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 星期一

冰淇淋與雪糕工藝筆記:從糯米糍到發酵優格冰淇淋(配方、膠體、設備、實作心得總整理)

前言

這篇文章整合了老前輩多年的冰品研發與生產經驗與網路討論精華撰寫,內容涵蓋糯米糍冰皮、豆類蛋白應用、穩定劑與膠體的搭配邏輯、工藝參數(乳化、均質、老化、凝凍、速凍)、設備配置、配方實例與大量實際案例。


一、糯米糍冰品:從「點心思維」切入

定位與重點

  • 糯米糍屬於「麻糬皮+冷凍內餡」的組合產品,概念來自傳統中式點心。

  • 外皮以糯米粉為主,重點在於:

    1. 防止冷凍後回生變硬

    2. 降低糯米粉生味,避免掩蓋內餡(如冰淇淋)的香氣。

設備與發展

  • 早期生產機台主要來自韓國與台灣,價格高、產能低;後續國內開始自行開發設備後,才普及於市場。

  • 如今已有生產線能穩定製作「糯皮雪糕」、「糯米糍冰淇淋」等系列產品。

皮料建議

  • 可選用益邦 DJ500 穩定劑。

  • 單體搭配參考:刺槐豆膠 0.3‰、黃原膠 0.5‰、CMC 2.0‰、海藻酸鈉 1.5‰。

  • 糯皮不含油脂,無需乳化劑。


二、豆類在冰品中的應用:豆粉 vs. 大豆蛋白

風味與結構

  • 大豆蛋白結構穩定但容易產生豆腥味。

  • 冰淇淋的關鍵在「乳與油脂」比例,而非「是否含蛋或奶」。

使用建議

  • 當奶粉價格波動時,可用豆粉部分替代。

  • 建議添加量不超過 3%(約 20 公斤/噸),可提升結構與膨化率,同時保持細緻口感。

  • 豆粉香氣較飽滿;分離蛋白因酸鹼處理易變性,常用於肉品或蛋白飲品,不建議主用於冰品。


三、膠體與穩定劑:理解「稠度、黏度、凝膠與協同作用」

常用膠體特性

  • 卡拉膠:具凝膠性、口感偏脆,能穩定蛋白質;常與魔芋膠或刺槐豆膠並用。

  • 黃原膠:增黏佳,與刺槐豆膠有協同效果;過量會使口感變軟。

  • CMC:增稠常用於夾心與乳化體系。

  • 刺槐豆膠:提升咬感與彈性,價格高但穩定效果佳。

  • 瓜爾豆膠:價格低廉但抗融性稍差。

  • 海藻酸鈉:與明膠或其他膠體並用能增強抗融性。

結構關聯

  • 拉絲感 取決於冰點與黏度。

  • 咬勁 來自固形物比例與凝膠結構。

  • 抗融性 則為膠體體系與冰點控制的綜合結果。

實務配方方向

  • 杯冰:以刺槐豆膠為主,提升咬感。

  • 棒冰:可用瓜爾豆膠為主,彈性好但稍欠抗融。

  • 通用基礎組合:瓜爾豆膠+CMC+卡拉膠,再依需求微調黃原或刺槐。

💡 提醒:膠體表面數據不代表實際口感,需在相同批次原料與工藝下反覆比對。多數廠家會採用穩定劑公司的「復配方案」,以確保穩定性。


四、糖的選擇:成本、固形物與冰點的三角關係

固形物貢獻

  • 白砂糖、葡萄糖粉 ≈ 1.0

  • 果葡糖漿、麥芽糖漿 ≈ 0.7

應用策略

  • 提高漿類比例可改善結構與抗融,但會降低冰點。

  • 可使用低聚麥芽糖調整甜度與冰點,但需實際測試乳糖穩定性。


五、關鍵工藝:乳化、均質、老化、凝凍、速凍

乳化與油脂

  • 棕櫚油氣味淡,可增加滑順感與厚度。

  • 若冰淇淋出現冰渣,可添加 0.5‰ 單甘酯並重新均質。

均質條件

  • 壓力 15–18 MPa,溫度不超過 70°C。

老化

  • 從進入老化槽開始計時,2–6°C、至少 4 小時。

  • 初期需持續攪拌,長時間可間歇運轉,生產前需重新混勻。

  • 老化過久會導致黏度下降。

凝凍與速凍

  • 膨化率約為固形物含量的 2.5 倍。

  • 使用 氯化鈣溶液 作載冷劑,溫度約 -30°C 效果最佳。

  • -18°C 為慢凍區,冰晶較粗。


六、配方範例(多層級參考)

--- 供研發思路使用,實際需依原料特性與設備調整。---

A. 平價甜筒(料價約 1900 元/噸)

白砂糖140、麥芽糖漿75、豆粉10、澱粉15、麥芽糊精50、棕櫚油15、糯米粉5
明膠2.0、單甘酯2.0、聚甘油酯0.8
瓜爾豆膠1.5、黃原膠0.5、CMC1.2、卡拉膠0.2、刺槐豆膠0.2

