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 星期一

饅頭的科學與創新:從傳統主食到功能性食品

 饅頭是中國北方的傳統主食,源自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因為以蒸製為主,被普遍認為比油炸或烘焙食品更健康。基本原料只有水、麵粉和酵母,但隨著飲食多樣化與科學研究的進展,饅頭的品質、營養以及加工方式都有了更多探討與創新。本文將從原料、製作方法、品質評估、功能性添加物到營養與保存,全面整理最新研究成果。


傳統饅頭與製作流程

依據中國標準(SBT10139-93),饅頭的傳統製程包括:

  1. 和麵:100克麵粉 + 48毫升水(38℃)+ 1克乾酵母。

  2. 初步攪拌:筷子混合3分鐘形成麵團。

  3. 發酵:放入38℃環境下醒發1小時。

  4. 成形:手揉3分鐘,塑造成圓形後靜置15分鐘。

  5. 蒸製:蒸20分鐘。

  6. 冷卻:用紗布包裹,室溫下放置40–60分鐘。


饅頭品質評估

品質不僅來自外觀,更包含內部結構與感官特性:

  • 外觀:體積(高寬比)、圓滑度、顏色(乳白至灰暗)。

  • 內部:氣孔均勻度、彈性與內聚力、黏性。

  • 南方饅頭則更強調白度、亮度、光滑度與軟度。


原料與添加物的影響

麵粉標準

理想的饅頭專用粉應具備:

  • 水分 14%

  • 灰分 0.55–0.7%

  • 濕麵筋 25–30%

  • 降落數值 250s

酵母與酸麵糰

  • 酵母能提高比容、改善組織。

  • 酸麵糰則能延緩老化、抑菌並延長保存期,但添加量應控制在20–25%。

麵粉與蛋白質

  • 北方饅頭適合使用蛋白質含量 10–11% 的麵粉。

  • 過高或過低的蛋白質會造成口感粗糙。

  • 蛋白質基因型與亞基組合(如HMW-GSLMW-GS)對饅頭品質影響重大。

澱粉

  • 直鏈澱粉含量高 → 回凝快 → 組織變硬。

  • 糯性澱粉回凝慢,對冷凍與再加熱的穩定性更好。

  • 破損澱粉能提高吸水性,成為酵母的養分。

功能性成分

  • 乳化劑(如DATEM)可提升白度與彈性。

  • 甘油有助於冷凍保存,降低攪拌時間。

  • 膳食纖維(如大麥、薏仁、麩皮)能提升營養價值,但需注意對口感的影響。

  • 抗性澱粉RS)能增加膳食纖維,但過量會削弱麵筋結構。


保存與質地變化

饅頭的保存期短於麵包,主要因快速回凝與組織老化:

  • 直鏈澱粉 → 快速回凝。

  • 支鏈澱粉 → 慢速回凝。

  • 添加乳化劑、脂質(如豬油、黃油)、a-澱粉酶,都能延緩老化。

  • 甘油與乳酸更能有效延長保存期一倍。


小麥胚芽粉的應用 功能性食品發展

近年研究特別關注小麥胚芽粉(Wheat Germ Flour, WGF)的營養與機能性:

  • 營養價值: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劑、礦物質、必需氨基酸。

  • 對麵團影響:增加吸水性,但會削弱麵筋,降低延展性與比容。

  • 感官特性:添加超過 9% 會導致口感偏硬、乾燥、顏色加深。

  • 建議比例:6% 為最佳上限,既能提升營養,又維持良好口感。


結論與展望

饅頭的研究顯示:

  1. 缺乏一致的評價標準,難以比較不同研究結果。

  2. 酵母與酸麵糰是改善品質的關鍵。

  3. 小麥蛋白與澱粉組合決定口感與組織。

  4. 功能性添加物(如乳化劑、膳食纖維、抗性澱粉)能提升營養與保存,但需精準控制比例。

  5. 小麥胚芽粉在營養與加工上的應用具潛力,但須平衡口感與質地。

饅頭不僅是傳統主食,也正逐漸走向科學化與功能化,未來在健康飲食與食品工業上都有廣泛應用前景。

2025年9月16日 星期二

肉製品減脂與替代脂肪研究

一、肉品配方與結構改善

  • 豬皮與青香蕉粉:可作為脂肪替代物,用於波隆那型香腸,改善健康性。

  • 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 新型聚合物:應用於低脂雞肉餅,研究了特性與微觀結構。

  • 非晶態纖維素凝膠:作為脂肪替代物,用於發酵香腸,改善質地。

二、植物膠與膠體應用

  • 13 種可食膠水合物:比較其在低脂貢丸(乳化肉丸)中的脂肪替代效果。

  • 魔芋膠:作為脂肪類比物,用於更健康的肉製品開發,並探討冷藏與冷凍儲存的影響。

  • 魔芋基質穩定的健康油組合:應用於低脂、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PUFA)的乾發酵香腸中,取代豬脂。

三、營養與能量替代

  • 營養替代物及能量值:系統分析各種脂肪替代物在食品中的能量貢獻。

四、魔芋基質油膨脹系統研究

  • 豬肉餅:以魔芋基質油膨脹系統開發改良脂質的豬肉餅,並進行技術、微生物與感官評估。

  • 烹調方式影響:研究烹調方式對低脂、PUFA 增強型豬肉餅脂肪酸含量的影響。

  • 冷藏儲存:分析低脂、富含 n-3 PUFA 的乾發酵香腸,在冷藏過程中的品質變化。

五、功能性載體與結構技術

  • 填充水凝膠顆粒:用於低脂熱狗腸中,作為 n-3 長鏈 PUFA 的遞送系統,並探討對脂質氧化的影響。

  • 熱處理小麥澱粉:提升其結合油脂的能力。

  • Curdlan(卡德蘭膠)顆粒:經熱處理或氯化後進行疏油化,提高油脂結合特性。

  • 大豆蛋白與卡拉膠複合物:用於乳化模板的液態油結構化技術。

  • Curdlan 加熱解離研究:探討其在水中的解離特性,利於功能性應用。


這些研究主要集中於 脂肪替代技術,方法包括:

  1. 動物副產物(豬皮)與植物粉末(香蕉粉)

  2. 多醣膠體(魔芋膠、纖維素凝膠、Curdlan、大豆蛋白複合物)

  3. 健康油組合(富含 PUFA),並利用基質(魔芋、水凝膠)穩定與輸送。

  4. 加工條件(冷藏、冷凍、烹調方式) 對產品營養與質地的影響。

  5. DOI: 10.1016/j.meatsci.2016.06.001

香腸肉品製程

肉品加工工序(切碎、斬拌、攪拌、灌裝、煙熏、蒸煮,熏煮製程視產品需求互換)

