;生食與熟食同放冰箱時,應將熟食放上層,生食放下層;避免交叉污染。

2. 預防食品中毒五要原則(2013):

(1)要洗手:調理時手部要清潔,傷口要包紮。

(2)要新鮮: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

(3)要生熟食分開:生熟食器具應分開,避免交互污染。

(4)要徹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應超過70度C。

(5)要低溫保存(要注意保存溫度):保存低於7度C,室溫下不宜久置。

三、有民眾食用自行捕撈之不明魚類之卵巢後,出現唇舌發麻、手腳麻、眩暈、頭痛、嘔吐等症狀,請說明引發此中毒最有可能的病因物質為何?屬於食品中毒類型的那一類?產生的來源與造成中毒原因為何?有那些預防此類中毒發生的方法?

(一)引發此中毒最有可能的病因物質:

1. 病因物質:河豚毒素(Tetrodotoxin)。

2. 特性:

(1)毒素具耐熱性,於100 ℃加熱30分鐘,毒性仍殘留80%左右。

(2)毒素易被強酸或強鹼破壞。

3. 毒性:

(1)屬強烈的神經毒素,高致死率,LD50=12 μg/kg b.w. (大白鼠)。

(2)發病時間:20~30分鐘,慢者2~3小時。

(二)屬於食品中毒的類型:

動物性天然毒素。

(三)產生的來源與造成中毒原因的原因:

1. 產生的來源:

(1)自行產生:約有80種左右的河豚會自行產生毒素或經食物鏈,台灣佔30種。其毒素會隨季節變化而產生或消失,且毒素大多集中在河豚的肝臟、卵巢、小腸、精巢等內臟器官中,肉質則少見。(卵巢、肝臟毒性最高)。

(2)食物鏈:河豚攝取某些含有河豚毒素的微生物(如某些弧菌類、某些海藻),將毒素經生物濃縮效應累積在體內。

2. 造成中毒原因的原因:人類食用含河豚毒素的河豚內臟或被內臟污染的肉質,河豚毒素先作用於腸道,導致嘔吐、腹痛、腹瀉,再經由腸道吸收,經由血液到達神經,阻礙神經細胞鈉離子傳遞,抑制神經訊息傳導,進而導致麻木麻痺、呼吸麻痺而死亡。

(四)預防此類中毒發生的方法:

1. 政府:宣導民眾食用河豚的注意事項、定期抽驗市售河豚產品。

2. 業者:小心進行河豚的屠宰,勿弄破內臟而污染肉質、師傅到日本認證。

3. 消費者:

(1)儘量避免食用來源不明之河豚肉。

(2)若要食用河豚肉必須選擇安全可靠,具宰殺河豚資格的商店。

(3)絕不可食用河豚的內臟器官或被破碎內臟器官所汙染的肉質。

(4)河豚毒素不會因烹調加熱而消失,一旦中毒也無任何解毒劑,故必須盡速使中毒者嘔吐、洗胃、服瀉藥將胃內容物排出,並且送醫急救。

四、衛生福利部擬於明(113)年正式實施「縮水甘油脂肪酸酯(Glycidyl fatty acid esters)」之限量標準,請說明此物質是如何生成的?可能存在於那些食品中?如何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危害?以及該限量標準的規定內容?

(一)縮水甘油脂肪酸酯生成機制:

1. 只要食品中含有雙酸甘油酯、單酸甘油酯,且經高溫加工縮水形成。

2. 精煉食用油的過程中,會有脫臭過程,是以高溫將油耗味物質及油雜味物質經過蒸發而去除,但在此高溫過程,上述化學反應而形成。

3. 天然棕櫚油含較多雙酸甘油酯、單酸甘油酯,會經過高溫的脫臭過程,會產生大量的縮水甘油酯。

4. 結構:

(二)可能存在的食品:

棕櫚油及其製品,如以棕櫚油油炸的產品、奶精、人造奶油等。

(三)對人體的健康危害的原因:

縮水甘油脂肪酸酯攝取後,會被腸道脂解酶水解為縮水甘油(Glycidol),而縮水甘油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歸類為極有可能致癌物(IARC 2A)。

(四)限量標準的規定內容:

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111.5.31)有規範嬰幼兒食品與食用油脂

市售供食用或作為食品加工原料之植物性食用油脂、魚油及海洋生物油脂每公斤1000微克

供為生產嬰幼兒穀物類輔助食品(10)及嬰幼兒副食品(11)之植物性食用油脂、魚油及海洋生物油脂 每公斤500微克

五、依據民國110 年食品中毒發生與防治年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為降低食品中毒案件之發生,乃公告「食品五要二不原則」之宣導政策,請詳述何謂五要二不原則?

應疫情陸續解封,消費者出遊及外食機會提升,為維護大眾飲食衛生安全,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您製備餐點時,應遵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等相關規定,並謹記預防食品中毒五要二不原則「洗鮮分熱存,要落實;山泉與動植,不採食」,讓消費者吃得安心又放心:

(一)五要原則:

1. 要洗手:

調理時手部要清潔,傷口要包紮。

2. 要新鮮:

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

3. 要生熟食分開:

生熟食器具應分開,避免交互污染。

4. 要徹底加熱:

食品中心溫度應超過70度C。

5. 要低溫保存(要注意保存溫度):

保存低於7度C,室溫下不宜久置。

(二)二不原則:

1. 不要飲用山泉水:

飲水要先煮沸再飲用。

2. 不要食用不明的動植物:

對於不知名動植物,應遵守「不採不食」的原則。

食品分析與檢驗

一、實驗室購有一部天平,說明書記載可讀重量(readability)為0.1 mg,最大限量(maximumcapacity)為210 g,最小限量(minimumweight, USP, 0.1%typical)為240 mg。請說明此天平規格之意義、如何符合實驗操作流程之「精確稱定」規範以及維持天平量測誤差應注意事項。

註:USP:指美國藥典之稱量指引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 weighing guideline。

(一)請說明此天平規格之意義:

1. 可讀重量(readability)為0.1 mg:天平最小可讀到的重量單位。

2. 最大限量(maximumcapacity)為210 g:稱量不大於該重量具準確度要求。

3. 最小限量(minimumweight, USP, 0.1%typical)為240 mg:稱量不小於該重量具準確度要求。

(二)如何符合實驗操作流程之「精確稱定」規範:

1. 檢視清潔:在使用之前,應先檢視天平是否乾淨。以毛刷將稱盤表面及附近刷乾淨,以避免雜物殘留影響稱重。

2. 檢查水平:檢查儀器是否放置水平,轉動水平調整鈕,使水平指示器的氣泡在中央位置;每次搬移天平,都需要調整水平。

3. 暖機:電子天平使用之前須先暖機30分鐘,讓機器穩定。實驗室的天平通常多是接上電源插座,隨時保持在暖機狀態,因此可以直接使用。

4. 開機:壓按一下電源開關(ON/OFF)執行開機。此時顯示幕上所有的字幕都會顯現,待數秒鐘穩定後,出現「0.0000 g」,即完成歸零。

5. 外砝碼校正:開機、歸零之後應該先校正天平。將校正砝碼置於稱盤中央位置,待質量讀值穩定後,如果電子字幕所顯示數值與砝碼質量相同就可以直接使用。如果顯示數值與砝碼質量不同時,就需進行後續的自動校正工作。

6. 一般稱量:稱量物品質量時,先壓按住歸零鍵,將天平歸零。再將待測物放在稱盤中央位置,當穩定偵測訊號消失後,表示讀值已穩定,顯示幕上的數值即是待測物品質量。

(三)維持天平量測誤差應注意事項:

1. 電子天平是一種精密稱量的儀器,應該安置在穩定不易受震動的檯面,室內溫度穩定並且沒有日晒風吹的環境中。

2. 所稱量物品的質量不可以超過天平的稱量上限。

3. 檢查並且調整儀器水平。

4. 稱量前應先行校正,校正完後,待稱量物品要放在稱盤的中心位置稱量。

5. 切勿將天平上下倒置,以免儀器內的電子零件受損。

二、請說明如何測定可可膏、可可磚與可可粉等可可產品中粗脂肪的含量。

使用索氏萃取器(Soxhlet extractor)進行可可產品中粗脂肪的含量測定。

(一)萃取器裝置安裝:

1. 精稱樣品3 g (Ws)再乾燥後,於稱藥紙中,放入圓筒濾紙中,塞上脫脂棉花,再置於索氏萃取器中。

2. 已乾燥恆重之圓底瓶(W0)中加入約1/2量無水乙醚,組裝索氏萃取裝置。

(二)溶劑迴流速率控制:

將脂肪抽出裝置於50~60℃恆溫水浴鍋中不斷迴流萃取3~4小時;每秒約5~6滴冷凝液的速度萃取約4小時,若是2~3滴則需要萃取6小時。

(三)溶劑回收與乾燥操作:

1. 溶劑回收:大部分乙醚於上方索氏萃取器中,再取圓底瓶。

2. 乾燥操作:將含有油脂的接收瓶(圓底瓶)在100oC烘箱內乾燥30 min,取出放入乾燥器中冷卻至恆重,稱重(W2)。

(四)油脂含量計算:

粗脂肪(%)=W2− W0/ Ws × 100%

Ws:樣品重

W0:圓底瓶重

W2:萃取脂肪後,烘乾達恆重之圓底瓶重

三、測定膠囊與錠狀食品中水溶性維生素時,採用配備有光二極體陣列檢出器(PAD)之高效能液相層析儀(HPLC),以C18之管柱分離並測定維生素B1、B2、B6、C、菸鹼酸、菸鹼醯胺、泛酸及葉酸8種維生素,檢驗方法中以標準品之波峰滯留時間及吸收圖譜比較鑑別維生素,並以標準曲線求得各維生素含量,請說明設備設計與測定的原理。

(一)設備設計:

(虛線框內的管柱和檢測器可恆溫調節,以便在控溫下操作)

1. 泵(pump):極性溶劑(移動相)輸送系統,以準確之流速輸送移動相,經過進樣裝置(注射器),帶走樣品(Sample),進入分析管柱(Column),進行分離。流速常為1 ml /min。

2. 進樣裝置(注射器):樣品注入器,將樣品在常壓下打入管路後,再打開閥門導入高壓的層析管。

3. 分析管柱(Column) (固定相):使用C18之管柱為非極性管住,使用的方法為逆相層析(Reversed Phase)之HPLC,其分離原理為混合物中的各成份在固定相和移動相之間的分配係數不相同(即親和力不同),使其在管柱中的滯留時間不相同而得以分離出來

4. 偵測器(detector):使用光二極體陣列檢出器(PAD),可以同時設定各個水溶性維生素之最大波長,同時一次偵測全部的水溶性維生素。

5. 記錄器/ 數據系統:將訊號轉成滯留時間(retention time)與吸收峰(peak)。

(二)測定的原理:

將樣品經過前處裡,然後溶於適當有機溶劑過濾後,注射入逆相層析HPLC,經由幫浦(pump)產生壓力,推動極性的移動相(mobile phase)溶劑和分析物到非極性的C18之管柱(column)固定相,由於各分析物與C18之管住中填充之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之間的分配係數不同(即親和力不同),使其在管柱中的滯留時間不相同而得以分離出來。流出之各種化合物經由光二極體陣列檢出器(PAD)辨認測定後可被記錄於記錄器上,由紀錄器的層析圖可求出滯留時間,並與標準樣品比較後,可鑑定出試樣中的各種化合物成分(定性分析)。若由層析圖之吸收峰(peak)積分面積,比對標準品繪製的標準曲線(外部標準法),則可定量出各種化合物的含量。

四、飼養動物以取得肉類供應,是重要經濟活動,為增進飼養效率,提高肉品之瘦肉比例,部分國家或區域依風險管理依據,開放使用乙型受體素,俗稱瘦肉精,如萊克多巴胺,為管理使用品項與使用時期,因此衛生管理單位制定檢驗方法,如食品中動物用藥殘留量檢驗方法-乙型受體素類多重殘留分析,以管理產品中容許的殘留濃度,因為所檢驗的物質濃度低,且有許多干擾,因此選擇使用以液相層析串聯質譜法,並使用同位素內部標準品。請說明儀器的測定原理、鑑別依據與定量所用基質匹配檢量線之操作方式。

(一)液相層析串聯質譜法之儀器的測定原理:

將液相層析(LC)接上兩台質譜儀(MS)串聯在一起,LC分離純化待分析成分(提供純度99%↑物質),進入第一台MS,經過離子源:電灑離子化法(eletro-spray ionization, ESI) [母代離子(第一次離子源產生)],質量分析器(四極柱)依不同質荷比(m/z)分離,選擇特殊離子碎片,進入第二台質譜儀,再經過離子源(ESI)後[子代離子(第二次離子源產生],質量分析器(四極柱)依不同質荷比(m/z)分離,最後進入偵測器獲得質譜圖譜,以定性與定量。

(二)鑑別依據:

1. 定性:

(1)將樣品導入LC/MS/MS比對第二台MS之樣品標準品與樣品碎片分布,相同離子碎片代表相同物質。

(2)將樣品導入LC/MS/MS,依照第二台MS之不同瘦肉精的定性離子對是否存在,若存在代表有此瘦肉精。

2. 定量(內部標準法):求反應係數值或稱感應因子或稱相對感應因子(response factor, Rf):

(1)配製不同比例的樣品標準品與內部標準品之溶液,將此不同比例之溶液混合注入LC/MS/MS,得樣品標準品及內部標準品之相對豐盛度(R)比值(y軸)。將樣品標準品與內部標準品濃度(C)比(x軸),與二者之相對豐盛度(R)(y軸)作線性迴歸所得斜率即為反應係數(Rf)。

(2)分析樣品時,將樣品加入固定量的內標準品混合,一起注入LC/MS/MS,再利用以下公式,即可算出待測成分之量。

Rf=Rsample/Ris / Csample/Cis ; Csample=Rsample/Ris / Rf/Cis

(三)定量所用基質匹配檢量線之操作方式:(內部標準法的校正曲線製作)

取空白檢體,調製未添加內部標準品之檢液原液,取500 μL,分別加入標準溶液1~50 μL、內部標準溶液10μL及適量5 mM醋酸銨:甲醇(9:1, v/v)溶液,使體積為1000 μL,混合均勻,供作基質匹配檢量線溶液,依條件進行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分析。就各乙型受體素與內部標準品波峰面積比,與對應之各乙型受體素濃度,分別製作1~50 ng/mL之基質匹配檢量線。

食品工廠管理

一、原物料採購作業是食品工廠管理的重要一環。請說明此作業的市場調查目的、內容、與訂購單應填寫那些內容使買賣雙方能一目了然。(25 分)

(一)採購的市場調查目的:採購人員必須了解市場情況的變化,並掌握市場現狀,如此才能擁有最新和最完備的市場資料,要做好這些,則要進行市場調查。市場調查的方式可分為直接調查、間接調查、委託調查、參考有關機構發行的研究報告等。其目的可以歸納如下:

1. 作為進行各種預測時的參考。

2. 提供新產品設計或改良舊有產品的情報。

3. 掌握更有利的供料市場。

4. 作為存貨管理的參考。

5. 減低採購成本。

(二)採購的市場調查內容:

1. 調查並選擇合適的原物料。

(1)選擇適合規格要求的原物料。

(2)原物料的性能與價格的比較。

(3)新製品的原物料調查。

2. 調查價格的合理性:

(1)了解原物料價格動向。

(2)依製造方法估算製造成本。

(3)價值分析。

3. 採購時期、儲運時間的認識:

(1)調查原物料有關的供需趨勢。

(2)覓取最有利的訂購時機和數量。

4. 把握合適交易對象:

(1)調查交易對象的經營狀況。

(2)調查流通路線。

(三)訂購單應填寫那些內容使買賣雙方能一目了然:為了避免誤或誤解,訂購單上對於規格的填寫愈詳細愈好,使買賣雙方能一目了然,通常其內容包括:

1. 品名。

2. 數量及交貨日期。

3. 品質特性。

4. 試驗與檢驗項目。

5. 合格判定基準。

二、市場上常見食品業者使用塑膠類包材包裝加工食品,依據「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請說明其對塑膠類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製造業的原料及產品之貯存、製造場所、與生產製造有何規定? 

參照「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103.11.7):

第十章:塑膠類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製造業:

(一)原料及產品之貯存規定:

第四十一條:原料及產品之貯存,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塑膠原料應有專屬或能與其他區域區隔之貯存空間。

二、貯存空間應避免交叉污染。

三、塑膠原料之進出,均應有完整之紀錄;其內容應包括日期及數量。

四、業者應保存塑膠原料供應商提供之衛生安全資料。

(二)製造場所規定:

第四十二條:製造場所,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動線規劃,應避免交叉污染。

二、混料區、加工作業區或包裝作業區,應以有形之方式予以隔離,並防止粉塵及油氣污染。

三、加工、包裝及輸送,其設備及過程,應保持清潔。

(三)生產製造規定:

第四十三條:生產製造,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依塑膠原料供應者所提供之加工建議條件製造,並逐日記錄;建議條件變更者,亦同。

二、自製造至包裝階段,應避免與地面接觸;必要時應使用適當器具盛接。

三、印刷作業,應避免油墨移轉或附著於食品接觸面。油墨有浸入、溶出等接觸食品之虞,應使用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准用之著色劑。

三、品管員從管制圖發現食品在製造過程有異常現象發生,擬依特性要因圖之五M法則分析可能的異常原因。請寫出此5M名稱,並針對各M列舉至少4項可能因素。(25 分)

(一)5M名稱:人(man)、設備(machine)、原材料(material)、操作方法(method)和測定(measurement),也就是要將人管理得好、設備要夠水準、原材料要穩定、操作方法要標準和測定要正確,將能排除製造過程有異常現象發生。

(二)各M列舉至少4項可能因素:

1. 人(man):

(1)工作人員沒有經過職前教育訓練。

(2)工作人員人員罹患傳染病而未健康檢查合格,並參與食品生產作業。

(3)工作人員於工作中沒有戴手套、戴口罩、穿工作衣帽、工作鞋而進行生產。

(4)工作人員於工作中飲食、配戴飾品、化妝等而汙染食品。

(5)工作人員沒有遵守人流、物流、水流、氣流的動向。

2. 設備(machine):

(1)機械設備未定期保養,導致製成品質不符。

(2)機器設備散熱風扇故障,導致高溫運轉使食品品質未達標。

(3)機器設備齒輪磨損未更換,輸送帶運轉速度不同步,造成食品品質不均一。

(4)機器設備與食品的接觸面磨損凹陷,使微生物大量孳生而污染食品。

(5)機器設備老舊未更換,導致使用此設備製成的食品之品質有落差。

3. 原材料(material):

(1)原材料品質不好,導致做出來的產品之品質差。

(2)原材料品質不均一,導致做出來的產品之品質不均一。

(3)原材料不新鮮,導致做出來的產品之品質不符。

(4)原材料已部分腐敗,導致做出來的產品品質未達標。

(5)原材料儲存不適當,導致品質劣化,使製作出來的產品之品質異常。

4. 操作方法(metho1d):

(1)操作方法未標準化,使不同工作人員使用不同的操作方法。

(2)操作方法未落實,使部分工作人員未按照標準的操作方法。

(3)操作方法不正確,使工作人員使用錯誤的操作方法。

(4)操作方法於更換機器設備時未更改,使工作人員使用舊設備的操作方法。

(5)操作方法複雜,使工作人員看不懂,而未按照操作方法操作設備。

5. 測定(measurement):

(1)測定方法未標準化,使不同工作人員使用不同的測定方法。

(2)測定方法精密度低,使相同樣品三重複的測定結果差異大。

(3)測定方法準確度低,使樣的的測定結果與真正的結果產生差異。

(4)測定方法不正確,使工作人員使用錯誤的測定方法。

(5)測定方法太複雜,使工作人員看不懂,而未按照測定方法進行測定。

四、依據「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請說明真空包裝即時食品的定義,本準則中對食品公司製造能常溫貯存及販賣的真空包裝即時食品應符合那些規定?

參照「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103.11.7)第三十七條:

第九章:真空包裝即食食品製造業:

(一)真空包裝即時食品的定義:

所稱真空包裝即食食品,指脫氣密封於密閉容器內,拆封後無須經任何烹調步驟,即可食用之產品。

(二)對食品公司製造能常溫貯存及販賣的真空包裝即時食品應符合的規定:

製造常溫貯存及販賣之真空包裝即食食品,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具下列任一條件者之真空包裝即食食品,得於常溫貯存及販售:

(一)水活性在零點八五以下。

(二)氫離子濃度指數(以下稱pH 值)在九點零以上。

(三)經商業滅菌。

(四)天然酸性食品 (pH 值小於四點六者)。

(五)發酵食品(指微生物於發酵過程產酸,致最終產品pH 值小於四點六或鹽濃度大於百分之十者;所稱鹽濃度,指鹽類質量佔全部溶液質量之百分比)。

(六)碳酸飲料。

(七)其他於常溫可抑制肉毒桿菌生長之條件。

二、前款第一目、第二目、第四目及第五目之產品,應依標示貯存及販賣,且業者須留存經中央衛生福利主管機關認證實驗室之相關檢測報告備查;第三目之產品,應符合第八章之規定。

111-2食品技師專技高考詳解

 食品微生物學

一、某國中爆發由桿菌引起之食品中毒事件,學生於中午食用團體訂購之便當,約1~5小時後,陸續覺得噁心及嘔吐,且嘔吐次數多,併有頭暈、發燒、四肢無力等;僅少數學生有腹瀉情形。請說明造成此次中毒事件最有可能之病原菌名稱(含英文學名)與其形態特徵(含革蘭氏染色結果),並請說明最有可能被污染的便當食材及造成食品中毒的原因