B. 棒/杯通用(中價位)

白砂糖125、葡萄糖漿75、全脂奶粉25、脫鹽乳清粉12.5、糊精25
棕櫚油30、人造奶油15
單甘酯1.8、三聚甘油酯0.5
瓜爾豆膠1.8、CMC1.2、黃原膠0.4、卡拉膠0.25

C. 清爽型(類「大板」)

白砂糖130、麥芽糖漿60、全脂奶粉50、麥芽糊精50
棕櫚油30、奶油15、椰子油15
雞蛋30、明膠1.2、海藻酸鈉1.0、CMC0.2

D. 優格冰淇淋(調配型)

白砂糖100、麥芽糖漿150、全脂奶粉20、脫脂奶粉20、麥芽糊精25
椰子油25、棕櫚油25、人造奶油10
瓜爾豆膠1.8、CMC1.5、黃原膠0.5
乳酸2.6、檸檬酸0.5、檸檬酸鈉0.3


七、小型產線設備配置

  • 電磁爐(加熱)

  • 老化槽(冷卻與保溫)

  • 均質機(例:東華型)

  • 凝凍機(例:海椰 50L)

  • 鹽水槽(棒冰成型)

  • 速凍櫃、冰箱

  • 封口機(可視包裝需求)


八、常見問題與解法

冰淇淋不夠滑、有冰渣
→ 固形物不足、膠體太低。補糖與奶粉,膠體總量約 0.4–0.6%。

膨化率過高導致蜂窩孔或油水分離
→ 檢查凝凍機刮刀與氣壓設定,調整乳化配比與老化時間。

棒冰氣孔多
→ 出料溫度過低或膨化率過高,建議降低膨化率。

高脂配方結塊、不化口
→ 冰點過高,糖比例不足。可增麥芽糖漿、減奶油。

乳糖析出(砂感)
→ 需從配方端降低乳清粉或脫脂奶粉比例。

磷酸鹽改善冰晶原因
→ 其可螯合鈣離子、細化冰晶並提升抗融。

植脂末遇酸沉澱
→ 酪蛋白型植脂末會在酸性環境沉澱,建議改用變性澱粉型。


九、香氣與風味:合適最重要

  • 香氣選擇以「適合產品基底」為首要考量。

  • 盲測多品牌,確認風味平衡度。

  • 平價品可用奶香粉壓豆味或澱粉味,高端產品則追求天然乳香。


十、優格冰淇淋的兩條路

  • 調配型:以乳酸或優格濃縮液調整酸味與香氣,穩定度高。

  • 全發酵型:雖可行,但酸度難控、粉感重、成本高,適合少量特製產品。


結語:從「數據正確」到「真正好吃」

冰品研發的核心流程是:

  1. 先確定目標口感(綿密、輕盈、咬勁、拉絲感)。

  2. 依風味需求選擇糖類、脂肪與乳固體比例。

  3. 透過乳化、均質、老化與速凍工藝完成最終質地。

願你的下一批冰淇淋 —— 氣孔細緻、膨化穩定、入口即化。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饅頭的科學:4個顛覆你認知的隱藏版知識

 饅頭,是華人飲食文化中最熟悉、最樸實的主食之一。傳統上,它僅由麵粉、水和酵母三種簡單原料製成,給人一種溫暖、純粹的印象。從早餐餐桌到街邊小吃,這顆白胖鬆軟的麵點,承載著無數人的日常記憶。

