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 星期一

饅頭的科學與創新:從傳統主食到功能性食品

 饅頭是中國北方的傳統主食,源自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因為以蒸製為主,被普遍認為比油炸或烘焙食品更健康。基本原料只有水、麵粉和酵母,但隨著飲食多樣化與科學研究的進展,饅頭的品質、營養以及加工方式都有了更多探討與創新。本文將從原料、製作方法、品質評估、功能性添加物到營養與保存,全面整理最新研究成果。


傳統饅頭與製作流程

依據中國標準(SBT10139-93),饅頭的傳統製程包括:

  1. 和麵:100克麵粉 + 48毫升水(38℃)+ 1克乾酵母。

  2. 初步攪拌:筷子混合3分鐘形成麵團。

  3. 發酵:放入38℃環境下醒發1小時。

  4. 成形:手揉3分鐘,塑造成圓形後靜置15分鐘。

  5. 蒸製:蒸20分鐘。

  6. 冷卻:用紗布包裹,室溫下放置40–60分鐘。


饅頭品質評估

品質不僅來自外觀,更包含內部結構與感官特性:

  • 外觀:體積(高寬比)、圓滑度、顏色(乳白至灰暗)。

  • 內部:氣孔均勻度、彈性與內聚力、黏性。

  • 南方饅頭則更強調白度、亮度、光滑度與軟度。


原料與添加物的影響

麵粉標準

理想的饅頭專用粉應具備:

  • 水分 14%

  • 灰分 0.55–0.7%

  • 濕麵筋 25–30%

  • 降落數值 250s

酵母與酸麵糰

  • 酵母能提高比容、改善組織。

  • 酸麵糰則能延緩老化、抑菌並延長保存期,但添加量應控制在20–25%。

麵粉與蛋白質

  • 北方饅頭適合使用蛋白質含量 10–11% 的麵粉。

  • 過高或過低的蛋白質會造成口感粗糙。

  • 蛋白質基因型與亞基組合(如HMW-GS、LMW-GS)對饅頭品質影響重大。

澱粉

  • 直鏈澱粉含量高 → 回凝快 → 組織變硬。

  • 糯性澱粉回凝慢,對冷凍與再加熱的穩定性更好。

  • 破損澱粉能提高吸水性,成為酵母的養分。

功能性成分

  • 乳化劑(如DATEM)可提升白度與彈性。

  • 甘油有助於冷凍保存,降低攪拌時間。

  • 膳食纖維(如大麥、薏仁、麩皮)能提升營養價值,但需注意對口感的影響。

  • 抗性澱粉(RS)能增加膳食纖維,但過量會削弱麵筋結構。


保存與質地變化

饅頭的保存期短於麵包,主要因快速回凝與組織老化:

  • 直鏈澱粉 → 快速回凝。

  • 支鏈澱粉 → 慢速回凝。

  • 添加乳化劑、脂質(如豬油、黃油)、a-澱粉酶,都能延緩老化。

  • 甘油與乳酸更能有效延長保存期一倍。


小麥胚芽粉的應用 功能性食品發展

近年研究特別關注小麥胚芽粉(Wheat Germ Flour, WGF)的營養與機能性:

  • 營養價值: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劑、礦物質、必需氨基酸。

  • 對麵團影響:增加吸水性,但會削弱麵筋,降低延展性與比容。

  • 感官特性:添加超過 9% 會導致口感偏硬、乾燥、顏色加深。

  • 建議比例:6% 為最佳上限,既能提升營養,又維持良好口感。


結論與展望

饅頭的研究顯示:

  1. 缺乏一致的評價標準,難以比較不同研究結果。

  2. 酵母與酸麵糰是改善品質的關鍵。

  3. 小麥蛋白與澱粉組合決定口感與組織。

  4. 功能性添加物(如乳化劑、膳食纖維、抗性澱粉)能提升營養與保存,但需精準控制比例。

  5. 小麥胚芽粉在營養與加工上的應用具潛力,但須平衡口感與質地。

饅頭不僅是傳統主食,也正逐漸走向科學化與功能化,未來在健康飲食與食品工業上都有廣泛應用前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饅頭的科學與創新:從傳統主食到功能性食品

 饅頭是中國北方的傳統主食,源自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因為以蒸製為主,被普遍認為比油炸或烘焙食品更健康。基本原料只有水、麵粉和酵母,但隨著飲食多樣化與科學研究的進展,饅頭的品質、營養以及加工方式都有了更多探討與創新。本文將從原料、製作方法、品質評估、功能性添加物到營養與保存,全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