2021年11月12日,聖心女中142人食物中毒,便當供應商將被罰30萬元

(一)最有可能之病原菌名稱(含英文學名):

1. 潛伏期1~5小時,潛伏期短,為毒素型。

2. 主要症狀為噁心及嘔吐,且嘔吐次數多,發燒非主要症狀,為G(+)菌。

3. 由上判斷為毒素型之嘔吐型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

(二)形態特徵(含革蘭氏染色結果):

1. 革蘭氏染色結果為藍紫色或紫色,為G(+)菌。

2. 桿菌。

3. 具鞭毛。

4. 有芽孢。

5. 兼性厭氧性。

(三)最有可能被污染的便當食材:白飯。

(四)造成食品中毒的原因:

1. 污染:仙人掌桿菌可由空氣中的孢子污染白米,由於其具有耐熱性的孢子,故白米煮成米飯的過程,仙人掌桿菌的孢子不會死滅。

2. 生長:由於米飯放置室溫或以較低溫的保溫一段時間,使得仙人掌桿菌的孢子萌發生長,且其澱粉分解能力強,故能於冷掉的米飯快速生長。

3. 機制:仙人掌桿菌於食品中繁殖時產生的外毒素之腸毒素,經攝取該食品而外毒素之腸毒素作用於腸道引起食品中毒。

(五)預防方法:

1. 清潔:調理食品所用之器具、夾子等應確實保持清潔。

2. 迅速:食品應盡速在短時間內食畢,以預防煮熟後的仙人掌桿菌孢子萌發。

3. 加熱與冷藏:食品應煮熟後再食用,若未能馬上食用,應保溫在65℃以上。若無法迅速煮熟,應置於5℃以下冷藏,若超過兩天以上者務必冷凍。

4. 避免疏忽:調理食品時應戴衛生之手套、帽子及口罩,並注重手部之清潔及消毒,以免污染食品。

二、請依據食品的水分含量多寡將食品分成三類,且於每一分類舉例3種食品,也請進一步說明此三類食品的水活性範圍、可生長微生物種類與常見之儲存方式

高水分食品

(high moisture foods)

如水果、蔬菜和魚肉等 水活性於0.9 ~ 1.0 水活性高,細菌、酵母、黴菌一旦汙染後,又沒有適當的貯藏(如沒冷藏等),便會迅速生長(主要為細菌成為優勢菌種),造成腐敗 冷藏或冷凍儲存

半乾性食品

(Intermediate-moisture foods, IMF)

如肉乾、魷魚絲和蜜餞等 水活性於0.6 ~ 0.9 水活性中,此水活性一般細菌無法生長,常為酵母與黴菌生長成為優勢菌種,最常見的腐敗為黴菌造成的腐敗,外觀可呈現發黴狀態,故仍需適當的貯藏(黴菌與酵母菌可能會生長,故加入防腐劑來抑制) 常溫或冷藏儲存

低水分食品

(low moisture foods)

如稻米、乾穀物及蔗糖等水活性小於 0.6 此水活性大部分微生物無法生長,除非吸濕,使水活性提高,才有可能造成微生物的生長而產生腐敗現象 常溫儲存

三、食品若經特定黴菌污染可能含有黃麴毒素,請敘述以competitive ELISA偵測食品中黃麴毒素的原理與步驟

(一)競爭ELISA原理:偵測樣品抗原

小分子抗原等分子量較小之待測物(如黃麴毒素)常用競爭ELISA來進行檢測。原理為利用樣品抗原和帶有酵素抗原互相競爭吸附於96 well聚苯乙烯盤底部的特定抗體,之後再加入呈色的受質,若樣品抗原少,則帶有酵素抗原多,呈色明顯使得吸光值大;若樣品抗原多,則帶有酵素抗原少,呈色不明顯使得吸光值小。

(二)競爭ELISA步驟:

1. 將特定抗體吸附於96 well聚苯乙烯盤底部。

2. 再洗去未吸附的特定抗體。

3. 加入樣品抗原,使其結合於特定抗體。(不洗去)

4. 加入帶有酵素抗原,也可結合於特定抗體,由於吸附的特定抗體數量有限,因此檢體中樣品抗原量越多,帶有酵素抗原可結合於特定抗體的位點越少。(不洗去)

(兩種抗原皆競爭96 well聚苯乙烯盤底部的特定抗體,即所謂競爭法之由來)

5. 再洗去未結合的樣品抗原與帶有酵素抗原。

6. 加入可被帶有酵素抗原之酵素呈色的受質,使之反應呈色,以ELISA reader偵測吸光值,藉由吸光值計算待測抗原含量。

(當檢體中樣品抗原量越少,代表帶有酵素抗原越多,呈色明顯使得吸光值大;當檢體中樣品抗原量越多,代表帶有酵素抗原越少,呈色不明顯使得吸光值小)

四、請說明發酵蔬菜的製造、發酵原理與因發酵而產生之益處。

(一)發酵蔬菜的製造:以德式酸菜(Sauerkraut)為例

製程

甘藍菜 處理 切細 加鹽 發酵桶 覆蓋 發酵 德式酸菜

甘藍菜使用德式酸菜之特殊品種

處理去除外葉及核心

加鹽添加2.23~ 2.5 %鹽。目的:1.植物細胞汁液滲出、以利乳酸菌生長、2.抑制腐敗菌

覆蓋加蓋並壓重物,以排除空氣及造成無氧環境

發酵 第一階段︰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第二階段:Lactobacillus brevis及Lactobacillus plantarum 第三階段:Lactobacillus plantarum

(二)發酵原理:

(1)第一階段:菌種產生有機酸以增加酸度,使耐酸的第二階段菌種生長

菌種: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異型乳酸菌)

(2)第二階段(6~ 8 days):適應酸性環境的乳酸桿菌大量生長

菌種:Lactobacillus brevis (異型乳酸菌)及Lactobacillus plantarum (同型乳酸菌)

(3)第三階段(16~ 18 days):後期為最適應植物組織的植物乳酸桿菌適者生存

菌種:Lactobacillus plantarum (同型乳酸菌)

(三)因發酵而產生之益處:

1. 德式酸菜為清爽、聲音清脆及具有特殊風味之全發酵產品。

2. 乳酸菌可以乳酸菌拮抗作用來抑制雜菌生長,故可以增加保存期限。

3. 乳酸菌為益生菌(probiotics),具有以下機能性:

(1)胃腸功能改善。

(2)免疫調節。

(3)改善乳糖不耐症。

(4)抗癌效果。

(5)降低血膽固醇效果。

五、乳酸鏈球菌素(Nisin)是一種最廣泛使用於食品保藏(food preservation)的抗生素。請敘述乳酸鏈球菌素的抗菌機制、抗菌活性是針對那些微生物、具有那些作為食品防腐劑的理想特性?

乳酸鏈球菌素(nisin)為乳酸乳酸球菌(Lactococcus lactis)產生的細菌素(Bacteriocin),屬於一種蛋白質抗生素,在美國屬於為GRAS(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級防腐劑,在台灣被當作食品添加物之防腐劑使用,屬於一種生物防腐劑(biopreservatives),使用範圍與限量為:本品可使用於乾酪及其加工製品;用量為0.25g/ kg以下。

(一)乳酸鏈球菌素的抗菌機制:

造成微生物細胞膜之傷害,使細胞質內之物質外流而死亡。

(二)抗菌活性是針對那些微生物:

可抑制Gram positive細菌尤其是產孢菌,和抑制其孢子萌發。

(三)具有那些作為食品防腐劑的理想特性:

1. 容易取得、價格便宜。

2. 對微生物的作用,最好能殺死微生物,且能針對常造成食品腐敗及食品安全問題的微生物。

3. 不會很容易和食品中其他成分發生化學反應,而失去抗菌活性。

4. 沒有不好的味道及顏色。

5. 不會對消費者造成傷害。

6. 不會輕易誘發微生物產生抗性。

7. 劑量低即有很強之效果。

◎細菌產生抗菌物質稱細菌素(Bacteriocin)之特性:

1. 細菌所產生之蛋白質類物質,可抑制和其血緣相近的菌種。

2. 對熱穩定。

3. 不具動物毒性。

4. 可殺死腐敗菌株。

5. 可於動物腸道中被酵素分解。

◎一般認定屬於安全的(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 GRAS):

某些物質雖然大量食用會造成有害作用,但由於:(1)不可能達到如此高的食用量、(2)人體可自然分解排泄該物質、(3)只要每日攝取量不超過ADI,則不會有累積效果。故該物質在食品中的存在,便稱之為一般認定屬於安全的(GRAS),美國FDA針對此些物質有列出GRAS list,供民眾查詢。

食品化學

一、請說明食品蛋白質的功能特性及其相關作用機轉,並說明影響蛋白質功能特性的因子為何?

(一)蛋白質的功能特性:是指除了營養外的其他性質(物理、化學特性),這些性質常會影響到食品的感官特性(特別是質地方面),同時也對食品或食品配料在製備、加工或儲藏時的物理特性扮演著重要角色。

(二)蛋白質的功能特性之相關作用機轉與影響蛋白質功能特性的因子:

1. 蛋白質之水合性質(hydration):

(1)相關作用機轉:蛋白質與水交互作用,可分可溶與不可溶。形成階段順序為:乾燥蛋白的極性部位先與水結合、再循序吸附多層水(multiple water)、吸附的水凝結、蛋白質膨潤、蛋白質再溶解分散形成溶液或成為膨潤的不溶粒子與物質。

(2)影響水合性質之因子:

a. 蛋白質濃度:

濃度越高,吸水量越高,水合愈好;反之,水合愈差

b. 胺基酸組成:

親水性胺基酸多,水合愈好;疏水性胺基酸多,水合愈差

c. pH值:

於等電點時,水合最差;遠離等電點,水合好

d. 溫度:

溫度越高,達變性程度,水合越差;未達變性程度,水合好

e. 離子強度:

鹽類濃度越高(鹽析),水合越差;鹽溶,水合好

2. 蛋白質之溶解性(solubility):

(1)相關作用機轉:蛋白質與水以離子鍵或氫鍵鍵結的表現。

(2)影響溶解性之因子:

a. 蛋白質組成:

蛋白質親水性基團愈多,溶解度愈高;反之,溶解度愈低

b. pH值:

當蛋白質溶液之pH值在等電點(isoelectric point, pI)附近時,蛋白質的淨電荷非常小,多胜肽彼此靠近,不易溶於水中,溶解度最小,甚至會互相凝集,造成蛋白質沉澱

c. 鹽濃度:

(1)鹽溶(salting in):中性鹽的離子,濃度在0.5~1.0M之間,減低蛋白質分子間靜電吸引,可增進蛋白質的溶解度

(2)鹽析(salting out):中性鹽濃度高於1M,因鹽離子與蛋白質互相競爭與水分子,蛋白質溶解度會下降而沉澱析出

d. 溶媒的介電常數

酒精和丙酮的介電常數較水分子小,當蛋白質在此溶媒中,其分子間的靜電排斥力變小,因此溶解度較低。或這些溶劑與蛋白質競爭水分子,減低蛋白質的水溶性

5. 溫度:

在一特定的溫度範圍(約0至40~50 ℃),大部分的蛋白質溶解度隨溫度的上升而增加,超過40~50 ℃會使蛋白質變性,而產生凝聚作用,降低蛋白質溶解度

3. 蛋白質之凝膠性(gelation):

(1)相關作用機轉:蛋白質必先變性伸直,使基團露出,使蛋白質與蛋白質藉由共價鍵與非共價鍵交互作用,形成立體網狀結構,而穩固水分和低分子化合物於結構中。

(2)影響凝膠性之因子:

a. 溫度

加熱導致蛋白質分子展開與官能基暴露,再形成穩定的共價鍵,使凝膠強度增加(茶碗蒸);或當被冷卻時,熱動能的降低有助於官能基間形成穩定的非共價鍵,使凝膠強度增加(豬腳凍)

b. pH值

調pH值使蛋白質達pI或變性之凝膠需加酸或加鹼(嫩豆腐、皮蛋)

非調pH值之凝膠則需pH值遠離等電點時,較易形成凝膠(傳統豆腐)

c. 鹽類

高鹽濃度會產生鹽析作用,是由於鹽離子與蛋白質相互競爭水所致,會導致凝膠。金屬離子的添加可中和蛋白質電荷,形成離子鍵或配位共價鍵,促進凝膠(傳統豆腐)(皮蛋加銅、鉛)

d. 酵素

若能經由酵素水解蛋白質親水性基團,則可促進凝膠(酪蛋白凝膠)

e. 蛋白質種類

高比率疏水性胺基酸的蛋白質,變性時基團露出,形成較多的疏水性作用力,較易凝膠

f. 蛋白質濃度

蛋白質濃度越高,蛋白質分子間接觸機率越高,易產生凝膠作用

4. 蛋白質之界面特性(Interfacial properties):

(1)相關作用機轉:

a. 乳化性:蛋白質具有親水端與疏水端,於液體(蛋白質溶液)和油脂所組成的二相膠體系統,其中蛋白質是維持此兩系統穩固的界面活性劑(乳化劑)。

b. 起泡性:蛋白質具有親水端與疏水端,於液體(蛋白質溶液)和氣體所組成的二相膠體系統,其中蛋白質是維持此兩系統穩固的界面活性劑(起泡劑)。

(2)影響界面特性之因子:

(1)pH值

當蛋白質到達等電點(pI)時,無靜電排斥力,分散性低,溶解度降低,乳化性與起泡性低,但形成乳化物或氣泡後再調蛋白質到接近等電點時,會增加蛋白質膜的黏度及硬度,穩定性高

(2)溫度

不變性的溫度下加熱,溶解度增加,乳化性與起泡性高,但會減低蛋白質膜的黏度及硬度,穩定性低;變性的溫度下加熱,溶解度降低,乳化性與起泡性低,若已形成乳化物與泡沫的蛋白質發生變性,則會破壞穩定性

(3)鹽類

加入鹽類使蛋白質鹽溶(salting in),溶解度增加,乳化性與起泡性高,但會減低蛋白質膜的黏度及硬度,穩定性低;加入鹽類使蛋白質鹽析(salting out),溶解度降低,乳化性與起泡性低,但形成乳化物或氣泡後再調蛋白質接近鹽析時,會增加蛋白質膜的黏度及硬度,穩定性高

(4)醣類

醣類加入會提高黏度,使蛋白質溶解度降低,乳化性與起泡性低,但會增加蛋白質膜的黏度及硬度,穩定性高

二、請比較並說明花青素(anthocyanin)、甜菜素(betanine)、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的基本結構,並請分別說明其在一般加工中影響安定性的主要因子。

(一)花青素(anthocyanin):

1. 基本結構:花青素乃是由花青素的配質與一個或多個糖分子所形成的配醣體(醣苷) (glycosides),花青素具有類黃酮典型的C6─C3─C6的碳骨架結構,而花青素配質的基本結構則是2-苯基苯哌喃酮(2-phenyl-benzo-α-pyrylium, flavylium),其結構如下圖。

2. 影響安定性的主要因子:

(1)氧氣氧氣對花青素具有破壞作用(酵素性褐變),可用充氮包裝防止

(2)溫度加熱或高溫儲藏,花青素將會降解為褐色產物(酵素性褐變)

(3)酵素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直接或間接使花青素氧化或降解(酵素性褐變)

(4)pH值的變化

a. pH值大於7時,花青素以藍色的醌式存在(quinoidal base)

b. pH介於4~ 5之間,花青素以無色的擬鹼式存在(carbinol pseudo-base),並可互變成無色的查耳酮式(chalcone),並有少量藍色的醌式與少量紅色的陽離子型存在,故呈紫色

c. pH值小於3時,花青素以紅色的陽離子型存在(flavylium cation)

(5)亞硫酸鹽或二氧化硫

過量進行漂白時,花青素第2及第4個位置會與亞硫酸根形成複合物,而快速褪色(少量可保護花青素)

(6)維生素C存在

與維生素C共存時,二者交互作用的結果是同時都被分解;若有金屬離子如銅或鐵的催化,維生素C之氧化更加速了花青素的破壞,而花青素的分解產物為紅褐色,在果汁中仍可被接受

(7)金屬離子

如鮮花的顏色比花青素鮮豔得多,就是因鮮花中一部分花青素與金屬離子形成複合物。在過去罐裝食品因罐內壁塗漆料不佳,浸蝕出來的金屬離子常與花青素形成安定不可逆的複合物,多數情況產生不良的深色

(二)甜菜素(betanine):

1. 基本結構:含有紅色之甜菜素(betanin)又稱莧紅素(Amaranthin)及黃色之甜菜黃素(betaxanthin)。此類色素之呈色與其共振結構有關,如下圖,若R或R’結構中不具共振之結構,則色素為黃色,若為共振結構,則顏色加深為紅色。

2. 影響安定性的主要因子:

(1)溫度:甜菜素耐熱性不高。

(2)氧氣或氧化劑:甜菜素不耐氧化,氧化後會使其褪色。

(3)pH值:pH值4~7呈紫色,當pH值低於4或高於7時會變為紫色,pH值10以上會變為黃色。

(4)金屬離子:Fe2+、Cu2+、Mn2+對甜菜素穩定性有一定的影響。

(三)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

1. 基本結構:以異戊二烯(isoprene)為單元構成的類異戊二烯(isoprenoids),如下圖,可分成胡蘿蔔素(carotene)及葉黃素類(xanthophylls)。

(1)胡蘿蔔素(carotene):分子中無氧原子,易溶於石油醚,但難溶於酒精。

(2)葉黃素類(xanthophylls):分子中有氧原子,難溶於石油醚,但易溶於酒精。

2. 影響安定性的主要因子:氧化及異構化使褪色

(1)高熱與光照:類胡蘿蔔素較其他天然色素安定,但卻會因高熱與光照而氧化,引起異構化(雙鍵位置的逆/順式互換)或氧化分解的現象,特別是在不飽和油脂含量高的食品中。

(2)氧氣:高濃度的氧氣會加速類胡蘿蔔素的氧化,可充氮密封預防。二氧化硫為強還原劑,所以二氧化硫對類胡蘿蔔素亦有保護作用(作為抗氧化劑),如金針乾中,存於多量二氧化硫(以燻硫),以保護類胡蘿蔔素。

(3)酵素:脂氧合酶(lipoxygenase, Lox)可加速類胡蘿蔔素分解及異構化。

(4)其他抗氧化物質的存在:類胡蘿蔔素在體內(in vivo)及體外(in vitro)氧化有所差異,決定於其他抗氧化物質的存在。

(5)作為抗氧化劑:類胡蘿蔔素在低氧分壓下可作為抗氧化劑,可清除單態氧(singlet oxygen)及許多自由基(free radicals)而氧化。如類胡蘿蔔素存於葉綠體中,和油互溶,避免葉綠素發生光氧化。

三、許多蔬果如蘋果及香蕉易產生酵素性褐變,請說明酵素性褐變反應的必需因子及防止酵素性褐變反應的方法

(一)酵素性褐變反應的必需因子:

1. 必需因子:基質(酚類)、酵素及氧氣。

2. 反應機制:

(1)羥化作用(hydroxylation):單元酚(monophenol)(如酪胺酸)經酚羥化酶(phenol hydroxylase)或稱甲酚酶(cresolase)作用成二元酚(diphenol)。

(2)氧化作用(oxidation):二元酚經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或稱兒茶酚酶(catecholase)形成二苯醌類化合物(diquinone)。

(3)氧化(oxidation)與聚合(polymerization)作用:二苯醌類經氧化與聚合形成黑色素(melanin)。

(二)防止酵素性褐變反應的方法:

1. 去除氧氣:抽真空、隔絕氧氣、調氣(MA)或控氣(CA)包裝。

2. 控制酵素活性:

(1)溫度:利用殺菁使酵素失活。溫度愈低,化學反應速率愈慢。

(2) pH值:調pH值至3以下或10以上使酵素失活。

(3)鹽類:浸泡氯化鈉可抑制酚酶活性。

(4)亞硫酸鹽或二氧化硫:為酚酶強力的抑制劑。

(5)螯合劑(chelating):可用EDTA、檸檬酸、蘋果酸、硼酸(非法)將酚酶分子內之銅離子輔基螯合,使失活。

3. 改變或去除基質:

(1)維生素C(抗壞血酸):將二苯醌化合物還原成二元酚。

(2)甲基化處理:以酵素將羥基(-OH)甲基化成甲氧基(-OCH3),使不被酚酶作用。

四、請說明茶葉有何機能性?造成茶葉品質在儲藏期間劣變的因子有那些?如何預防茶葉品質的劣變?

