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品加工中常用的輔料
1. 調味料
肉品中的調味料與香辛料是影響肉品風味的主要因素,常見的有鹹味、甜味、酸味及鮮味調味料。
(1)鹹味調味料
食鹽:食品基本味來源,同時提供人體必需的鈉、氯離子。但過量攝取有害健康。
醬油:適用於中式肉製品,可增鮮、增色,廣泛用於醬滷肉與香腸。
(2)甜味調味料
白砂糖:以蔗糖為主,甜度純正,能保色、提鮮、緩和鹽味。
用量:傳統肉製品 0.7%~3%,燒烤類可達 5%,西式肉製品 0.5%~1%。
紅糖:色澤黃紅、甜味濃厚,但雜質多,易結塊吸潮。
蜂蜜:營養價值高,含多種醣類、蛋白質、維生素與芳香物質。
糖精:人工甜味劑,甜度為蔗糖的 300~500 倍,用量不得超過 0.015%。
甘草:天然甜味劑,安全無毒,用量依需求而定。
其他人工甜味劑:如山梨糖醇、麥芽糖醇,添加量同樣不得超過 0.015%。
(3)酸味調味料
食醋:可去除異味,應在出鍋前添加。與酒同用可增鮮添香。
類型:米醋(最常用)、熏醋、糖醋、人工合成醋(白醋)。
(4)鮮味調味料
谷氨酸鈉(味精):用量 0.25%~0.55%,避免長時間高溫加熱,以免轉變為焦谷氨酸鈉。
肌苷酸鈉:與味精協同增鮮,添加量 0.01%~0.02%。
鳥苷酸鈉:帶蘑菇香味,使用量為味精的 1%~5%,常與前兩者混合使用。
2. 香辛料
香辛料來自植物的種子、果實、莖、葉和根,能增香抑腥、促進食慾並具防腐作用。
(1)分類
根莖類:姜、蔥、蒜、洋蔥
皮類:肉桂
花/花蕾類:丁香
果實類:辣椒、胡椒
葉類:鼠尾草、月桂葉
依氣味分為:
辛辣性(胡椒、辣椒、花椒、芥子、蒜、姜、蔥、肉桂)
芳香性(丁香、荳蔻、小茴香、大茴香、月桂等)
(2)常見香辛料簡介
大茴香(八角):增香、促進食慾,常用於醬滷肉。
小茴香:具特殊茴香氣,開胃理氣。
花椒:香氣強烈,具麻香味。
肉桂(桂皮):常見於中式肉製品。
白芷:除腥、祛風止痛,多用於醬滷製品。
丁香:果實(母丁香)、花蕾(公丁香),可研粉入肉製品。
胡椒:黑胡椒風味優於白胡椒,廣泛使用。
荳蔻/小荳蔻:多用於西式製品與香腸。
月桂葉:去腥專用,西式肉製品常用。
鼠尾草:作為矯味劑。
辣根:多用於罐頭或西式製品。
蔥、薑、蒜、洋蔥:調味、去腥並具保健作用。
3. 添加劑
為提高品質、延長保存期,常使用髮色劑、防腐劑、抗氧化劑等。
(1)髮色劑與助劑
硝酸鹽:最大用量 0.05%。
亞硝酸鹽:最大用量 0.015%。
助劑:抗壞血酸、異抗壞血酸及其鈉鹽。
(2)著色劑
天然:紅曲米、紅曲色素。
人工:胭脂紅(≤0.125 mg/kg)、莧菜紅。建議減少使用。
(3)防腐劑
苯甲酸:允許量 0.02%~0.1%。
山梨酸及鹽類:允許量 0.1%。
(4)抗氧化劑
BHA、BHT、PG,其中 BHA 效果較佳,用於臘肉、火腿、香腸、肉鬆等。
(5)品質改良劑
保水劑:焦磷酸鈉、三聚磷酸鈉、六偏磷酸鈉(混合使用 ≤0.5%)。
增稠劑:澱粉(5%~10%),可改善組織結構。
乳化劑:大豆分離蛋白(2%~10%),西式製品還用血漿粉、酪蛋白鈉、奶粉。
4. 包裝材料
肉製品包裝分為內包裝(腸衣)與外包裝。
(1)天然腸衣
來源於豬、牛、羊腸或膀胱,有鹽漬與乾制兩種,韌性佳但來源有限,成本高。
(2)人造腸衣
膠原腸衣:動物皮、腸、腱製成,有可食與不可食兩類。
纖維素腸衣:棉絨、紙漿製成,透氣可印刷,常用於小腸灌腸。
塑料腸衣:多層複合材料製成,耐熱、阻氣、防紫外線,應用廣泛。
(3)其他包裝
鋁箔:耐高溫,延長保質期。
收縮袋:適合冷卻肉品。
拉伸膜:美觀衛生,廣泛應用於西方。
保鮮膜:適合冷卻肉與即食肉品。
紙、羊皮紙、絲綢、網:特殊包裝用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