然而,這份簡單的背後,藏著一個悖論:為什麼頂級麵包師追求的高筋麵粉,卻是製作北方饅頭的大忌?為什麼營養價值極高的小麥胚芽,在工廠中被視為廢料?答案就藏在複雜且往往違反直覺的食品科學中。一顆完美饅頭的誕生,並非僅靠經驗,而是精準的科學原理在麵糰中悄然作用的結果。
本文將為您揭開四個從饅頭研究中得出的、最令人驚訝的科學知識。讀完之後,您看待這款日常食物的眼光將從此不同。
1. 蛋白質的悖論:為什麼頂級饅頭不用高筋麵粉?
在烘焙世界裡,一個普遍的觀念是「高筋麵粉等於好口感」,因為其高蛋白質含量能形成強韌的麵筋網絡,為麵包帶來嚼勁。然而,這個規則在製作北方饅頭時卻完全不適用。事實上,蛋白質含量過低也會出問題,例如研究發現,使用僅7%蛋白質的麵粉製作叉燒包,會因麵筋無法有效鎖住水分而產生黏牙的口感。
研究明確指出,最適合製作北方饅頭的麵粉,其蛋白質含量有一個非常精準的區間。這不僅關乎蛋白質的「量」,更關乎其「質」。麵粉中麥穀蛋白(glutenin)與醇溶蛋白(gliadin)的比例等細微組成,才是決定最終質地的關鍵。過高的蛋白質含量,尤其是特定蛋白質亞基的失衡,反而會破壞饅頭應有的細膩口感。
10-11%的蛋白質含量為適合北方饅頭生產,過高或過低的蛋白質含量造成表面粗糙與不良的口感。
這個發現挑戰了「高筋=高級」的普遍假設,證明了在食品科學中,沒有絕對的優劣,只有最適合的選擇。
2. 營養的矛盾:被大量丟棄的超級食物「小麥胚芽」
小麥胚芽(Wheat Germ)是小麥的營養精華,富含抗氧化劑、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以及比雞蛋更優質的必需胺基酸,堪稱「超級食物」。然而,一個驚人的事實是,在全球的麵粉研磨過程中,它卻因為對加工品質有著不利的影響而被大量地丟棄。
將小麥胚芽添加回麵粉中,會從三個層面削弱麵筋網絡的結構:首先,其較大的顆粒會「物理性」地撕裂麵筋;其次,胚芽中的不飽和脂肪會「化學性」地干擾麵筋鍵結;最後,胚芽內含的穀胱甘肽等酵素,更會「生物性」地主動分解蛋白質結構。這一連串的破壞,導致饅頭保氣性降低、體積縮小,口感也變得更硬、更密實。研究顯示,添加量在6%是感官接受度的上限,一旦超過9%,其深色外觀、堅硬質地與過重風味便不被消費者推薦。
據估計,世界每年丟棄小麥胚芽是高達2500萬噸。
小麥胚芽的案例,完美揭示了現代食品工業在追求營養價值與維持理想口感、加工穩定性之間存在的巨大權衡與挑戰。
3. 老麵的魔力:不只為了風味的古老智慧
提到老麵(或稱酸麵糰),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它賦予饅頭的獨特發酵風味。然而,這種古老的技藝遠不止是為了調味,其背後蘊含著深刻的科學功能,是一種天然且高效的麵糰改良劑。
老麵在麵糰中扮演著多重角色,其科學益處包括:
• 延緩老化 (Delays Staling): 能有效減緩饅頭變乾、變硬的過程。
• 增長貨架期 (Extends Shelf-Life): 具有天然的抑菌效果,能延長保存期限。
• 產生有益成分 (Creates Beneficial Compounds): 在發酵過程中能生成對人體有益的物質。
當然,要駕馭老麵的魔力,需要精準的技術,例如透過「兌鹼」來中和酸味並增強麵筋。同時,使用上也有其極限:研究警告,若老麵添加量超過30%,效果將會適得其反,過度弱化麵筋並導致蛋白質降解,反而破壞了饅頭的結構。
老麵的智慧,是老祖宗傳承下來的「生物科技」,巧妙地利用微生物,集天然的麵糰調節、風味增強與保鮮功能於一身。
4. 「破損澱粉」的逆襲:名字難聽卻是成敗關鍵
「破損澱粉」(Damaged Starch)這個名詞聽起來就像是麵粉中的缺陷,讓人聯想到品質不佳。然而在饅頭科學中,適量的「破損」非但不是壞事,反而是成就完美口感的關鍵因素。
這裡的「破損」指的是在研磨過程中,部分澱粉顆粒的物理結構受到破壞。這些受損的澱粉粒擁有幾個對麵糰極為有利的特性:它們具有較高的吸水性,更容易凝膠化,也更容易被水解,從而為酵母提供了現成的養分來源。您可以將破損澱粉想像成預先劈好的「小木柴」,而完整的澱粉則是「大木頭」。酵母這團「火焰」能更輕易地燃燒小木柴,從而獲得快速且充足的能量,讓麵糰發酵得更旺盛。
此外,破損澱粉還能提高麵糰的延展性。這些特性共同作用,最終有助於形成饅頭更佳的內部結構與質地。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在食品科學的領域,技術術語有時可能會產生誤導,一個聽起來像是缺陷的特性,實際上可能正是通往成功的秘密。
Conclusion: A New Appreciation for the Humble Bun
從蛋白質的精準要求,到小麥胚芽的營養悖論;從老麵的生物科技,到破損澱粉的逆襲,我們可以看到,一顆看似簡單的饅頭,實則是一個複雜科學作用下的產物。這些知識不僅顛覆了我們的刻板印象,也讓我們對日常食物多了一份敬畏。
下次當您撕開一顆熱氣騰騰的饅頭,感受那份純粹的麥香時,或許也能品味到其中蘊藏的、關於蛋白質、營養與古老智慧的科學之美。

2025年9月29日 星期一

饅頭的科學與創新:從傳統主食到功能性食品

 饅頭是中國北方的傳統主食,源自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因為以蒸製為主,被普遍認為比油炸或烘焙食品更健康。基本原料只有水、麵粉和酵母,但隨著飲食多樣化與科學研究的進展,饅頭的品質、營養以及加工方式都有了更多探討與創新。本文將從原料、製作方法、品質評估、功能性添加物到營養與保存,全面整理最新研究成果。