(一)切碎、斬拌和攪拌

除伊比利、金華火腿和培根類製品外,其他灌腸製品、乳化製品等都需經過此工序。

1. 絞肉

  • 目的:將原料肉切成規定大小。

  • 操作要求

    • 在絞肉機中進行。

    • 肉溫不得超過 10℃,最好先將肉微凍並切小塊。

    • 絞脂肪時投料量要少,以防融化。

2. 斬拌

  • 目的

    • 使肉餡產生黏著性。

    • 混合各種輔料,使均勻分佈。

  • 影響:決定製品質量,對灌腸製品尤為重要。

  • 操作要點

    • 使用斬拌機,刀速快、刀刃鋒利效果佳。

    • 溫度不得超過 15℃ → 需添加冰水或冰屑(佔原料肉 10%~25%)。

    • 順序:先斬瘦肉 → 加部分冰水 → 再斬拌 → 加入脂肪、調味料、香辛料及剩餘冰水。

3. 攪拌

  • 目的:使肉餡與其他輔料充分混合。

  • 操作要點

    • 在攪拌機中進行,原料按配方稱量後依序加入(順序與斬拌相同)。

    • 攪拌時間:5~10 分鐘。


(二)灌裝

1. 灌裝

  • 定義:將肉塊或肉餡填入腸衣中。

  • 設備:真空灌裝機、普通灌裝機。

  • 腸衣:天然腸衣、人造腸衣。

  • 注意事項:避免混入空氣或異物;若混入空氣,需扎孔排氣(部分腸衣不可扎孔,應依說明操作)。

2. 打卡

  • 目的:防止肉餡外漏,避免空氣和細菌進入。

  • 方式:用線繩或鋁卡打結,多用打卡機,部分設備帶自動打卡功能。


(三)煙熏

1. 目的

  • 賦予煙熏風味。

  • 脫水乾燥、防腐殺菌。

  • 改善色澤、延長貨架期。

2. 方法

  • 按方式分

    • 直接煙熏:木片燃燒,直接煙熏。

    • 間接煙熏:煙霧發生器將煙導入煙熏室。

  • 按溫度分

    1. 冷熏:30℃以下,適用於乾制香腸(如色拉米、風乾香腸)、火腿、培根。需長時間(25℃下 4~7 天),失重大,夏季難控制。

    2. 溫熏:30~35℃,用於西式火腿、培根,需 1~2 天。需防止微生物滋生。

    3. 熱熏:50~80℃,多控制在 60℃,時間約 5 小時。蛋白質幾乎完全變性,產品富彈性。

    4. 焙熏:80℃以上(一般 90~120℃,可達 140℃)。熏製後肉品可即食,但耐儲藏性差。

  • 其他:液熏法、電熏法。


(四)蒸煮

1. 作用

  • 使蛋白質變性,肉質凝固、硬度增加。

  • 軟化結締組織,穩定色澤。

  • 殺菌滅酶,延長保質期。

  • 使澱粉等黏結劑發揮作用。

  • 注意:加熱會造成部分維生素流失。

2. 加熱方法

  • 低溫製品

    • 環境溫度 75~80℃。

    • 肉中心溫度 68~70℃。

    • 加熱方式:蒸煮室、恆溫水浴鍋,小規模可用煤/煤氣煮製。

  • 高溫製品

    • 溫度 121℃並保持一定時間(依腸體粗細而定)。

    • 需使用高壓滅菌鍋(釜)。

3. 冷卻

  • 蒸煮後若不再煙熏,應立即冷卻。

  • 方法

    • 自然冷卻:時間長,易滋生微生物。

    • 冷水噴淋:時間短但耗水多。

  • 要點:盡快通過 25~40℃ 危險溫度區,以防細菌繁殖。

肉的醃製

肉的醃製  

1.醃製的目的  醃製是為了改善肉的風味、穩定肉的顏色、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延長肉製品的貨架期。

 2.肉製品中常用的醃製劑 肉製品中使用的醃製劑主要是食鹽、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砂糖、葡萄糖、鹼性磷酸鹽、抗壞血酸鈉、異抗壞血酸鈉。

(1)食鹽 食鹽是肉類醃製中最基本的原料,它可使製品有一定的鹹味,同時可提高肉品的保水性和粘結性,並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長。食鹽在肉品中的添加量一般為2.5%~3%。     

(2)硝酸 鹽硝酸鹽的主要作用是使肉及肉製品呈現穩定的顏色,也具有抑制肉毒梭菌的作用。硝酸鹽的最大使用量為0.05%。     

(3)亞硝酸鹽 亞硝酸鹽的作用與硝酸鹽基本一致,只是亞硝酸鹽的效果更好更快。由於亞硝酸鹽的毒性很強,使用中應特別注意,必須嚴格按比例添加,最大使用量為0.015%。    