(一)茶葉的機能性:

1. 抗氧化、抗老化、抗突變、抗畸胎、抗癌:不論綠茶、烏龍茶或紅茶,所含的兒茶素類和其氧化物都已證實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可中和身體內各部分所產生的自由基,延緩老化、防止油脂氧化和改善過敏現象。

2. 抑制胃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研究指出兒茶素類在體外50~100 ppm下,可阻止胃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的增殖,而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與胃癌的發生率有明顯的相關性。

3. 降低血脂預防高血壓:

(1)飲茶具有降血脂的作用,特別是具有降低LDL,並提高HDL的功效。

(2)茶湯中富含的鉀離子,可促進血液中鈉離子排除,而預防高血壓。

(3)茶葉在製作過程經厭氧發酵產生的γ-胺基丁酸具有降血壓及解酒的功效。

4. 抗肥胖:

(1)茶多酚(兒茶素)可抑制細胞中的脂肪酸合成酶,當該酵素被抑制時,體內即不會生成三酸甘油酯等脂肪,而達到脂肪合成減少之目的。

(2)茶鹼(Theophylline)可抑制磷酸二酯酶(cAMP phosphodiesterase)活性,因此cAMP不會被分解,保留cAMP可抑制肝醣合成,促進肝醣分解,並促進三酸甘油酯分解。並能加強腎上腺素作用,腎上腺素可活化脂肪組織中的脂解酶(Lipase)活性,促進脂肪酸分解。

(二)造成茶葉品質在儲藏期間劣變的因子:

1. 高溫、潮濕條件下遇氧:會加速兒茶素氧化(酵素性褐變)。

2. 多酚氧化酶:兒茶素易被氧化生成褐色物質(酵素性褐變)。

3. 金屬離子:兒茶素可與金屬離子結合產生白色或有色沉澱。

(三)預防茶葉品質的劣變方法:預防酵素性褐變

1. 去除氧氣:抽真空、隔絕氧氣、調氣(MA)或控氣(CA)包裝。

2. 控制酵素活性:

(1)溫度:利用殺菁使酵素失活。溫度愈低,化學反應速率愈慢。

(2) pH值:調pH值至3以下或10以上使酵素失活。

(3)鹽類:浸泡氯化鈉可抑制酚酶活性。

(4)亞硫酸鹽或二氧化硫:為酚酶強力的抑制劑。

(5)螯合劑(chelating):可用EDTA、檸檬酸、蘋果酸、硼酸(非法)將酚酶分子內之銅離子輔基螯合,使失活。

3. 改變或去除基質:

(1)維生素C(抗壞血酸):將二苯醌化合物還原成二元酚,以抑制酵素性褐變。

(2)甲基化處理:以酵素將羥基(-OH)甲基化成甲氧基(-OCH3),使不被酚酶作用。

五、請說明水產煉製品的加工原理?並詳述一段式加熱與多段式加熱對煉製品彈性有何影響?

(一)水產煉製品的加工原理:以魚糕為例

魚糕的主要製作流程包括原料魚採肉、漂洗、脫水、加鹽擂潰、加熱成型等,其原理如下:

1. 採肉:去頭、去尾、去內臟,主要為取得魚體肌肉部份,以取得大部分的魚體肌肉組成,以進行後續的凝膠來增加彈性。

2. 漂洗:增進肌動蛋白(actin)與肌凝蛋白(myosin)比例,以促進凝膠以進行後續的凝膠來增加彈性。

3. 脫水:改變水分含量。步驟前後可加入精濾操作。去除殘餘的骨頭、皮即不受歡迎的暗色肌肉。以去除不會凝膠的成分,以進行後續的凝膠來增加彈性。

4. 加鹽擂潰:具有乳化、均勻混合之功用,其目的是使魚肉組織散開,讓添加的食鹽將鹽溶性蛋白質中之肌凝蛋白(myosin)與肌動蛋白(actin)自肌肉纖維中充分溶出,以便形成煉製品凝膠的網狀結構,增加黏彈性。

5. 加熱成型:使蛋白質變性而破壞蛋白質的共價鍵與非共價鍵,再形成共價鍵與非共價鍵,將水分子保留於蛋白質結構之中而形成凝膠。會影響製品風味及決定彈性之決定步驟。

(二)一段式加熱與多段式加熱對煉製品彈性的影響:

1. 不同加熱溫度的目的:

(1)凝膠溫度帶:約50~60℃,可形成很多共價鍵與非共價鍵,將水分子保留於蛋白質結構之中而形成凝膠,但會依不同魚種、年齡、季節有所差異。

(2)解膠溫度帶:約60~70℃,會因魚肌肉中的蛋白酶於最適溫度下進行蛋白質水解而降低凝膠強度,但會依不同魚種、年齡、季節有所差異。

(3)加熱最後溫度:90℃,可殺死腐敗微生物以提升保存性,並使蛋白質完全變性以利消化吸收。

2. 一段式加熱:直接將生的水產煉製品之半成品加熱至約90℃,維持約20分鐘,因快速通過凝膠溫度帶,故凝膠強度較弱,亦快速通過解膠溫度帶,減少魚肌肉的蛋白質水解。最後使得水產煉製品彈性較弱。

3. 多段式加熱:先將生的水產煉製品之半成品加熱至約50~60℃,維持約10分鐘,使其於凝膠溫度帶形成較多的凝膠,之後再快速加熱至約90℃,維持約20分鐘,以快速通過解膠溫度帶,減少魚肌肉的蛋白酶水解。因於凝膠溫度帶時間較久,故可使水產煉製品彈性較強。

食品加工學

一、食品冷凍是為延緩食品腐敗與劣化之方式,在食品保藏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請就下述凍結溫度曲線上各階段(AB, BC, CD, DE, EF, FG, tf)所代表的意義為何?並繪製冷凍循環簡圖說明冷凍機運作達到食品冷凍的原理

1. 各階段代表的意義:

AB降溫至過冷:過冷現象為低於凍結點,但食品中水分尚未結冰。

BC冰晶開始形成:加入結晶核或加以攪拌,則水放出潛熱並開始結冰。

CD凍結最主要階段:此為最大冰晶生成帶。

DE溶質開始結晶:由於溶質濃度越高,結冰點會下降,故此時溶質才開始結冰。

EF水和溶質繼續結晶:直到共晶點(F),此時食品全面結晶。

FG已凍結食品繼續降溫:直達所提供之低溫。

tf總凍結時間:從凍結開始到凍結完全所需要的時間。

2. 冷凍循環簡圖與運作原理

(1) 冷凝器(condenser):將含高熱量的冷媒冷卻,使其放熱(Q3),在通過此點的冷媒,將由高壓氣體冷凝為高壓液體。

(2) 膨脹閥:又稱調節閥,使高壓液態冷媒壓力銳減,發生膨脹;通過此點的冷媒,將有部分高壓液態冷媒,因壓力降低而變為低壓液體。

(3) 蒸發器(evaporator):冷媒吸收來自於食物的熱量(Q1),也就是將食物降溫,進行冷凍;通過此點的冷媒,由於吸收熱的關係,全部轉變為低壓氣體。

(4) 壓縮機(compressor):將蒸發的低壓氣態冷媒藉由機械作功,並產生部分熱量(Q2),使其壓縮成高壓氣態冷媒;通過此點的冷媒回復為原來的高壓氣體。

(5) 根據能量不滅定律,可得知:冷凝器所放出熱量(Q3)=蒸發器吸收熱量(Q1)+壓縮機壓縮工作熱量(Q2)。

二、生乳為日常生活重要的食品之一,請敘述生乳的製造流程,並說明對生乳入廠品質指標、離心處理、標準化處理、均質與殺菌

依定義:

(1) 生乳:係指直接由乳牛、乳羊擠出之全乳汁未加殺菌或滅菌處理者而言。

(2) 鮮乳:係指生乳經殺菌或滅菌後,供應直接飲用之全乳汁而言。

故此題應該是考鮮乳的製造流程及其提到的各操作原理及目的;另再寫出生乳的入廠品質指標。

1. 生乳的製造流程:

收乳 生乳 離心 暫貯乳 標準化(Standardization)  預熱 均質(Homogenization)  殺菌或滅菌 冷卻 無菌充填 成品 冷藏

2. 各操作重點:

(1) 入廠品質指標:CNS3055(以牛乳為例)

乳脂肪(%)

3.0以上

非脂肪乳固形物(%)

8.0以上

酸度(%)(以乳酸計)

0.18以下

比重(150C)

1.028-1.034

沉澱物(mg/L)

2.0以下

美藍還原試驗

陰性

體細胞數(cell/mL)

A級< 3×105

3×105 < B級 ≤ 5×105

5×105 < C級 ≤ 8×105

8×105 < D級 ≤ 1×106

生菌數(CFU/mL) 1×105以下

酒精反應

以生乳試驗樣本等量之酒精陰性

(2) 離心可分為:

A. 淨化(Clarification):利用離心淨化器。利用比重差異,使生乳中的髒顆粒、白血球和體細胞移除。若細菌成團或在牛乳中的顆粒上隱藏,會降低巴氏殺菌的效率;此外,可改變非脂肪乳固形物含量。

B. 分離乳指與乳清:利於後續調整乳脂肪含量,並提高儲藏穩定性。

(3) 標準化處理:除鮮牛乳及鮮羊乳外,另一產品特性分為強化鮮乳、低乳糖鮮乳、無乳糖鮮乳。(參考CNS3056) (以牛乳為例)

非脂肪乳固形物

鮮牛乳應在8.25%(m/m)以上;

磷酶試驗陰性。

強化鮮乳

可添加生乳中(除水分外)所含之營養素,其添加物及使用量應符合我國衛生福利主管機關公布之品項、使用範圍及用量標準。

低乳糖鮮乳

乳糖含量不得高於2.0%。

無乳糖鮮乳

乳糖含量不得高於0.5%。

乳脂肪含量

高脂鮮乳:在3.8%(m/m)以上。

全脂鮮乳:在3.0%(m/m)以上,未滿3.8%(m/m)。

中脂鮮乳:在1.5%(m/m)以上未滿3.0%(m/m)。

低脂鮮乳:在0.5%(m/m)以上未滿1.5%(m/m)。

脫脂鮮乳:未滿0.5%(m/m)。

脂肪無調整:3.0%(m/m)以上。

(4) 均質:採用均質機(Homogenizer)操作,可先預熱,提高打散乳脂肪能力。

A. pump:加速牛乳,提高撞擊力或重力。

B. 2組homogenizing valves:為很小的空間,靠impact effect(撞擊)、shear stress(剪力)及pressure drop(壓力降)來完成均質。

(5) 殺菌:採用巴士德殺菌(pasteurization),100℃以下進行殺菌,無法完全殺滅腐敗菌,但可殺滅病原菌及無芽孢細菌。

A. 低溫長時間(low temperature long time, LTLT):62~65℃,30分鐘。可殺滅結核菌、傷寒菌、霍亂菌、病原性葡萄球菌及溶血性鏈球菌,但無法完全殺滅腐敗菌。

B. 高溫短時間(high temperature short time, HTST):72~75℃,15秒。此法可減低食品品質劣化。

三、潔淨標示(clean label)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重視,無添加物又可確保食品安全的加工方式也被開發應用,高壓技術應用於食品加工即是其中之一,請說明何謂高壓加工技術?其操作原理為何?與加熱加工比較高壓加工技術有何優點?在食品工業上應用的可能性與範圍、應用限制為何?