傳統饅頭與製作流程

依據中國標準(SBT10139-93),饅頭的傳統製程包括:

  1. 和麵:100克麵粉 + 48毫升水(38℃)+ 1克乾酵母。

  2. 初步攪拌:筷子混合3分鐘形成麵團。

  3. 發酵:放入38℃環境下醒發1小時。

  4. 成形:手揉3分鐘,塑造成圓形後靜置15分鐘。

  5. 蒸製:蒸20分鐘。

  6. 冷卻:用紗布包裹,室溫下放置40–60分鐘。


饅頭品質評估

品質不僅來自外觀,更包含內部結構與感官特性:

  • 外觀:體積(高寬比)、圓滑度、顏色(乳白至灰暗)。

  • 內部:氣孔均勻度、彈性與內聚力、黏性。

  • 南方饅頭則更強調白度、亮度、光滑度與軟度。


原料與添加物的影響

麵粉標準

理想的饅頭專用粉應具備:

  • 水分 14%

  • 灰分 0.55–0.7%

  • 濕麵筋 25–30%

  • 降落數值 250s

酵母與酸麵糰

  • 酵母能提高比容、改善組織。

  • 酸麵糰則能延緩老化、抑菌並延長保存期,但添加量應控制在20–25%。

麵粉與蛋白質

  • 北方饅頭適合使用蛋白質含量 10–11% 的麵粉。

  • 過高或過低的蛋白質會造成口感粗糙。

  • 蛋白質基因型與亞基組合(如HMW-GSLMW-GS)對饅頭品質影響重大。

澱粉

  • 直鏈澱粉含量高 → 回凝快 → 組織變硬。

  • 糯性澱粉回凝慢,對冷凍與再加熱的穩定性更好。

  • 破損澱粉能提高吸水性,成為酵母的養分。

功能性成分

  • 乳化劑(如DATEM)可提升白度與彈性。

  • 甘油有助於冷凍保存,降低攪拌時間。

  • 膳食纖維(如大麥、薏仁、麩皮)能提升營養價值,但需注意對口感的影響。

  • 抗性澱粉RS)能增加膳食纖維,但過量會削弱麵筋結構。


保存與質地變化

饅頭的保存期短於麵包,主要因快速回凝與組織老化:

  • 直鏈澱粉 → 快速回凝。

  • 支鏈澱粉 → 慢速回凝。

  • 添加乳化劑、脂質(如豬油、黃油)、a-澱粉酶,都能延緩老化。

  • 甘油與乳酸更能有效延長保存期一倍。


小麥胚芽粉的應用 功能性食品發展

近年研究特別關注小麥胚芽粉(Wheat Germ Flour, WGF)的營養與機能性:

  • 營養價值: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劑、礦物質、必需氨基酸。

  • 對麵團影響:增加吸水性,但會削弱麵筋,降低延展性與比容。

  • 感官特性:添加超過 9% 會導致口感偏硬、乾燥、顏色加深。

  • 建議比例:6% 為最佳上限,既能提升營養,又維持良好口感。


結論與展望

饅頭的研究顯示:

  1. 缺乏一致的評價標準,難以比較不同研究結果。

  2. 酵母與酸麵糰是改善品質的關鍵。

  3. 小麥蛋白與澱粉組合決定口感與組織。

  4. 功能性添加物(如乳化劑、膳食纖維、抗性澱粉)能提升營養與保存,但需精準控制比例。

  5. 小麥胚芽粉在營養與加工上的應用具潛力,但須平衡口感與質地。

饅頭不僅是傳統主食,也正逐漸走向科學化與功能化,未來在健康飲食與食品工業上都有廣泛應用前景。

2025年9月16日 星期二

肉製品減脂與替代脂肪研究

一、肉品配方與結構改善

  • 豬皮與青香蕉粉:可作為脂肪替代物,用於波隆那型香腸,改善健康性。

  • 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 新型聚合物:應用於低脂雞肉餅,研究了特性與微觀結構。

  • 非晶態纖維素凝膠:作為脂肪替代物,用於發酵香腸,改善質地。

二、植物膠與膠體應用

  • 13 種可食膠水合物:比較其在低脂貢丸(乳化肉丸)中的脂肪替代效果。

  • 魔芋膠:作為脂肪類比物,用於更健康的肉製品開發,並探討冷藏與冷凍儲存的影響。

  • 魔芋基質穩定的健康油組合:應用於低脂、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PUFA)的乾發酵香腸中,取代豬脂。