(4)砂糖、葡萄糖 醣類的主要作用是增加肉製品的甜度,緩解鹽的鹹味,使肉變得柔嫩,產生風味物質,提高製品質量。砂糖、葡萄糖的用量一般為原料肉的0.5%~1.0%。    

(5)鹼性磷酸鹽 鹼性磷酸鹽可以提高肉製品的保水性,減少汁液流失。一般使用量為0.5%。  

(6)抗壞血酸鈉、異抗壞血酸鈉 主要作用是加速醃製,促進髮色。因此,也將這類物質稱為髮色輔助劑。抗壞血酸鈉、異抗壞血酸鈉還可減少致癌物質亞硝胺的形成。使用量一般為0.03%~0.05%。

除以上幾種醃製材料外,還有使肉嫩化的酶類,如木瓜蛋白酶、無花果蛋白酶等。  

 3.醃製方法 醃製方法有乾醃法、濕醃法、注射醃製法、混合醃製法等。

(1)幹醃法是將醃製劑擦在肉的表面上,然後層堆起來的一種醃製方法。這種方法醃製的時間較長,但醃製的風味好,我國幾種著名的火腿、鹹肉等就是採用這種方法醃製。     

(2)濕醃法是將肉浸泡在醃製劑中醃製的一種,此方法常用於分割肉、肋部肉的醃製。配製醃製液時,一般是用沸水將各種醃製材料溶解,冷卻後使用。醃製溫度3~5℃,時間4~5天。濕醃的製品,色澤和風味不如乾醃製品,且費工費時,肉蛋白質流失也較多,製品不易保藏。幹醃和濕醃結束的原料肉,要進行水浸。     

(3)注射醃製法傳統的干醃和濕醃法,醃製劑的滲透和擴散受鹽水濃度和溫度的影響,醃製時間長,條件不易控制,且醃製不均勻。注射醃製法是用多針頭鹽水注射機將配製好的醃製液均勻注射入肉的內部的一種醃製方法。它的特點是醃製時間短、效率高,但其成品質量不及乾醃製品,風味略差,煮熟時肌肉收縮的程度也比較大。    

(4)混合醃製法是一種將濕醃和乾醃結合起來、或將注射醃製法和乾醃法結合起來的一種醃製方法。

肉品加工中常用的輔料

肉品加工中常用的輔料

1. 調味料


肉品中的調味料與香辛料是影響肉品風味的主要因素,常見的有鹹味、甜味、酸味及鮮味調味料。


(1)鹹味調味料


食鹽:食品基本味來源,同時提供人體必需的鈉、氯離子。但過量攝取有害健康。


醬油:適用於中式肉製品,可增鮮、增色,廣泛用於醬滷肉與香腸。


(2)甜味調味料


白砂糖:以蔗糖為主,甜度純正,能保色、提鮮、緩和鹽味。


用量:傳統肉製品 0.7%~3%,燒烤類可達 5%,西式肉製品 0.5%~1%。


紅糖:色澤黃紅、甜味濃厚,但雜質多,易結塊吸潮。


蜂蜜:營養價值高,含多種醣類、蛋白質、維生素與芳香物質。


糖精:人工甜味劑,甜度為蔗糖的 300~500 倍,用量不得超過 0.015%。


甘草:天然甜味劑,安全無毒,用量依需求而定。


其他人工甜味劑:如山梨糖醇、麥芽糖醇,添加量同樣不得超過 0.015%。


(3)酸味調味料


食醋:可去除異味,應在出鍋前添加。與酒同用可增鮮添香。


類型:米醋(最常用)、熏醋、糖醋、人工合成醋(白醋)。


(4)鮮味調味料


谷氨酸鈉(味精):用量 0.25%~0.55%,避免長時間高溫加熱,以免轉變為焦谷氨酸鈉。


肌苷酸鈉:與味精協同增鮮,添加量 0.01%~0.02%。


鳥苷酸鈉:帶蘑菇香味,使用量為味精的 1%~5%,常與前兩者混合使用。


2. 香辛料


香辛料來自植物的種子、果實、莖、葉和根,能增香抑腥、促進食慾並具防腐作用。


(1)分類


根莖類:姜、蔥、蒜、洋蔥


皮類:肉桂


花/花蕾類:丁香


果實類:辣椒、胡椒


葉類:鼠尾草、月桂葉


依氣味分為:


辛辣性(胡椒、辣椒、花椒、芥子、蒜、姜、蔥、肉桂)


芳香性(丁香、荳蔻、小茴香、大茴香、月桂等)


(2)常見香辛料簡介


大茴香(八角):增香、促進食慾,常用於醬滷肉。


小茴香:具特殊茴香氣,開胃理氣。


花椒:香氣強烈,具麻香味。


肉桂(桂皮):常見於中式肉製品。


白芷:除腥、祛風止痛,多用於醬滷製品。


丁香:果實(母丁香)、花蕾(公丁香),可研粉入肉製品。


胡椒:黑胡椒風味優於白胡椒,廣泛使用。


荳蔻/小荳蔻:多用於西式製品與香腸。


月桂葉:去腥專用,西式肉製品常用。


鼠尾草:作為矯味劑。


辣根:多用於罐頭或西式製品。


蔥、薑、蒜、洋蔥:調味、去腥並具保健作用。


3. 添加劑


為提高品質、延長保存期,常使用髮色劑、防腐劑、抗氧化劑等。


(1)髮色劑與助劑


硝酸鹽:最大用量 0.05%。


亞硝酸鹽:最大用量 0.015%。


助劑:抗壞血酸、異抗壞血酸及其鈉鹽。


(2)著色劑


天然:紅曲米、紅曲色素。


人工:胭脂紅(≤0.125 mg/kg)、莧菜紅。建議減少使用。


(3)防腐劑


苯甲酸:允許量 0.02%~0.1%。


山梨酸及鹽類:允許量 0.1%。


(4)抗氧化劑


BHA、BHT、PG,其中 BHA 效果較佳,用於臘肉、火腿、香腸、肉鬆等。


(5)品質改良劑


保水劑:焦磷酸鈉、三聚磷酸鈉、六偏磷酸鈉(混合使用 ≤0.5%)。


增稠劑:澱粉(5%~10%),可改善組織結構。


乳化劑:大豆分離蛋白(2%~10%),西式製品還用血漿粉、酪蛋白鈉、奶粉。


4. 包裝材料


肉製品包裝分為內包裝(腸衣)與外包裝。


(1)天然腸衣


來源於豬、牛、羊腸或膀胱,有鹽漬與乾制兩種,韌性佳但來源有限,成本高。


(2)人造腸衣


膠原腸衣:動物皮、腸、腱製成,有可食與不可食兩類。


纖維素腸衣:棉絨、紙漿製成,透氣可印刷,常用於小腸灌腸。


塑料腸衣:多層複合材料製成,耐熱、阻氣、防紫外線,應用廣泛。


(3)其他包裝


鋁箔:耐高溫,延長保質期。


收縮袋:適合冷卻肉品。


拉伸膜:美觀衛生,廣泛應用於西方。


保鮮膜:適合冷卻肉與即食肉品。


紙、羊皮紙、絲綢、網:特殊包裝用途。

冰淇淋與雪糕工藝筆記:從糯米糍到發酵優格冰淇淋(配方、膠體、設備、實作心得總整理)

前言 這篇文章整合了老前輩多年的冰品研發與生產經驗與網路討論精華撰寫,內容涵蓋糯米糍冰皮、豆類蛋白應用、穩定劑與膠體的搭配邏輯、工藝參數(乳化、均質、老化、凝凍、速凍)、設備配置、配方實例與大量實際案例。 一、糯米糍冰品:從「點心思維」切入 定位與重點 糯米糍屬於「麻糬皮+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