1. 高壓加工技術:利用液壓或靜水壓(hydrostatic pressure)的機械力,可說是壓力位能(potential)的利用,而非如殺菌釜等之間接壓力利用法。食品試料因受到所有方向均等之壓縮,可於釋壓後,回復原有型態,且可達到殺菌效果。

2. 操作原理:

(1) 利用Pascal’s principle,於高強度鋼製厚壁圓筒容器中注滿液體,在不使液體洩漏的情況下以強壓力封入活塞,則內部的液體受到壓縮,體積減少而發生高壓(範圍:1000~10000大氣壓;1大氣壓= 0.1 MPa)。此密閉液體之壓力可在任何點都不衰減下傳至各方向,即可均勻受壓。

(2) 此法已被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列為一種可代替巴斯德殺菌之非加熱的殺菌技術。其作用機制包括破壞微生物細胞膜、使微生物生長所需蛋白質變性、破壞DNA 轉錄及細胞膜上磷脂質固化等,使得生長中的微生物細胞產生重大變化而達到殺菌的效果。

3. 與加熱加工比較高壓加工技術有何優點:

(1) 無化學變化(如梅納反應、維生素破壞或異常生成)

(2) 無梅納反應,故可以保持食品原始顏色及風味

4. 應用的可能性與範圍:固態或固液態混合食品之殺菌。

5. 應用限制:

(1) 對於需要加熱香氣及色澤形成之食品不可使用

(2) 產品需靠柵欄技術搭配(如低溫)才可長期保鮮

(3) 流體食品不適合。但可利用包裝(軟袋或塑膠瓶,如PP、PET或積層袋等材質的包材)方式使用於流體,但須考慮包材的耐高壓與否

(4) 須考慮目標微生物對於高壓的耐受性

(5) 食品水分太低時,食品容易破碎,且效果較差

(6) 能源耗費高

四、罐頭食品的製造在食品工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請問何謂低酸性罐頭食品?請以低酸性罐頭食品製造(包裝容器為馬口鐵罐)為例,說明其一般製造程序。特別針對影響罐頭製品品質與安全性最大的三步驟(脫氣、密封、殺菌)詳加說明。就安全起見,低酸性罐頭食品加熱處理對肉毒桿菌孢子殺菌強度之設定必須達到12D,請問其意義為何?

1. 低酸性罐頭食品:指罐頭內容物食品之pH > 4.6。在食品工廠中殺菌目標微生物會依據pH值及食品成分來挑選適當的目標微生物。低酸性罐頭目標微生物為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需要F = 12D殺菌才能確保肉毒桿菌無法生存並產生毒素,常用殺菌法為100℃以上之商業滅菌。如鮪魚罐頭。

2. 一般製造程序:原料處理 調理 充填 裝罐 注液 脫氣 密封 殺菌 冷卻 成品

3. 安全性最大三步驟:

(1) 脫氣:

A. 目的:

a. 防止好氣性細菌及黴菌的生長。

b. 防止罐頭高溫殺菌時因內容物膨脹致捲封損壞。

c. 減少內容物品質的劣變(氧化作用)。

d. 減少罐內壁與氧作用造成腐蝕。

B. 方法:

a. 加熱脫氣法:裝罐前先將內容物加熱,趁熱裝罐並立即密封。裝罐後以脫氣箱將產品加熱,隨之密封。

b. 真空脫氣法:在真空封蓋機內於捲封前瞬間抽氣後迅速密封的方法,對熱敏感的水果罐頭可用真空封蓋。含多量空氣的蔬果產品,不宜使用本法,多用於水果、蔬菜、魚、肉類之小型罐。

c. 蒸氣脫氣法:以蒸氣嘖射罐瓶上部空隙的位置,以取代空氣而產生真空的方法。

(2) 密封:

A. 目的:隔絕內外,防止外部氧氣與微生物進入,並防止內容物之風味流失。

B. 方法:目前大部分食品罐頭均使用二重捲封(double seaming):主要部位為托罐盤、軋頭及捲輪。

(3) 殺菌:

A. 目的:殺死微生物、酵素失活、組織軟化、趕走空氣

B. 罐頭殺菌重要因子:

a. 指標性微生物之菌體特性:壓力、溫度與時間

b. 罐頭內容物成分:水活性、酸鹼度、滲透壓、食品添加物與抑菌物質

c. 熱傳導度與熱分布狀態

d. 真空度:即罐內上部空隙,因空氣為熱的不良導體

e. 黏度:黏度越高對流越不利,熱分佈越不均勻

f. 固形物含量:減少對流,相對分佈不均

g. 殺菌釜轉速:影響冷點分佈

h. 罐頭排列方式:與受熱面積有關

4. 12D意義:

(1) 若於食品中於110℃下,測得C. botulinum之D值為2分鐘,為了安全起見,則應提高加熱時間為24分鐘。

(2) D值為在一定溫度下,將微生物數目降低1個對數值,所以在12D的處理下,若初始菌數為106,則經過12D處理後,菌數會變成10-6,代表在100萬個罐頭中只有1個罐頭有可能有肉毒桿菌的存在,又於食品中,常常微生物的數目可能只有103,所以經12D處理後,幾乎不可能還有C. botulinum之存在。

食品衛生安全與法規

一、以食品安全危害的概念,請說明食品中可能存在引起人類疾病或傷害的三大類因子,並說明各因子之特性、傳播途徑與防範措施。

以畜禽等動物性食品原料為例:

(一)生物性危害因子:

1. 特性:病原菌(如雞肉可能存在沙門氏桿菌)、腐敗菌或寄生蟲之的污染、孳長或存活。

2. 傳播途徑:在屠宰時污染、製備過程中污染、而禽類動物之雞腸道有大量沙門氏桿菌,若屠宰時不甚弄破腸道,而會使肉品污染到沙門氏桿菌。

3. 防範措施:生物性危害因子之防制上,必須做到破壞、排除或降低危害、防止再污染、抑制生長與毒素的產生,而禽畜類等動物性食品之生物性風險因子大都倚賴後續加熱步驟去除。

(二)物理性危害因子:

1. 特性:如玻璃、塑膠、木頭、石頭、金屬。

2. 傳播途徑:在製備過程混入或器械損壞而混入等。

3. 防範措施:可利用製備過程中人員的檢測排除異物或利用金屬檢出器偵測金屬異物。

(三)化學性危害因子:

1. 特性:藥物殘留的潛在危害,如殘留農藥(殺蟲、除草劑)、動物用藥(抗生素、磺胺劑、賀爾蒙)、消毒藥劑、環境污染物(重金屬,多氯聯苯)、天然毒素、不允許或過量之食品及色素添加物等。

2. 傳播途徑:於飼養時使用動物用藥而殘留於動物性食品原料、動物經由食物鏈累積於體內等。

3. 防範措施:一旦存在於食材則無法去除,因此慎選肉品來源,如CAS 肉品廠或符合HACCP 之肉類加工廠的肉品,則此危害相對已由來源管控,亦可由供應商評鑑,選擇有監控藥物使用或藥物殘留檢驗者,則可將肉品的藥物殘留判為潛在危害。

二、病原性大腸桿菌在歐美國家是常見造成食品中毒的細菌之一;請說明病原性大腸桿菌的定義,並說明腸出血性大腸桿菌與腸毒素型大腸桿菌之特性、傳染與媒介食品、感染症狀及預防措施。

(一)病原性大腸桿菌(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的定義:

大腸桿菌為兼性厭氧性細菌,大部分大腸桿菌是無害且存在健康人的腸道中,可提供人體所需的維生素B12和K,亦能抑制其他病菌之生長。該菌在自然界分佈廣泛,一般棲息在人和溫血動物腸道中,故同時可做為食品衛生指標。

大腸桿菌通常不致病,但有些菌株則會使人致病,可引起食品中毒,這些菌株統稱為病原性大腸桿菌,主要分為四種亞群(subgroups):腸病原性大腸桿菌(EPEC)、腸侵入性大腸桿菌(EIEC)、腸毒素型大腸桿菌(ETEC)、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

(二)腸出血性大腸桿菌之特性、傳染與媒介食品、感染症狀及預防措施:

1. 特性:G(-)菌、桿狀菌、有鞭毛、無芽孢、兼性厭氧性。

2. 傳染與媒介食品:存在不健康動物的腸道中,尤其是不健康的牛腸道中

(1)可經由不健康牛的糞便汙染食物、水源,再以此糞便作為肥料、受污染的水灌溉製程的生菜沙拉,人類再食用此生菜沙拉造成感染。

(2)可經由混入不健康牛腸道的牛絞肉、牛肉而污染,人類再食用此受污染而未全熟的牛絞肉、牛肉造成感染。

3. 感染症狀:可產生類志賀毒素(Shiga-like toxin, Stx),造成嘔吐、腹痛、腹瀉、發燒、血便、出血性結腸炎、溶血性尿毒症候群。

4. 預防措施:

(1)清潔:調理食品所用之器具、夾子;手;水等應確實保持清潔。

(2)迅速:食品調理後,盡速食用。

(3)加熱與冷藏:75 ℃加熱1分鐘以上即可被殺死,故調理時應充分加熱。若不能馬上加熱煮熟,則置於冰箱中保存。

(4)避免疏忽:調理食品時應戴衛生之手套、帽子及口罩,並注重清潔。

(二)腸毒素型大腸桿菌之特性、傳染與媒介食品、感染症狀及預防措施:

1. 特性:G(-)菌、桿狀菌、有鞭毛、無芽孢、兼性厭氧性。

2. 傳染與媒介食品:存在不健康動物的腸道中,可經由不健康動物的糞便汙染食物、水源,再以此糞便作為肥料、受污染的水灌溉製程的生菜沙拉,人類再食用此生菜沙拉造成感染。

3. 感染症狀:嘔吐、腹痛、嚴重腹瀉、發燒、旅行者腹瀉主因。

4. 預防措施:

(1)清潔:調理食品所用之器具;手;水應確實保持清潔。

(2)迅速:食品調理後,盡速食用。

(3)加熱與冷藏:調理時應充分加熱。若不能馬上加熱煮熟,則置於冰箱中保存。

(4)避免疏忽:調理食品時應戴衛生之手套、帽子及口罩,並注重清潔。

三、請說明多環芳香烴化合物及丙烯醯胺等食品加工過程中產生之有害物質的特性、形成方式、食用安全性及降低攝入風險的方法。

(一)多環芳香烴化合物:

1. 特性:為不包含雜環或取代基,並含有兩個或以上的芳香環所構成的化合物,如苯駢芘(benzo[a]pyrene),為脂溶性

2. 形成方式:高溫加熱的食品,有氧下,碳氫有機物高溫燃燒不完全,而分解再聚合而成,如炭烤牛肉、牛排、燻魚及各類燻製食品或烘乾食品都會有多環芳香族化合物(PAHs)的存在。

3. 食用安全性:產生苯駢芘(benzo[a]pyrene)之多環芳香烴,食入後,會被肝細胞微粒體的氧化酶代謝成環氧化物,使具致突變性與致癌性,為確定致癌物(IARC 1)。

4. 降低攝入風險的方法:

(1)避免使用高溫加熱的烹調方式,如油炸、燒烤、烘焙,並減少食用量。

(2)多用水煮的方式進行烹調。

(3)不吃或少吃經高溫加熱烹調方式的食品。

(4)平常多補充抗氧化物質。

(二)丙烯醯胺:

1. 特性:丙烯醯胺為三碳的一種不飽和醯胺,為水溶性:

2. 形成方式:高澱粉(醣類)含量之原料(如馬鈴薯製品、麵包、蛋糕、煎餅、黑糖、油條等)經油炸、燒烤、烘焙(高溫加工),其中天門冬醯胺酸(asparagine)與還原糖經梅納反應(Maillard reaction)為主要途徑。

3. 食用安全性:

(1)丙烯醯胺(acrylamide)經動物(老鼠)肝臟酵素代謝之主要代謝產物為環氧丙醯胺(glycidamide),研究發現長期暴露於丙烯醯胺環境的老鼠,其體內環氧丙醯胺含量顯著增加,且環氧丙醯胺比丙烯醯胺更易與DNA作用產生突變性,是引發癌症之誘發物質。但人類研究有限。

(2)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將丙烯醯胺歸類為極有可能致癌物(proba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 (IARC 2A)。

4. 降低攝入風險的方法:

(1)碳水化合物:高碳水化合物的食品較易產生;減少高碳水化合物高溫加熱。

(2)高溫加工:經油炸、燒烤、烘焙製成之食物中含有高量的丙烯醯胺(acrylamide);減少高溫加熱,可使用水煮。

(3)水分:高水分含量經高溫加工容易產生;高溫加工時盡量減少水分含量。

(4)酸鹼值:鹼性下高溫加工易梅納反應而產生;酸性下高溫加工不容易產生。

(5)時間:高溫加工時間越長,越容易產生;減少高溫加工時間,以減少產生。

四、請說明二氧化碳及一氧化二氮等氣體做為食品添加物之用途、使用食品範圍、限量、限制及規格標準之規定

一)二氧化碳:

1. 用途:品質改良用、釀造用及食品製造用劑。

2. 使用食品範圍、限量:本品可於各類食品中視實際需要適量使用。

3. 限制:限於食品製造或加工必須時使用。

5. 規格標準:

(1)別名:INS No. 290。

(2)定義:

a. 化學名稱:Carbon dioxide、b. C.A.S.編號:124-38-9、c. 化學式:CO2、

d. 分子量:44.01、e. 含量:99.5%以上(v/v)。

(3)外觀:本品為無色、無臭氣體,在0℃,760 mm Hg下,密度約為1.98 g/L。在59大氣壓力下為液態,其中一部分快速蒸發為白色固體(即乾冰)。固態二氧化碳暴露於空氣時,直接昇華為氣態。

(4)特性:下列規格項目適用於氣態二氧化碳,包括自液態及固態二氧化碳產生之氣態二氧化碳。

(二)一氧化二氮:

1. 用途:品質改良用、釀造用及食品製造用劑。

2. 使用食品範圍、限量:本品可於各類食品中視實際需要適量使用。

3. 限制:限於食品製造或加工必須時使用。

5. 規格標準:

(1)別名:Dinitrogen oxide ;  Dinitrogen monoxide; INS No. 942。

(2)定義:一氧化二氮為無色、不可燃之氣體,俗稱笑氣(laughing gas),本品可由加熱分解硝酸銨(Ammonium nitrate) 而得。經加熱分解之高溫具腐蝕性之混合氣體,可經冷卻及過濾移除較高級之氮氧化物,及/或三階段鹼洗、酸洗及鹼洗。一氧化二氮如含有不純物,可以硫酸亞鐵(Ferrous sulfate) 螯合、鐵金屬還原,或以鹼為高級氧化物(higher oxide) 吸附等方式去除。

a. 化學名稱:Nitrous oxide、b. C.A.S.編號:10024-97-2、c. 化學式:N2O、

d. 分子量:44.01、e. 含量:99%以上(v/v)。

(3)外觀:無色無味氣體。

(4)特性:無。

五、請說明我國「食品中微生物衛生標準」中,對於乾酪、奶油及乳脂等食品之大腸桿菌檢驗,其採樣計畫與結果判定之限量標準,並說明該標準是取代或是合併過去的那些衛生標準。

(一)對於乾酪、奶油及乳脂等食品之大腸桿菌檢驗,其採樣計畫與結果判定之限量標準:

參照「食品中微生物衛生標準」(109.10.6):

二)該標準是取代或是合併過去的那些衛生標準:

衛福部發布訂定食品中微生物衛生標準,自110年7月1日起實施:

衛生福利部(衛福部)歷經多次草案修訂與預告後,於10月6日發布訂定「食品中微生物衛生標準」,整併「一般食品衛生標準」第5條有關微生物之規定,並取代現行「乳品類衛生標準」、「罐頭食品類微生物衛生標準」、「冰類微生物衛生標準」、「嬰兒食品類微生物衛生標準」、「冷凍食品類微生物衛生標準」、「包裝飲用水及盛裝飲用水微生物衛生標準」、「飲料類微生物衛生標準」、「生食用食品類衛生標準」、「生熟食混合即食食品類衛生標準」及「液蛋衛生標準」等10種標準,以上標準也將配合本次新標準的實施日(110年07月01日)同步修正或廢止。

食品分析與檢驗

一、稀釋的次氯酸水可用於清洗食器但不適合以加熱進行有效殺菌的生鮮即食蔬果,使用時須經充分的清水漂洗以避免殘留,最終食品中殘留的總有效氯含量需低於1 ppm,方符合規範。請說明如何測定食品中的總有效氯含量

總有效餘氯包括:自由有效餘氯與結合有效餘氯。

(一)原理:水樣加入磷酸緩衝液溶和N,N-二乙基-對-苯二胺(N,N-diethy1-p-phenylenediamine;DPD)呈色劑後,水中之自由有效餘氯可將DPD氧化,使溶液轉變為紅色,立即以分光光度計在波長515 nm(或其他特定波長)處量測其吸光度。若於前述反應溶液中再加入多量碘化鉀,則水中之結合有效餘氯可將碘化鉀氧化而釋出碘,碘再氧化DPD,使溶液之顏色加深,可再以分光光度計在波長515 nm處量測其吸光度。

(二)操作步驟:

1. 檢量線製備:[以高錳酸鉀(穩定)取代次氯酸鈉(不穩定)當標準品去氧化DPD呈色,再計算高錳酸鉀相當於氯的量(Chlorine equivalent),891 mg/L高錳酸鉀相當於1000 mg/L氯濃度]

(1)高錳酸鉀標準溶液之配製:取10.0 mL高錳酸鉀儲備溶液(891 mg/L),以試劑水(不含氯的純水)稀釋至100 mL。取0.1~8 mL前述稀釋液,再以蒸餾水稀釋至200 mL;配製含一個空白和至少五種濃度的高錳酸鉀標準溶液。

(2)於250 mL三角燒瓶中,依次加入5 mL磷酸鹽緩衝溶液、5 mL DPD呈色劑及高錳酸鉀標準溶液100 mL,使其均勻混合並呈色,以分光光度計在波長515 nm(或其他波長)處測定其吸光度。

(3)將測定液倒回三角燒瓶中,立即以硫酸亞鐵銨(ferrous ammonium sulfate, FAS)溶液滴定至紅色消失,由以下公式計算相當於氯之濃度(mg/L)。以吸光度對應相當於氯之濃度(mg/L),製備檢量線:(以FAS測定KMnO4)

FAS的meq = KMnO4 meq KMnO4當量轉換為氯

2. 生鮮即食蔬果測定:

(1)取檢體約3 g,精確稱定,置於50 mL離心管中,加入去離子水30 mL,輕搖30秒,上清液經濾膜過濾後,供作檢液。

(2)分別取0.5 mL磷酸鹽緩衝溶液及0.5 mL DPD呈色劑於50 mL三角燒瓶中,加入10 mL檢液,再加入碘化鉀結晶約0.1 g,靜置2分鐘之後,以分光光度計在波長515 nm處測其吸光度。

3. 計算公式:

經分光光度計測得之吸光度藉由檢量線可求得樣品中相當於氯之濃度。

二、膠體金(immune colloidal gold)免疫層析技術常用於食品中動物用藥或農藥殘留之快速篩檢,請說明膠體金標記的呈色原理,並說明一般快篩試劑的組成及使用方式

(一)膠體金標記的呈色原理:

利用抗體-抗原專一性為原理,以偵測特定抗原的存在,若特定抗原存在,則可以利用外觀[如顏色線(、螢光或放射性)]來判斷。

將兩種抗體(可親和特異性抗原的抗體與可親和結合抗體的抗體)先固定於硝化纖維素膜(Nitrocellulose Membrane)的個別兩區帶[測試線(Test Line)與控制線(Control Line)],當該乾燥的硝化纖維素膜一端加入含有特異性抗原的液態樣品分析物(Analyte)後,由於毛細作用,樣品將沿著該膜向前移動,當移動至結合板(Conjugate Pad)時,特異性抗原會被結合板上帶有膠體金(Gold)、有色乳膠(Latex)或螢光(Fluorophore)等標記的結合抗體親和,繼續移動至固定有可親和特異性抗原的抗體區域時,樣品中的特異性抗原再與該抗體發生特異性親和而形成雙抗體三明治親和,並形成肉眼可辨識的顏色線,最後沒有親和特異性抗原的結合抗體繼續往前移動直到被可親和結合抗體的抗體固定住,並形成肉眼可辨識的顏色線。從兩顏色線(T和C線),可分析特異性抗原是否存在的免疫診斷。

(二)組成:

1. 主要材質:硝化纖維素膜,可提供液狀樣品毛細流動。一般有塑膠材質外殼包覆,沒有亦可。

2. 樣品板:供含特異性抗原的液狀樣品滴入。

3. 結合板:有膠體金標記的結合抗體,可親和特異性抗原。

4. 測試線(T線)區域:有可親和特異性抗原的抗體。

5. 控制線(C線)區域:有可親和膠體金標記的結合抗體之抗體。

(二)使用方式

1. 購買市售商業化的食品中動物用藥或農藥殘留之快速篩檢。

2. 將固態食品以無菌水均質或直接取一定量的液態樣品加入試劑的樣品板。

3. 等待片刻,若出現兩條顏色線(T線與C線)則代表食品中含食品中動物用藥或農藥殘留。

三、請比較說明傳統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RT-PCR)及定量聚合酶連鎖反應(quantitative PCR, qPCR)三者之差異

(一)傳統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1. 原理:利用耐熱性聚合酶(Taq),使能在體外擴增(大量複製)DNA模板的技術。主要的原理需經過三步驟:

(1)變性(denaturation):一雙股DNA變性成兩單股DNA。

(2)黏合(annealing):DNA引子找互補之DNA序列黏合。

(3)延展(extention):以引子為首以聚合酶(Taq)進行複製。

2. 目的:體外複製標的的DNA。

(二)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RT-PCR):

1. 原理:以mRNA反轉錄成雙股的cDNA為例,以mRNA為模板及oligo-dT為引子(primer)經反轉錄酶(reverse transcriptase)反應所得的DNA,稱之為互補DNA (cDNA)。主要的原理需經過三步驟:

(1)複製單股DNA:以單股mRNA為模板,oligo-dT為引子(primer)利用反轉錄酶複製一段互補的單股DNA。

(2)水解單股RNA:將單股mRNA以氫氧化鈉(NaOH)鹼水解掉。

(3)複製另一股單股DNA:再利用DNA聚合酶I (DNA polymerase I)以已複製好的一段互補的單股DNA為模版,複製另一股單股DNA,成雙股DNA。

2. 目的:將單股RNA,如mRNA、病毒單股RNA等反轉錄成雙股DNA。

(三)定量聚合酶連鎖反應(quantitative PCR, qPCR):

1. 原理:以DNA結合染劑法(SYBR Green I method)為例,SYBR Green I會很特異性地和DNA雙股螺旋的小溝(minor groove)結合,在水溶液中,單獨的SYBR Green I只會發出少量的螢光(Real time PCR機器可在計算螢光量時將此背景值扣除掉),但和DNA結合後會發出很強的螢光,因此在PCR過程中,可在每一循環的延展步驟結束時(只有此時DNA才是雙股的),測量螢光之強弱,即可知每次PCR循環產生了多少PCR產物。主要的原理需經過三步驟:

(1)變性(denaturation):一雙股DNA變性成兩單股DNA。

(2)黏合(annealing):DNA引子找互補之DNA序列黏合,SYBR Green I會和雙股DNA結合產生螢光。

(3)延展(extention)與螢光偵測:以引子為首以聚合酶(Taq)進行複製,SYBR Green I會和更多雙股DNA結合產生螢光,並偵測螢光強度。

2. 目的:定量樣品DNA,常用於基因改造食品(GMF)基改DNA含量之檢測,3 %以上須標示,「基因改造」或含「基因改造」字樣。

四、酵素聯結免疫吸附分析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常用於食品中蛋白質抗原的快速篩檢,請列出間接三明治ELISA 法(indirect sandwich ELISA)之檢測步驟,並以此說明檢測原理,並說明間接三明治ELISA 法相較於直接固定抗原的直接ELISA 法(direct ELISA)其優勢何在?