三、營養與能量替代

  • 營養替代物及能量值:系統分析各種脂肪替代物在食品中的能量貢獻。

四、魔芋基質油膨脹系統研究

  • 豬肉餅:以魔芋基質油膨脹系統開發改良脂質的豬肉餅,並進行技術、微生物與感官評估。

  • 烹調方式影響:研究烹調方式對低脂、PUFA 增強型豬肉餅脂肪酸含量的影響。

  • 冷藏儲存:分析低脂、富含 n-3 PUFA 的乾發酵香腸,在冷藏過程中的品質變化。

五、功能性載體與結構技術

  • 填充水凝膠顆粒:用於低脂熱狗腸中,作為 n-3 長鏈 PUFA 的遞送系統,並探討對脂質氧化的影響。

  • 熱處理小麥澱粉:提升其結合油脂的能力。

  • Curdlan(卡德蘭膠)顆粒:經熱處理或氯化後進行疏油化,提高油脂結合特性。

  • 大豆蛋白與卡拉膠複合物:用於乳化模板的液態油結構化技術。

  • Curdlan 加熱解離研究:探討其在水中的解離特性,利於功能性應用。


這些研究主要集中於 脂肪替代技術,方法包括:

  1. 動物副產物(豬皮)與植物粉末(香蕉粉)

  2. 多醣膠體(魔芋膠、纖維素凝膠、Curdlan、大豆蛋白複合物)

  3. 健康油組合(富含 PUFA),並利用基質(魔芋、水凝膠)穩定與輸送。

  4. 加工條件(冷藏、冷凍、烹調方式) 對產品營養與質地的影響。

  5. DOI: 10.1016/j.meatsci.2016.06.001

香腸肉品製程

肉品加工工序(切碎、斬拌、攪拌、灌裝、煙熏、蒸煮,熏煮製程視產品需求互換)

(一)切碎、斬拌和攪拌

除伊比利、金華火腿和培根類製品外,其他灌腸製品、乳化製品等都需經過此工序。

1. 絞肉

  • 目的:將原料肉切成規定大小。

  • 操作要求

    • 在絞肉機中進行。

    • 肉溫不得超過 10℃,最好先將肉微凍並切小塊。

    • 絞脂肪時投料量要少,以防融化。

2. 斬拌

  • 目的

    • 使肉餡產生黏著性。

    • 混合各種輔料,使均勻分佈。

  • 影響:決定製品質量,對灌腸製品尤為重要。

  • 操作要點

    • 使用斬拌機,刀速快、刀刃鋒利效果佳。

    • 溫度不得超過 15℃ → 需添加冰水或冰屑(佔原料肉 10%~25%)。

    • 順序:先斬瘦肉 → 加部分冰水 → 再斬拌 → 加入脂肪、調味料、香辛料及剩餘冰水。

3. 攪拌

  • 目的:使肉餡與其他輔料充分混合。

  • 操作要點

    • 在攪拌機中進行,原料按配方稱量後依序加入(順序與斬拌相同)。

    • 攪拌時間:5~10 分鐘。


(二)灌裝

1. 灌裝

  • 定義:將肉塊或肉餡填入腸衣中。

  • 設備:真空灌裝機、普通灌裝機。

  • 腸衣:天然腸衣、人造腸衣。

  • 注意事項:避免混入空氣或異物;若混入空氣,需扎孔排氣(部分腸衣不可扎孔,應依說明操作)。

2. 打卡

  • 目的:防止肉餡外漏,避免空氣和細菌進入。

  • 方式:用線繩或鋁卡打結,多用打卡機,部分設備帶自動打卡功能。


(三)煙熏

1. 目的

  • 賦予煙熏風味。

  • 脫水乾燥、防腐殺菌。

  • 改善色澤、延長貨架期。

2. 方法

  • 按方式分

    • 直接煙熏:木片燃燒,直接煙熏。

    • 間接煙熏:煙霧發生器將煙導入煙熏室。

  • 按溫度分

    1. 冷熏:30℃以下,適用於乾制香腸(如色拉米、風乾香腸)、火腿、培根。需長時間(25℃下 4~7 天),失重大,夏季難控制。

    2. 溫熏:30~35℃,用於西式火腿、培根,需 1~2 天。需防止微生物滋生。

    3. 熱熏:50~80℃,多控制在 60℃,時間約 5 小時。蛋白質幾乎完全變性,產品富彈性。

    4. 焙熏:80℃以上(一般 90~120℃,可達 140℃)。熏製後肉品可即食,但耐儲藏性差。

  • 其他:液熏法、電熏法。


(四)蒸煮

1. 作用

  • 使蛋白質變性,肉質凝固、硬度增加。

  • 軟化結締組織,穩定色澤。

  • 殺菌滅酶,延長保質期。

  • 使澱粉等黏結劑發揮作用。

  • 注意:加熱會造成部分維生素流失。

2. 加熱方法

  • 低溫製品

    • 環境溫度 75~80℃。

    • 肉中心溫度 68~70℃。

    • 加熱方式:蒸煮室、恆溫水浴鍋,小規模可用煤/煤氣煮製。

  • 高溫製品

    • 溫度 121℃並保持一定時間(依腸體粗細而定)。

    • 需使用高壓滅菌鍋(釜)。

3. 冷卻

  • 蒸煮後若不再煙熏,應立即冷卻。

  • 方法

    • 自然冷卻:時間長,易滋生微生物。

    • 冷水噴淋:時間短但耗水多。

  • 要點:盡快通過 25~40℃ 危險溫度區,以防細菌繁殖。

肉的醃製

肉的醃製  

1.醃製的目的  醃製是為了改善肉的風味、穩定肉的顏色、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延長肉製品的貨架期。

 2.肉製品中常用的醃製劑 肉製品中使用的醃製劑主要是食鹽、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砂糖、葡萄糖、鹼性磷酸鹽、抗壞血酸鈉、異抗壞血酸鈉。

(1)食鹽 食鹽是肉類醃製中最基本的原料,它可使製品有一定的鹹味,同時可提高肉品的保水性和粘結性,並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長。食鹽在肉品中的添加量一般為2.5%~3%。     

(2)硝酸 鹽硝酸鹽的主要作用是使肉及肉製品呈現穩定的顏色,也具有抑制肉毒梭菌的作用。硝酸鹽的最大使用量為0.05%。     

(3)亞硝酸鹽 亞硝酸鹽的作用與硝酸鹽基本一致,只是亞硝酸鹽的效果更好更快。由於亞硝酸鹽的毒性很強,使用中應特別注意,必須嚴格按比例添加,最大使用量為0.015%。    

(4)砂糖、葡萄糖 醣類的主要作用是增加肉製品的甜度,緩解鹽的鹹味,使肉變得柔嫩,產生風味物質,提高製品質量。砂糖、葡萄糖的用量一般為原料肉的0.5%~1.0%。    

(5)鹼性磷酸鹽 鹼性磷酸鹽可以提高肉製品的保水性,減少汁液流失。一般使用量為0.5%。  

(6)抗壞血酸鈉、異抗壞血酸鈉 主要作用是加速醃製,促進髮色。因此,也將這類物質稱為髮色輔助劑。抗壞血酸鈉、異抗壞血酸鈉還可減少致癌物質亞硝胺的形成。使用量一般為0.03%~0.05%。

除以上幾種醃製材料外,還有使肉嫩化的酶類,如木瓜蛋白酶、無花果蛋白酶等。  

 3.醃製方法 醃製方法有乾醃法、濕醃法、注射醃製法、混合醃製法等。

(1)幹醃法是將醃製劑擦在肉的表面上,然後層堆起來的一種醃製方法。這種方法醃製的時間較長,但醃製的風味好,我國幾種著名的火腿、鹹肉等就是採用這種方法醃製。     

(2)濕醃法是將肉浸泡在醃製劑中醃製的一種,此方法常用於分割肉、肋部肉的醃製。配製醃製液時,一般是用沸水將各種醃製材料溶解,冷卻後使用。醃製溫度3~5℃,時間4~5天。濕醃的製品,色澤和風味不如乾醃製品,且費工費時,肉蛋白質流失也較多,製品不易保藏。幹醃和濕醃結束的原料肉,要進行水浸。     

(3)注射醃製法傳統的干醃和濕醃法,醃製劑的滲透和擴散受鹽水濃度和溫度的影響,醃製時間長,條件不易控制,且醃製不均勻。注射醃製法是用多針頭鹽水注射機將配製好的醃製液均勻注射入肉的內部的一種醃製方法。它的特點是醃製時間短、效率高,但其成品質量不及乾醃製品,風味略差,煮熟時肌肉收縮的程度也比較大。    

(4)混合醃製法是一種將濕醃和乾醃結合起來、或將注射醃製法和乾醃法結合起來的一種醃製方法。

肉品加工中常用的輔料

肉品加工中常用的輔料

1. 調味料


肉品中的調味料與香辛料是影響肉品風味的主要因素,常見的有鹹味、甜味、酸味及鮮味調味料。


(1)鹹味調味料


食鹽:食品基本味來源,同時提供人體必需的鈉、氯離子。但過量攝取有害健康。


醬油:適用於中式肉製品,可增鮮、增色,廣泛用於醬滷肉與香腸。


(2)甜味調味料


白砂糖:以蔗糖為主,甜度純正,能保色、提鮮、緩和鹽味。


用量:傳統肉製品 0.7%~3%,燒烤類可達 5%,西式肉製品 0.5%~1%。


紅糖:色澤黃紅、甜味濃厚,但雜質多,易結塊吸潮。


蜂蜜:營養價值高,含多種醣類、蛋白質、維生素與芳香物質。


糖精:人工甜味劑,甜度為蔗糖的 300~500 倍,用量不得超過 0.015%。


甘草:天然甜味劑,安全無毒,用量依需求而定。


其他人工甜味劑:如山梨糖醇、麥芽糖醇,添加量同樣不得超過 0.015%。


(3)酸味調味料


食醋:可去除異味,應在出鍋前添加。與酒同用可增鮮添香。


類型:米醋(最常用)、熏醋、糖醋、人工合成醋(白醋)。


(4)鮮味調味料


谷氨酸鈉(味精):用量 0.25%~0.55%,避免長時間高溫加熱,以免轉變為焦谷氨酸鈉。


肌苷酸鈉:與味精協同增鮮,添加量 0.01%~0.02%。


鳥苷酸鈉:帶蘑菇香味,使用量為味精的 1%~5%,常與前兩者混合使用。


2. 香辛料


香辛料來自植物的種子、果實、莖、葉和根,能增香抑腥、促進食慾並具防腐作用。


(1)分類


根莖類:姜、蔥、蒜、洋蔥


皮類:肉桂


花/花蕾類:丁香


果實類:辣椒、胡椒


葉類:鼠尾草、月桂葉


依氣味分為:


辛辣性(胡椒、辣椒、花椒、芥子、蒜、姜、蔥、肉桂)


芳香性(丁香、荳蔻、小茴香、大茴香、月桂等)


(2)常見香辛料簡介


大茴香(八角):增香、促進食慾,常用於醬滷肉。


小茴香:具特殊茴香氣,開胃理氣。


花椒:香氣強烈,具麻香味。


肉桂(桂皮):常見於中式肉製品。


白芷:除腥、祛風止痛,多用於醬滷製品。


丁香:果實(母丁香)、花蕾(公丁香),可研粉入肉製品。


胡椒:黑胡椒風味優於白胡椒,廣泛使用。


荳蔻/小荳蔻:多用於西式製品與香腸。


月桂葉:去腥專用,西式肉製品常用。


鼠尾草:作為矯味劑。


辣根:多用於罐頭或西式製品。


蔥、薑、蒜、洋蔥:調味、去腥並具保健作用。


3. 添加劑


為提高品質、延長保存期,常使用髮色劑、防腐劑、抗氧化劑等。


(1)髮色劑與助劑


硝酸鹽:最大用量 0.05%。


亞硝酸鹽:最大用量 0.015%。


助劑:抗壞血酸、異抗壞血酸及其鈉鹽。


(2)著色劑


天然:紅曲米、紅曲色素。


人工:胭脂紅(≤0.125 mg/kg)、莧菜紅。建議減少使用。


(3)防腐劑


苯甲酸:允許量 0.02%~0.1%。


山梨酸及鹽類:允許量 0.1%。


(4)抗氧化劑


BHA、BHT、PG,其中 BHA 效果較佳,用於臘肉、火腿、香腸、肉鬆等。


(5)品質改良劑


保水劑:焦磷酸鈉、三聚磷酸鈉、六偏磷酸鈉(混合使用 ≤0.5%)。


增稠劑:澱粉(5%~10%),可改善組織結構。


乳化劑:大豆分離蛋白(2%~10%),西式製品還用血漿粉、酪蛋白鈉、奶粉。


4. 包裝材料


肉製品包裝分為內包裝(腸衣)與外包裝。


(1)天然腸衣


來源於豬、牛、羊腸或膀胱,有鹽漬與乾制兩種,韌性佳但來源有限,成本高。


(2)人造腸衣


膠原腸衣:動物皮、腸、腱製成,有可食與不可食兩類。


纖維素腸衣:棉絨、紙漿製成,透氣可印刷,常用於小腸灌腸。


塑料腸衣:多層複合材料製成,耐熱、阻氣、防紫外線,應用廣泛。


(3)其他包裝


鋁箔:耐高溫,延長保質期。


收縮袋:適合冷卻肉品。


拉伸膜:美觀衛生,廣泛應用於西方。


保鮮膜:適合冷卻肉與即食肉品。


紙、羊皮紙、絲綢、網:特殊包裝用途。

2025年5月14日 星期三

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既然雞蛋中有油脂?為什麼全蛋打發時不直接加入油脂?

油脂的「存在形式」與「添加時機」是關鍵

蛋黃中的脂肪是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例如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這些脂肪分子被蛋白質和其他乳化劑(如卵磷脂)緊密包裹,形成穩定的乳化系統。對打發會有影響,相較於分蛋打發需要的時間長,但是仍然可以打發。

這種天然結構使得蛋黃中的油脂不會立即破壞蛋白泡沫,因為油脂分子並未直接暴露在氣泡界面,加上天然乳化機制較不易破壞泡沫。但外加油脂必須在泡沫穩定後小心處理。這也解釋了為何「全蛋打發」比「分蛋打發」對油脂更敏感。

蛋白打發的是蛋白質經過剪切力造成的延伸及變性,導致蛋白起泡。在延展過程中暴露出的蛋白質結構上的親水基團與疏水基團,而能傾向與空氣結合產生泡泡,就是疏水基團的部分。如果過早接觸油脂,那油脂與疏水基團結合後,就佔去了與空氣結合的位置,自然就無法打發。