題目出錯,以三明治ELISA(sandwich ELISA)作答

(一)間接三明治ELISA 法(indirect sandwich ELISA)之檢測步驟:

1. 將偵測特定抗原捕捉抗體固定於96孔微量滴定盤(microtitre plate)上。

2. 洗去未固定的特定抗原捕捉抗體。

3. 加入欲測試之樣品。如果樣品中含有特定抗原,將會被捕捉抗體捕捉。

4. 洗去未被捕捉的其他物質。

5. 加入可以與特定抗原結合的偵測抗體,且此偵測抗體帶有酵素。

6. 洗去未結合的偵測抗體。

7. 加入可以與偵測抗體酵素反應的呈色受質,使分解受質而產生顏色,顏色的強度與待測抗原的含量成正比。

8. 以ELISA reader偵測吸光度。

(二)檢測原理:

抗體與抗原的專一性反應已成為許多用來偵測(定性)及定量複雜檢體中特定抗原之多種技術的基礎。其中有一個最具代表性技術是ELISA。

(三)間接三明治ELISA 法相較於直接固定抗原的直接ELISA 法(direct ELISA)其優勢:

1. 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專一性),因為使用了兩種抗體與抗原結合來檢測。

2. 具有較高靈敏度,少量抗原即可偵測。

3. 適用於複雜的食品樣品,因為抗原不需要事先純化。

五、請說明感應耦合電漿光發射光譜儀(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ry, ICP-OES)之測定原理及組成元件,並說明可能干擾分析之因素

(一)測定原理:

將灰化後之待測定樣品溶於去離子水或硝酸等中,利用高頻電磁感應通入氬氣產生的高溫氬氣電漿(6,000~10,000 ℃),使導入之樣品受熱後,經由一系列去溶劑、分解、原子化等反應,將位於電漿中之待分析元素形成激發態的原子後,此激發態的原子再鈍化回基態時,會發射特定波長的發射光,發射光具有某個元素的波長特性,最後通過單色光器或濾光鏡再以光增倍管檢測器測定發射光的強度,比對標準曲線以得知某元素的濃度。

(三)可能干擾分析之因素:

1. 檢測過程汙染來源的干擾,如:

(1)實驗試劑保存於會溶出金屬的容器中,如金屬瓶,而溶出金屬元素。

(2)灰化的坩鍋使用前無徹底以鹽酸洗淨並灰化,而於實驗時溶出金屬元素。

(3)空白試驗、標準溶液、樣品試驗無溶於相同的溶劑中及無使用相同的試劑,而於歸零與校正時無法扣除汙染物。

(4)選擇分析的試劑時,沒有選擇無金屬成分的試劑,而造成金屬元素污染。

(6)儀器沒有於分析前先行通入清洗溶劑,而造成前批殘留的金屬元素污染。

2. 霧化器之霧化效果差的干擾。

3. 高頻電磁感應線圈無法產生足夠高溫的氬氣電漿,使金屬形成激發態的原子效率低之干擾。

4. 高壓氬氣鋼瓶壓力不夠,不足以產生足夠的高溫氬氣電漿,使金屬形成激發態的原子效率低之干擾。

5. 光增倍管接收穿透光不穩定的干擾。

6. 標準曲線製作之決定係數(R2)低的干擾。

食品工廠管理

一、新產品開發是維持企業永續發展的不二法門,在設計新產品的功能時,需遵循一定的原則,請說明新產品功能設計的原則

(一)新產品功能設計的原則:考量消費者、業者

1. 官能特性:

如色、香、味、舌感、觸感、咬感等能滿足五官生理的特性。

2. 心理特性:

符合消費者心理需求,如新潮、尖端、名牌、身份及高貴感等。

3. 機能特性:

具保健功效、品質好、不易變質等。

4. 生產特性:

生產容易、品質好維持等。

5. 健康特性:

營養豐富、天然、安全等。

6. 經濟特性:

售價便宜、生產成本低、維護費低等。

(二)新產品包裝之功能設計的原則:考量消費者、業者

1. 公司所追求的產品形象。

2. 包裝的成本、製造的時間、可行性、再利用性。

3. 包裝的尺寸、材料、型狀、顏色、重量、保護性、拆封容易度。

4. 主要消費者的性別、年齡、薪資水準。

5. 包裝的圖樣、質感與標示。

二、請以餐飲業為例,說明食品餐飲採購作業流程。

(一)食品餐飲採購作業流程:

1. 進行市場調查,選擇好供應商,商洽談判,簽訂供貨合約或訂單。

2. 盤點原料庫存,根據餐廳營業預估,制訂採購計劃,報餐廳經理審批,並確認集體採購和自主採購的品項。

3. 按採購計劃向財務人員申請集體採購品項及數量,報集體採購中心下單統一採購。

4. 按採購計劃向財務人員申請自主採購品項及數量,向供貨商採購。

5. 安排人員按訂單接貨,並驗收貨物。

6. 驗收合格,依照餐廳庫房定位圖入庫貨物,正確儲存。

7. 財務部憑收貨憑證付款結帳。

8. 倉庫部根據領料單,安排廚房日常領貨。

(二)餐飲採購作業流程,可以更簡單地劃分為採購、驗收、倉管、發放:

1. 採購:評選良好且適合的供應商進行採購,並簽訂供貨合約或訂單。

2. 驗收:進貨管理:

(1)預定交貨驗收時間。

(2)預定交貨之品質。

(3)依合約書內所指定之地點交貨。

(4)依合約書上所訂的數量來點收。

(5)凡不符合規定之貨品,一律拒收。

(6)採購人員於貨品收到驗收後,應給予供應商驗收證明書。

3. 倉管:庫房管理重點:

(1)需注意放置領用順序、分類而集中之。

(2)定位管理(將庫房中之區域及儲存櫃架予以標記編號,並登記於位置卡上)。

(3)設存料標與存量卡。

(4)適時盤點庫存。

(5)隨時防火防盜。

(6)不得將貨品直接放置地面,應以棧板隔開,或放置於貨架上。

(7)應防止太陽直曬,並有隔絕齧齒類動物進入之裝置,並保持乾

4. 發放:出貨管理重點:

(1)正確性:數量與品質應正確無誤。

(2)安全性:確保領料(出貨)人員及搬運車輛之安全。

(3)經濟性:人員及作業應經濟有效。

(4)準確性:時間應符合使用者的需要。

(5)先進先出:先入倉庫之貨品,應先進行出貨。

三、請以圖示說明品質管制七大手法(QC 七大手法)

(一)特性要因圖(魚骨圖)定義:(條理分明)

對於結果(特性)與原因(要因)間或所期望之效果(特性)與對策間的關係,以箭頭連結,詳細分析原因或對策的一種圖形稱為特性要因圖

(二)柏拉圖(ABC圖):(把握重點)

根據所搜集之數據,按不良原因、不良狀況、不良發生位置等不同區分標準,以尋求佔最大比例之原因、狀況或位置的一種圖形,以判定問題的癥結,並可針對問題加以改善,稱為柏拉圖

(三)檢核表(查核表):(簡易有效)

檢核表是一種為便於收集數據,使用簡單記號。填記,並與以統計整理,以獲得情報的手法,是一種很有用處的品質管制手法

(四)層別法:(比較分析)

無固定圖形(可用查核表、管制圖等),為區別原料、機械、人員、加工條件、時間、環境、產品等,分別收集數據找出各層別間之差異比較分析,針對差異加以改善的方法為層別法

(五)散佈圖:(簡易關係)

為研究兩個變量間之相關性,而搜集成對兩組數據,在方格紙上以點來表示出兩個特性值之間相關情形的圖形

(六)管制圖:(趨勢明朗)

是一種以實際產品品質特性與根據過去經驗所判明的製程能力的管制界限比較,而以時間順序用圖形表示者

(七)直方圖(柱狀圖):(了解品質)

將所搜集的數據、特性值或結果值如長度、重量、時間、硬度、水份等計量值,在一定的範圍橫軸上加以區分成幾個相等的區間,依其分布的次數,用柱形表示的圖形

四、依據衛生福利部「食品安全管制系統準則」,請說明:

(一)管制小組的成員應如何組成? 

(二)管制小組的成員,對於相關的訓練證明及持續訓練課程,應符合那些要求?

(一)管制小組的成員組成:

參照「食品安全管制系統準則」(107.5.1)第三條第二項:

管制小組成員,由食品業者之負責人或其指定人員,及專門職業人員、品質管制人員、生產部(線)幹部、衛生管理人員或其他幹部人員組成,至少三人,其中負責人或其指定人員為必要之成員。

(二)管制小組的成員,對於相關的訓練證明及持續訓練課程的要求:

參照「食品安全管制系統準則」(107.5.1)第四條:

管制小組成員,應曾接受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食品安全管制系統訓練機關(構)(以下簡稱訓練機關(構))辦理之相關課程至少三十小時,並領有合格證明書;從業期間,應持續接受訓練機關(構)或其他機關(構)辦理與本系統有關之課程,每三年累計至少十二小時。前項其他機關(構)辦理之課程,應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

109-1食品技師專技高考詳解

 食品微生物學 一、請說明細菌及黴菌的產孢過程(sporulation)及孢子的存在對食品的影響。並列舉一種產孢細菌的菌種(學名)及黴菌各類孢子的名稱加以說明。 (一)細菌及黴菌的產孢過程(sporulation): 1. 細菌產孢過程:細菌於惡劣條件下由一個營養細胞產生一個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