後加入麵粉材料也可以理解為,吸附了蛋液中的水分,容易破壞蛋白質的泡沫結構(蛋白質+水+氣泡),所以都是等到氣泡結構完成後,最後才加入攪拌。

2025年4月9日 星期三

麵粉常見指標跟意義


UPP% Unextractable-polymeric-protein 是反映麵筋網絡交聯程度與強度的指標,看分子量大小
UPP% 高:表示蛋白質分子間有較多二硫鍵與非共價鍵交聯,形成更穩定且強韌的麵筋網絡。這通常與:較強的筋性 較好的麵包體積與組織 較佳的加工性
UPP% 低:代表麵筋蛋白交聯較少,麵筋形成能力較弱,可能導致: 烘焙張力低 體積小

濕麵筋
濕麵筋多 等於水不溶蛋白質多 吸水蛋白質量多,筋量不等於筋性

R/E值 
表示拉伸儀延展阻力與延展長度比,比值高 阻力大 體積小 很挺,比值低 體積大 但是不挺,拉伸儀WORK大等於麵筋的強度很好

粉質儀
擴展時間(Development Time)
 定義:從開始加水混合到麵團達到**最大黏彈性(最高黏度)**所需的時間。
攪拌穩定性(Stability)
 定義:麵團在維持最高黏度(形成良好筋網)期間,能穩定不降解的時間長度。
最大黏彈性(最高黏度)強度

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不同蛋白質對麵條水煮特性的影響

 不同蛋白質對麵條水煮特性的影響


1. 前言


麵條的品質受到蛋白質含量和種類的影響,尤其是在水煮過程中的表現,如吸水性、黏度和斷裂強度等。本研究探討了不同蛋白質對麵條水煮特性的影響,為改善麵條品質提供參考。


2. 研究方法


研究選用不同來源的蛋白質(如小麥蛋白、大豆蛋白、乳清蛋白、米蛋白等)加入到麵粉中,並製作成麵條,通過測試水煮後的物理與化學變化來評估其影響。


3. 主要結果


小麥蛋白(麵筋):


增強麵條的結構,使其在水煮後保持較好的彈性和耐煮性。


吸水性適中,能夠維持較佳的口感。


大豆蛋白:


提高麵條的蛋白質含量,但過多添加會導致麵條變脆,降低耐煮性。


可能影響麵條的黏彈性,使其較易斷裂。


乳清蛋白:


可提高麵條的營養價值,但影響麵條的水合能力,使麵條更容易吸水過度而變得過軟。


適量添加可改善口感,但過量可能影響麵條的結構穩定性。


米蛋白:


影響麵條的彈性,使其較為鬆散,缺乏麵筋的結構支撐。


吸水能力較低,導致麵條的耐煮性下降,易變得過軟或斷裂。


適量搭配其他蛋白可改善質地,提升整體口感。


4. 為何比較蛋白質在烹煮前後的溶解度?


研究蛋白質在烹煮前後的溶解度,主要是為了了解其在水煮過程中的變性、凝聚以及與其他成分的相互作用,這對麵條的最終質地和口感具有重要影響。


蛋白質變性的影響


高溫會導致蛋白質變性,影響其溶解度。例如,乳清蛋白在高溫下容易變性,形成不可溶聚集物,影響麵條的吸水性和結構穩定性。


與麵筋網絡的交互作用


高溶解度的蛋白質較易與其他成分結合,而低溶解度的蛋白質可能影響麵筋網絡的形成。例如,米蛋白溶解度較低,可能削弱麵條的彈性和耐煮性。


口感與質地的影響


溶解度較高的蛋白質可能在水煮過程中釋放到湯汁中,使麵條的結構變得較鬆散或滑膩,而低溶解度的蛋白質則可能影響麵條的硬度與彈性。


耐煮性與吸水性評估


若蛋白質在水煮過程中過度溶解,可能導致麵條過於軟爛,影響耐煮性;若過度凝結,則可能導致麵條變得脆弱或易斷裂。因此,測試溶解度變化有助於調整蛋白質的種類與比例,以獲得理想的麵條質地。


5. 結論


不同蛋白質對麵條的水煮特性影響顯著。小麥蛋白有助於保持麵條的彈性與耐煮性,而大豆蛋白和乳清蛋白雖能提高營養價值,但需控制添加量,以避免影響麵條的質地與結構。米蛋白則可能降低麵條的耐煮性和彈性,但與其他蛋白搭配可改善口感。此外,研究蛋白質在烹煮前後的溶解度有助於預測麵條的烹煮表現,並優化其配方。合理搭配蛋白質種類與比例,可提升麵條的整體品質。

冰淇淋與雪糕工藝筆記:從糯米糍到發酵優格冰淇淋(配方、膠體、設備、實作心得總整理)

前言 這篇文章整合了老前輩多年的冰品研發與生產經驗與網路討論精華撰寫,內容涵蓋糯米糍冰皮、豆類蛋白應用、穩定劑與膠體的搭配邏輯、工藝參數(乳化、均質、老化、凝凍、速凍)、設備配置、配方實例與大量實際案例。 一、糯米糍冰品:從「點心思維」切入 定位與重點 糯米糍屬於「麻糬皮+冷...